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女性很少成为主角儿,提到她们,往往有一个词语成了常见词,那就是红颜祸水。美丽的女人有什么过错呢?大多数时候,她们都是政治的牺牲品,当权者为了达成政治目的,利用美色,利用财物,利用一切可以用的资源,去达成自己的目的。因此,表面的光鲜背后,却是不可言说的肮脏。
烽火戏诸侯的秘密:褒姒不过是个政治牺牲品,周幽王也不是什么昏君!首先说说褒姒。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人们记住她的名字,是因为她和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周幽王,一起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褒姒的美貌,成为了对付周幽王的利器,因为她的美貌,为自己的族人带来了和平!周幽王对周幽王十分的喜爱,甚至超过了皇后,这让皇后的父亲申侯忧心忡忡。宠爱不宠爱,并不是申侯所关注的,他最担心的是外甥的前途,以及申国的命运!褒姒不喜欢笑,那是因为她面对的周幽王,并不是她的爱人,而是她的仇人,尽管周幽王对他十分宠爱,但嫁给周幽王并不是褒姒自己的选择,在遥远的故乡有和她琴瑟相和的人独自守望。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史记·周本纪》
周幽王用虢石父做卿士,把国家大事交给他打理,国人都很不开心,请注意这里的国人可不是老百姓。虢石父这个人贪婪好利,巧言如簧、善于辞令,而周幽王信用他,因此,就为周幽王昏君的形象定了个基调。后面的一句话,才是最重要的,周幽王废掉了申后,把申后儿子的太子之位也剥夺了,这才是周幽王败亡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储君之争!
三年,幽王嬖爱襃姒。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史记·周本纪》
周幽王喜欢褒姒,而褒姒又为周幽王生下了小儿子伯服,因此,周幽王就有了废长立幼的念头。这是表面原因,本质上周幽王认为申侯的父亲申侯实力强大,太子继位就要受制于人,这才是周幽王所担心的事情,这和后来刘邦废长立幼没什么分别,动力并不单纯是移情别恋,而是处于政治平衡的考虑!
後幽王得襃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史记·周本纪》
周幽王喜爱褒姒没错,但他废黜申后,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并不仅仅是因为宠爱褒姒的缘故。如果仔细想想,这和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废黜刘盈和吕雉的原因是类似的。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史记·周本纪》
申侯生气了,女儿被废,申国的利益受损,这是他这个国君不能接受的!怎么办?自己一个国家的力量太小,搞不好就被灭国了,只有借助于外力。申侯和戎狄勾结,许诺攻陷镐京后,戎狄可以任意夺取财物,而自己的要求只有一个:杀死周幽王这个昏君,把褒姒和她的儿子伯服也一起干掉!戎狄看到了利益,立刻答应了申侯的要求,有了申侯这个内应,戎狄大军轻而易举的就攻克了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逃亡,身边还有大量的宗室跟从。
戎狄穷追不舍,当然这里面还有周幽王的岳父申侯在里面。他才是那个要周幽王性命的人!到了骊山脚下,周幽王被追上了,面对戎狄人,周幽王从容的说:“你们不就是要财物吗?我大周有都是,如果不够还可以让诸侯们进贡,只要你们能留下我的性命!”周幽王能屈能伸,当下最重要的是活下去。戎狄人犹豫了,本来他们就是为了利益而来,既然周幽王答应了利益,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但申侯不同意,因为他清楚,如果这次让周幽王活下去,自己就是说弑君叛国的重罪!因此在他的授意下,周幽王人头落地,小儿子伯服和很多公卿都被杀,褒姒被戎狄人掳走,成为了他们的战利品。
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史记·周本纪》
支持周幽王的人,都被斩尽杀绝了,申侯代表诸侯拥立自己的外甥即位,同时迁都洛阳,至此西周覆灭,周平王成为了东周的第一位君主。
烽火戏诸侯,不过是个故事。背后的目的是要把周幽王说成彻头彻尾的昏君,为申侯勾结戎狄找借口罢了,褒姒的突出是为了衬托周幽王的昏庸。否则的话,就是周平王得位不正,申侯勾结外敌,弑君夺位的说辞了。周幽王在骊山脚下被杀,褒姒成了戎狄的俘虏,周王室的很多公卿被杀,申侯外甥周平王继承王位。褒姒悲惨的一生,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因此说,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没多少人愿意去深究背后的原因,听个乐子放松一下心情,嘲笑下古代的昏君,用上帝视角找点优越感而已。
吕雉主政:如果你只看到了吕雉的残忍,那才是你最大的损失!吕雉,刘邦的发妻,在刘邦患难时,做了刘邦最坚强的后盾。但是吕氏作为刘邦创业的原始股,实力雄厚不说,和刘邦还是合作关系,吕氏的势力和刘氏相比,并不逊色多少,汉初功臣里面,有很多是吕氏门人。因此,刘邦喜欢戚夫人,想立刘如意为太子,不仅仅是大家看到的移情别恋那么简单的。“吕雉太厉害,我怕她动摇刘氏的统治,不是我不念旧情,和江山稳固相比,最忌讳的就是妇人之仁!”刘邦的内心是坚定的,但大臣们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刘邦已经到了风烛残年,而吕雉正值春秋鼎盛,站队也要选个好主人,连萧何和陈平都背叛了刘邦,投向了吕雉。韩信被杀,与其说是刘邦授意,倒不如说是他不肯投靠吕雉,继续受人驱使的缘故。
刘邦在遇到吕雉前,不过是泗水亭长,一个沛县主管地方治安的小官吏罢了。吕公带着儿子、女儿为了避祸,逃到了沛县寻求庇护,沛县令没什么能力,而刘邦却是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人,于是吕公决定和刘邦结盟,而不是和沛县令结亲。但刘邦却是个多情种子,在他还有没认识吕雉之前,就和当地的曹夫人,两个人搭伙过起了日子。对于这件事,吕雉没有去深究,而是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当曹氏为刘邦所生的儿子刘肥,突然出现在吕雉面前时,吕雉选择了接纳和包容。
戚夫人不是个简单柔弱的女子,她得到了刘邦宠爱之后,为刘邦生下了刘如意,刘如意的聪明,让刘邦很喜欢,加上吕氏的强大,让刘邦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废黜刘盈,让吕氏一族谢幕!就算没有戚夫人和刘如意,也会有其他人的。对于戚夫人这个人,她不是夺取了刘邦的爱的问题,而是动摇了吕氏根基的问题,因此她和吕雉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描述是政敌而不是情敌。如果不是吕雉请张良帮忙的话,恐怕吕氏就被刘邦灭了,但刘邦也是个能够看清大局的人,当他发现吕氏根深蒂固,太子羽翼已丰无法撼动时,就改变了策略。
吕雉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是为了震慑明里暗里那些心怀叵测的人,进而巩固刘盈的地位,维护吕氏的利益。面对匈奴人的挑衅,吕雉出乎意料的选择了隐忍,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认为这是卑躬屈膝,而不说她是能屈能伸。当你带着情绪,去看待一个人的时候,你对她的评价就难以客观,你的态度就难以公允。吕雉的隐忍是为了大汉的和平,为了江山的稳定,为了这个目的,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自己的那点面子,世俗所谓的尊严,有什么用处呢?
司马迁在记录吕雉事迹时,把她放在了《吕太后本纪》里,也就是司马迁承认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吕雉的儿子刘盈去世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汉王朝的实际主宰者是吕雉。没有那个女人天生刚强,而司马迁对吕雉的评价是“刚毅能断”,西汉初年大多异姓诸侯,都是被吕雉搞定的,彭越、韩信都死在吕雉手里,英布之死也有吕雉的功劳。
看待一个人,要从多个方面,不能只看到问题,就一味的穷追猛打,这对于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