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这句话很多革命军人都能够做到,党和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不少人愿意成为螺丝钉,拧在那,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人性又是很复杂的,螺丝钉拧在那以后,可能就固定在那了。
当机器需要更新换代以更好的状态运行,有必要将螺丝钉换换位置时,这颗螺丝钉就不是那么好拧下来了。
这其实也正常,古往今来,不少人经过努力,获得了成功,但成功之后,想要他云淡风轻,舍弃已经拥有的一切,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但刘伯承元帅就做到的这一点,他的处世之道就是有着纯粹理想的革命军人,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心。
打仗的时候,无论任何艰难险阻的情况,只要党需要他,他就能够顶得上去。
和平年代,他能够低调为人,作为战功赫赫的元帅,不抢风头。
长征时期,红军被博古、李德一通胡乱指挥,一共才8万来人,湘江血战就损失了4万人。在最关键的时刻,毛主席恢复了指挥权,刘伯承元帅被予以重任顶到最前线,成为红军总参谋长。毛主席主持战略的制定,刘帅则是前线的战术执行,四渡赤水那次,敌人围得死死的,几乎没生还的可能,都是刘伯承在前锋冲锋陷阵,找到空子钻出去。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气焰嚣张,又是刘帅的129师顶了上去,一直处于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第一线,屡次主动发起攻击,消灭大量日军,边打边发展,可以说,129师是八路军发展得最好的一个师。
解放战争时期,中央想要把战争的车轮扭转过来,不能只把战争发生在解放区,再苦再难也要跑去国统区作战,以蒋介石的人力物力支援战争。这种苦难活,还是刘帅顶了上去。他带领部队挺进大别山,四面环敌,没有外援和救兵,无任何后勤保障,他们孤军深入,几乎是我军野战兵团里面最“险”的一支,一不小心,就是有去无回的那种结局。从某种程度来说,刘帅牺牲了自己的部队,让我党的部队威胁武汉和南京,从而减轻延安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
就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解放后进入相对和平时期后,他居然选择早早退下来搞军校,在二线为人民军队培育人才。
但刘帅过人的军事能力,还是继续为人民军队发光发热。
1950年抗美援朝的决策会议,我们没有看到刘帅参加的记录,但抗美援朝五任司令员里,陈赓、杨得志、杨勇这三个人都是他二野带出来的兵,刘帅还在军事院校为抗美援朝战争培育了众多后备干部。
1962年对印自卫作战,毛主席点名刘帅为战略小组组长,主持中央层次的作战决策。刘帅针对印军“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特点,提出“打头、切尾、击背、剖腹”的战略方针,这种军事智慧,对打赢印度发挥了关键作用。
现在大家对刘帅在和平时期的贡献了解不多,主要也在于刘帅非常低调,不抢风头。
战场上不抢功,但是顶得上去;和平时期能贡献,却不张扬!这样的刘伯承元帅得到了上上下下很多人的喜欢!他也是一位福帅,没有受到任何冲击,以94岁的高龄寿终正寝!
潇湘夜雨
军神
蓝色畅想
纯粹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