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收起义有不少黄埔军校科班生参与,师、团、营这三个级别的干部,基本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钟文璋是黄埔二期毕业。
第二团团长王新亚也是毕业于黄埔军校,但不清楚到底是第几期。
第三团团长苏先俊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
可以说,秋收起义部队的主要军官,都是黄埔军校的科班生。
尤其是第一任军事主官第一师师长余洒度以及接替的第二任军事主官陈浩(秋收起义的部队后面缩编为一个团,陈浩为团长),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军事科班毕业,认为自己更懂军事。
实话实说,秋收起义不少人干革命,都想快点取得胜利,很多人并未认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残酷性,需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尤其“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并不为绝大多数人理解,大家还是想攻占大城市。
于是,起义队伍即使在第一团、第二团遭受重创后,苏先俊的第三团还是想攻打长沙,师长余洒度、团长苏先俊都坚持认为攻打长沙对革命有利,毛主席则认为要保存革命的力量,放弃攻打长沙。还好,卢德铭支持了毛主席放弃长沙,转兵井冈山的想法。由于卢德铭在军中的威望,在他投了赞成票后,大部分人都纷纷表示赞同。
但可能秋收起义当时的军事主官只有卢德铭最接近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可惜的是卢德铭早早牺牲了。
其后,为了保存力量,秋收起义的队伍连敌人的正规军都不敢正面对抗,一直在躲避敌人正规军的追击。只有当发现莲花县县城没有敌人正规军的时候,秋收起义的部队这才敢攻打莲花县城,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但我们要知道,余洒度、陈浩、苏先俊等人,他们的眼光可是要攻打大城市长沙,根本看不起这个小县城。
再加上发生了两件这样的事:一是毛主席允许士兵逃亡,并发放路费,使得秋收起义有限的士兵数量更少了。二是毛主席到井冈山后,还要从有限的枪支中拨100支枪送给袁文才,使得部队的枪支更少了。对这两件事,这些军事科班生非常不理解。
他们觉得打仗,人和枪非常重要。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秋收起义的士兵本来就少了,毛主席还允许士兵逃亡,敌人数量是我军的数十倍,这仗还能怎么打呢?
打仗需要枪支,秋收起义的部队枪支非常奇缺。我们要知道后续毛主席率红四军转战赣南的时候,红四军主力3600人,一共也就1100支枪,3个人才一支枪。现在毛主席却要把枪送给外来人,没有足够的枪支,部队怎么有战斗力呢?
人越打越少,枪支弹药也不够,还是人为造成的。
于是,这些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事科班生非常不理解,认为毛主席不懂军事。
余洒度更是说道:“毛泽东除了玩弄耍嘴皮子卖狗皮膏药这一套,对军事到底是不懂的,偏偏又那么专制,霸道,工农革命军总有一天会断送在他手上!”
余洒度等人认为毛主席不会打仗,对军事一窍不通,担忧工农革命军的前途。
但最终历史证明,毛主席虽然不是军事科班毕业,但战略眼光比大多数黄埔军校的军事专业科班生看得更长远,会打仗的还是毛主席。
余洒度、陈浩、苏先俊相继叛变,他们确实不用担忧工农革命军的前途,因为他们早早地就离开了工农革命军。
只有毛主席坚持下来,带领着工农革命军发展壮大,并且取得了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