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病逝3小时后,遗体被解剖,多个内脏器官发现癌细胞

南书房 2025-01-12 15:24:48

1976年1月8日,这一天注定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数人心中刻骨铭心的日子。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逝世消息迅速传开时,悲痛的情绪笼罩全国,许多人趴在收音机前泣不成声。

在这份悲恸之下,周总理的后事安排迅速提上了日程。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是,周总理去世仅三小时后,遗体便进行了医学解剖。这项工作由北京医院时任副院长韩宗奇主持,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医学职责,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挑战。

韩宗奇回忆,当他看到周总理的遗容时,脑海中浮现的是总理生前和他们谈笑的模样。他的眼泪瞬间涌出,其他医护人员也不禁流下泪水。那一刻,整个房间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深切的悲痛与巨大的敬意交织在一起。

在情绪稍作平复后,韩宗奇才勉强拿起手术刀。他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解剖工作,却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又痛心的事实:周总理的多个内脏器官上布满大小不一的肿瘤,癌细胞的疯狂扩散几乎侵蚀了他的整个身体。多年间,他的健康一直在病痛中挣扎,却从未向外人透露。他究竟承受了多少疼痛,外界至今难以想象。

这项解剖工作之所以进行,与周总理临终前的一句嘱托息息相关。他曾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我们的医疗技术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癌症治疗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等我去世后,要好好解剖研究,就让我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尽最后一点力吧。”他将个人置之度外,只为推进祖国的医疗发展。这样的赤诚情怀令人动容。

事实上,早在1967年,周总理就因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引发心脏病。尽管医生一再建议静养,他却依旧投入工作。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又先后被确诊为膀胱癌和结肠癌。即便如此,他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75年3月,刚完成一次重大手术的周总理身体极度虚弱。刚一苏醒,他便紧急召见中国医学科学院日坛医院的副院长李冰。当李冰赶到时,虚弱的总理用微弱却坚定的声音说道:“云南锡矿的工人,肺癌的发病率很高。你们一定要尽快研究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番话让李冰泪流满面,她含泪应下,随即带领团队前往云南展开调查。

即使在稍作休养后,身体稍有好转,周总理仍不顾医生的劝阻,继续参与重要国事活动。他亲自出席了中泰建交的签字仪式。然而,这次会见成为他健康急转直下的分水岭。病情恶化后,他瘦弱到仅剩百斤,连进食的力气也所剩无几。

即便卧病在床,他依然挂念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彼时的毛主席也身患重病,视力严重下降,连阅读都需他人协助。两位挚友在病痛中仍彼此关心,这份深厚情谊令人感慨。毛主席得知周总理确诊癌症后,曾专门批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建议重视营养和睡眠,并避免冒险手术。他深知总理无法放下工作,常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让他注意休息。

一次,周总理因病需接受手术。毛主席原本安排了当天接见外宾,却因牵挂总理的手术情况而取消外交活动,整日守在电话旁等待消息。总理参加会议时,毛主席还专门叮嘱起草发言稿的邓小平:“五千字太长了,恩来身体不好,三千字就够了,让他早点回去休息。”如此细致入微的关怀,周总理始终铭记在心。

在大手术前,周总理特意给毛主席写信报平安,并叮嘱工作人员等毛主席休息好后再读信。两人彼此的体贴与挂念不仅是战友情谊的见证,也深深打动了身边所有人。

周总理去世后,毛主席为此痛哭不已。此后,他时常一个人默默流泪。面对关于总理骨灰撒入大海的争议时,毛主席坚持指示尊重总理的遗愿。

0 阅读:0
南书房

南书房

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