3月10日,大摩(摩根士丹利)内部最新会议:中美经济的格局正在发生巨变,中国的稳定政策对比美国的动荡局势,让全球投资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方向。

中美政策大比拼:中国稳扎稳打,美国政策变幻莫测
先看美国,特朗普回归不到两个月,政策就像开了“随机模式”:关税时而加码,时而松绑;移民政策朝令夕改;连与乌克兰的外交谈判都成了一场戏剧化的政治秀。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全球资本市场信心大减,大摩的分析师指出,美国企业的投资计划大受影响,资本市场上的并购、IPO等活动明显放缓。
问题出在哪?大摩总结了两大原因:
1、美国想重新定位自己在全球的角色,与盟友的关系变得微妙。
2、贸易体系正在被重塑,特朗普的关税策略四处出击,连加拿大和墨西哥这样的“老朋友”也未能幸免。短期来看,这种“先破后立”的策略使企业经营信心下降,经济增长预期被下调,今年的GDP增速可能减少0.4个百分点,股市或将下跌15%-20%,进一步影响居民消费。
反观中国,刚刚结束的两会释放出稳定信号:财政赤字率调整至4%,财政扩张2万亿,同时加大科技产业扶持力度。这些政策在之前就已释放信号,市场对此早有预期。相较于美国的“摇摆不定”,中国的政策更具可预见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市场。这从港股近期的强劲表现就可见一斑。
全球资金正用行动投票,选择稳定的中国资产。这种趋势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进一步加速。
中国经济复苏:科技是亮点,地产和消费能否接力?
谈到中国经济,大家最关注的无非是收入能否增长、消费能否回暖。从数据来看,自去年9月政策调整后,经济确实有所回暖。高频数据(如煤炭消耗)表明一季度经济表现不错,但受春节影响,1、2月的出口和CPI数据不太理想。不过,大摩的专家认为,这只是短期基数效应导致的“假象”,3月数据预计会更健康。

展望二季度,出口可能面临挑战,经济增速也有回落风险,届时政策的“后手”是否充足将成为关键。
两会政策对消费和地产的影响如何?
消费方面:生育补贴政策或逐步落地,食品消费有支持,但服务业消费短期内难以出现爆发式增长。
房地产市场:自去年9月起,新房和二手房销量有所回升,一线城市房价趋稳,但二三线城市库存仍然较高,开发商购地谨慎,短期市场主要靠“以价换量”支撑。大摩预计,今年新房销量可能仍下降10%,二手房价格则有望上涨7%-9%。要实现全面企稳,可能要等到2026年。
科技行业能否带动经济增长? AI和半导体行业确实备受关注,中国在开源AI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突出,但科技行业的繁荣仍需建立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之上。目前,中国仍面临债务高企、投资效率下降等挑战,未来需要更有力的结构性财政政策来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平衡。
资金流向:科技热潮能否带动长线资金入场?
近期科技股表现抢眼,尤其是在港交所上市的科技公司,市场情绪高涨。大摩的银行分析师指出,经过多年的去杠杆和调整,金融周期已经见底,银行体系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融资成本降低,基建投资更加聚焦于科技领域,资金使用效率提升。
政策层面也在推动科技行业发展:央行加大再贷款额度,国家引导基金增加投资,地方银行配套跟进,最终或将带来万亿级别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义乌等地的产业链也在加快创新步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依然强劲。
资本市场的资金流动如何?
春节后,A股和港股的上涨主要由对冲基金和南下资金(约370亿美元)推动,而欧美长线资金的流入才刚刚开始。数据显示,2月外资净流入38亿美元,其中被动型基金(ETF)占大头,主动管理基金仍在观望。相比2023年初的高点,外资对中国市场的配置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望2025年:中美经济叙事的反转正在发生 中国凭借稳健的政策和科技产业的崛起,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而美国在特朗普“多变”政策的影响下,市场情绪较为动荡。
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关注科技行业和港股,但要控制风险,避免盲目追高。
地产和消费领域仍有不确定性,可以等待更清晰的信号再行动。
保持资金灵活性,观察长线资金的流入情况,再择机配置。
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是否能真正实现全面复苏,关键在于上市公司能否提升盈利能力,增加股东回报,吸引长期资金入场。毕竟,只有企业的ROE(净资产收益率)持续改善,市场才能迎来真正的长牛行情。
现在的市场,就像一棵刚刚冒出新芽的梧桐树,只有足够的耐心,才能等到凤凰来栖!
原创观点不易,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你的一个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禅兄前进的最大动力~
日拱一卒,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朋友们记得“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