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美国和以色列都不愿意就此停手,巴以冲突的外溢效应还在进一步加剧。单单是12月23日一天,邻近红海的阿拉伯海和地中海似乎都开始升温。当天,一艘从沙特出发,运送原油前往印度的以色列油轮,在距印度西海岸约370公里处的阿拉伯海北部,遭遇了无人机袭击。幸运的是,无人机战斗部威力有限,只造成了不大的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目前没有国家或组织认领这次袭击,但美国和以色列认为是伊朗而非胡塞武装所为。
很巧合的是,在23号这一天,路透社援引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的报道称,伊朗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纳克迪准将表示,如果美国和以色列继续在加沙“犯下罪行”,可能会促使新的抵抗力量出现,甚至威胁要封锁地中海,包括直布罗陀海峡等航道。这一表态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伊朗与埃及间的外交变动也在同一天展现。
12月25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卡纳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伊朗与埃及正在实施更多的对话和交流,意味着两国关系迎来了新的变化。这一外交措辞虽然在表面上是为了媒体和记者提供交代,但背后的实际情况却远比简单的对话与交流更为复杂。
伊朗与埃及都是中东地区的大国,然而两国之间长期以来并没有友好的外交关系。尤其在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前,两国关系曾几经波折,直至2009年后才逐渐恢复了一些外交接触。这让人颇感奇怪,因为两国并非邻国,历史上也没有明显的恩怨。尽管宗教上存在派别差异,但由于地理距离较远,并未因此产生重大冲突。
此次外交关系的恢复似乎来得过于迅速,两国刚刚发表了达成共识的声明,伊朗却突然发出威胁要封锁地中海的言论。从位置来看,埃及要封锁地中海东部并不算难,而埃及海军的实力也足以支撑这一行动。然而,从实际利益的角度考虑,埃及并没有动机进行这样的封锁行动。
首先,埃及的财政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缴纳的过路费。尽管这个收入相对于旅游业的贡献较少,但其高昂的产出比使其成为埃及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用于维护运河设施、支付人员薪资等支出只有数千万美元,而收入却达到几十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因此,埃及在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益承诺之前,不太可能采取可能损害自身经济的封锁行动。
其次,埃及一直奉行亲美的外交政策。虽然美国在中东的掌控力日益减弱,但凭借美国海军的实力以及这些中东国家本身脆弱的经济实力,美国仍然可以施加巨大压力。埃及、伊朗、沙特、土耳其等中东国家联合起来封锁地中海,美国必定会采取不计代价的手段施加压力。尤其是埃及,已经承受了胡塞武装封锁红海所带来的损失,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益保障之前,完全没有理由采取封锁地中海的行动。
因此,纳克迪准将的威胁更多地是一种姿态,表明伊朗与埃及关系缓和后可能会达到的程度。这也可能是一种狠话,如果以色列继续无视对巴勒斯坦人带来的巨大灾难,美国继续无底线包庇以色列,这些中东国家被逼急了,可能会采取让西方痛不欲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