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一回。
唐昭宗登基时,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即将灭亡的大唐。
此时大唐境内遍地都是不听话的藩镇军阀,唐昭宗登基之前,宦官田令孜为了收回位于河中的两个产盐重地,与河中节度使开战,结果被打得大败,田令孜只好带着唐僖宗外逃。
邠宁节度使朱玫竟敢趁唐僖宗外逃的机会,拥立拥戴襄王李煴篡位,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不愿看到朱玫坐大,于是联合将其灭掉。
唐僖宗返回长安时,又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扣留,后来甚至发兵进攻皇帝的行宫,最后唐僖宗下诏让武定节度使李茂贞讨伐李昌符,并将其攻灭。
而宦官田令孜则独自逃往西川,投奔时任西川节度使的同母兄长陈敬瑄,两人相互勾结,割据西川,不听朝廷号令。
唐僖宗回到长安后,很快病死,宦官杨复恭拥立唐昭宗李晔登基。
李晔登基之初,试图挽救即将灭亡的大唐,只是他用的方法过于激进,他的第一次努力,很快便遭到了失败。
李晔一面着手收拾宦官,一面集结兵马讨伐不听话的藩镇,为此还招募了一支10万人的军队,重建了中央禁军。
对于宦官这块,自从前任权宦田令孜逃到西川后,杨复恭便崛起成为新一代权宦,此人不仅掌握禁军兵权,还骄横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李晔于是定下反间计,将杨复恭的义子杨守立召入宫,一年内火速提拔为天武军这支禁军的统领,还担任镇海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赐名李顺节。
李顺节为了荣华富贵,毫不犹豫地投效到皇帝这边,为收拾杨复恭暗中做准备,顺便暗中监视杨复恭的一举一动。
另一边,为了收拾不听话的藩镇,李晔迅速发兵讨伐,可他却犯了致命的错误。
他一面派宰相韦昭度率领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永平军节度使王建等人,发兵十几万讨伐西川,可没想到西川久攻不下,打了整整三年。
在西川战事尚未结束时,李晔又迫不及待地调集十万中央禁军,由宰相张濬率领,出师讨伐李克用。
结果,中央禁军这群新招募的士兵根本不是李克用麾下沙陀骑兵的对手,被打得大败,基本全军覆没。
李晔的错误就在于,朝廷此时刚刚经历战乱和内部动荡,实力锐减,经济收入和军事实力都很差的情况下,向一个藩镇开战也就算了,可李晔竟然同时向两个藩镇开战,其中李克用还是天下前三强的藩镇,这是必输的局。
中央禁军被李克用打得全军覆没后,朝廷为了支持这两场战争,已经财政几乎枯竭,再也没有能力支持西川作战了。
李晔只好宣布从西川撤兵,然而,等韦昭度撤军后,永平军节度使王建却拒不服从诏令,坚持继续进攻西川。
原本已经被打了三年,人困马乏的西川军队被打得大败,最后只能献城投降,西川由此落入王建手中,从此独霸西川。
朝廷耗尽无数钱粮,打了三年的西川,就这样给王建做了嫁衣,朝廷非但没把西川收回,还落入了其他藩镇之手。
两场战争的失败导致的后果同样十分严重。
这些失败让各地节度使看到了朝廷的虚弱,从此更加嚣张跋扈,往后甚至敢随意发兵杀入长安,以武力威胁皇帝。
李唐朝廷威信扫地,中央禁军也打没了,从此对藩镇的威慑大大减弱。
虽然李晔的出发点是为了挽救大唐,但他使用策略不当,过于激进,显然不够老道,结果适得其反,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不过,虽然讨伐两大藩镇失败了,但收拾宦官的时机已经成熟。
收拾宦官,再度讨伐藩镇李顺节自从被皇帝重用以后,开始在暗中培植势力,此时已经掌控了一部分禁军,足以制衡杨复恭。
眼见时机成熟,李晔当机立断,宣布解除杨复恭的兵权,发配到凤翔当监军,但杨复恭竟然拒不奉诏,还借口说自己病了,请求退休回家养病。
反正他杨复恭退休也一样是解除兵权,去不去做监军倒无所谓,李晔于是当场同意。
谁知,皇帝派去宣读诏书的使者,在回来的路上竟然被杨复恭派心腹给杀了,这简直是嚣张至极。
事发后,杨复恭逃到了商山隐居起来,没想到过了两个月,他又悄悄潜回长安,住进了他在长安昭化坊的府邸。
最关键的是,玉山营这支军队就驻扎在他家附近,玉山营的统领是玉山军使杨守信,他是杨复恭的义子。
杨复恭就趁机经常把杨守信找来喝酒聊天,杨守信还替他打探各种情报,两人的行为已经有了谋反的前奏。
此外,杨复恭掌权期间,大量将自己的义子分配到禁军和地方任职,在地方上光是节度使就有好几个是他的义子。
所以,杨复恭还给他在山南西道担任节度使的义子杨守亮写信,指责皇帝李晔忘恩负义,让这些义子们积极整顿兵马,和朝廷抗衡。
这些事情很快被人探听到,李晔十分震怒,当即派出一支禁军进攻杨复恭的府邸,一番激战后,杨复恭不敌,突围逃出长安,跑到兴元这个地方。
因为兴元节度使正是杨复恭的义子杨守亮。
在这里,杨复恭召集了他的义子武定军节度使杨守忠、龙剑节度使杨守贞及绵州刺史杨守厚以讨伐李顺节为名,向朝廷宣战。
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战争即将爆发。
谁知,关键时刻,朝廷发生了重大变故。
杨复恭失势后,李顺节一家独大,成为新崛起的宦官,李晔一直是比较憎恨宦官的,他也担心李顺节会变成第二个杨复恭。
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李晔决定对李顺节痛下杀手。
他假意召见李顺节,然后在半路派人将其诛杀,新的权宦李顺节,在掌权的路上,连屁股都没坐热,就被皇帝大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掉了。
李顺节一死,杨复恭那边打着讨伐李顺节的理由自然也就不存在,只能暂时按兵不动。
但是,李晔诛杀李顺节的行动,本质上是为了铲除宦官,却引发了致命的后果。
李顺节作为帮助皇帝扳倒杨复恭的功臣,李晔却一转身就卸磨杀驴,把李顺节给宰了,此举在宦官群体中引发了恐慌。
有一句话叫做“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意思是说,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
李顺节一死,宦官群体就有了很强烈的“物伤其类”那种感觉。
宦官干预朝政这事儿已经上百年了,历代皇帝对于宦官问题,向来都没有赶尽杀绝,毕竟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宦官帮助自己控制武将和制衡藩镇。
但现在李晔诛杀李顺节的行为,让宦官们认为皇帝压根不打算再和宦官合作,而且还有将宦官赶尽杀绝的意思。
因此,宦官们开始恐慌起来,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恐慌将逼反宦官群体,给皇帝带来灭顶之灾。
不过,在这场祸患到来之前,藩镇这边又开始搞事情了。
自从杨复恭跑到兴元以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就看到了机会,一个扩张地盘的机会。
他看准了皇帝想除掉杨复恭的心思,于是和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同州节度使王行约、秦州节度使李茂庄联合上表,说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藏匿叛贼杨复恭,请求出兵讨伐。
事实上,李茂贞请求朝廷给他一道旨意,好名正言顺地讨伐山南西道(兴元)节度使杨守亮,目的就是想名正言顺地吞并山南西道,扩张地盘。
李晔也看懂了这背后的意图,由于李茂贞的地盘和长安非常近,换算到现代的地图,大概就是从陕西凤翔到西安的距离,大概170多公里,随时都能威胁长安。
所以,李晔是非常不愿意看到李茂贞坐大的,于是没同意他的请求,而是下诏调解,让他们讲和。
谁知,李茂贞等人根本不服从皇帝的诏令,干脆直接发兵进攻山南西道,杨守亮和杨复恭很快战败,逃往阆州。
事发后,李茂贞接着又上表请求兼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这样的结果,李晔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李茂贞已经是凤翔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要是再让他兼任山南西道,那这个人的势力将膨胀到无法制约的地步。
但直接拒绝又怕激怒李茂贞,李晔于是想了一个新方案,就是同意李茂贞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的职务,但凤翔节度使这个位置必须让出来给别人。
在下达的诏书中,李晔正式任命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时任命宰相徐彦若为凤翔节度使,以取代李茂贞。
谁知,李茂贞看到诏书,顿时怒火冲天,他之所以攻打山南西道,就是为了吞并这个地方,怎么可能会把老巢凤翔让出来。
愤怒之下,李茂贞干脆上表把皇帝冷言嘲讽了一番,话说得很难听,几乎于羞辱无异。
皇帝被臣子羞辱了,这哪儿能忍?
李晔十分震怒,当场决定要集结中央禁军讨伐李茂贞,宰相杜让能听完大惊失色,立即劝谏道:
李茂贞的地盘距离长安实在太近了,朝廷如今实力太弱,根本无法与藩镇搞军事对抗,万一讨伐失败,李茂贞兵临长安城下,那就危险了,所以请陛下暂且忍耐。
可李晔根本忍不了,当场回应道:
朕不能软弱到受藩镇欺凌而默不作声的境地!此次出战,你只管替朕管理后勤,朕会任命亲王为统帅,成败与你无关。
不久之后,李晔以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神策大将军李鐬任招讨副使,率军三万护送徐彦若到凤翔接管节度使的职务。
李茂贞当然不愿让出地盘,于是联合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集结6万人马对抗中央禁军。
然而,此时的中央禁军早已不复往日辉煌,那些士兵都是新招募的,没上过战场不说,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有好多都是市井之徒,根本无法跟天天打仗的藩镇军队相提并论。
果然,开战之后,中央禁军望风而逃,李茂贞随即兵临长安城下。
此时的李晔已经无兵可用,情势危如累卵。
关键时刻,宰相杜让能站了出来,他给李茂贞写信说,这次朝廷出兵讨伐李茂贞,都是他一个人的主意,是他极力劝说皇帝前来攻打凤翔的,与皇帝无关,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个人干的,主动替皇帝背了锅。
杜让能密遗茂贞书曰:“用兵非主上意,皆出于杜太尉耳。”——《资治通鉴》
李晔迫于无奈,只好顺势将罪责推到了杜让能身上,随即将其贬官发配,但李茂贞不服,还是不肯退兵,李晔没办法,只好将杜让能赐死。
杜让能死后,李茂贞总算安抚住了,于是退兵回了凤翔,至于山南西道,也一并成了李茂贞的地盘。
就这样,李晔的一次冲动行为,出发点也是为了收拾藩镇,提振皇室权威,可他还是年轻气盛,不能忍一时之气,结果又一次招致大败。
从此,朝廷的权威进一步下降,逐渐被藩镇骑在头上。
这件事发生后,朝廷度过了一个短暂的安稳日子,很快,又有大事发生。
895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病死,引发了新一轮的剧变。
当时王重盈的儿子王珙已经担任陕虢(保义)节度使,还有个儿子王瑶担任绛州刺史,王重盈死前遂将河中节度使的职务传给了侄子王珂。
消息传出后,王珙作为王重盈的儿子,他不服气,认为河中节度使的位置应该是自己的,于是和王瑶联名上表,请求让王珙担任河中节度使。
这件事情随即牵扯出两股强大的藩镇力量进行对决。
王珂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女婿,王珙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派人送上厚礼结交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静难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等关中军阀,引为外援。
唐昭宗李晔收到王珙的奏表后,他当然明白这件事背后牵扯到的利害关系。
如果朝廷站在王珙这边,把河中节度使给了王珙,那么势必得罪李克用,如果给了王珂,又势必得罪李茂贞等人,可谓是骑虎难下。
但是在李晔看来,李茂贞的威胁似乎更大一些,毕竟皇帝大人刚刚被李茂贞出言羞辱,还被他毒打了一顿,他李茂贞随时都能兵临长安城下,这威胁可比李克用大多了。
于是,在一番权衡后,李晔决定站在李克用这边,把河中节度使的位置给了王珂。
李茂贞收到消息后,十分不满,于是和王行瑜、韩建联合,调集三个藩镇兵马进攻长安,此时朝廷经历了一连串的战败后,根本没有能力守住长安。
不久之后,李茂贞攻破长安,杀入皇宫,不顾皇帝的反对,斩杀宰相韦昭度,大臣李溪等人,随即以武力为后盾,逼迫唐昭宗任命王珙为河中节度使,将王行约调到陕州 ,把王珂调到同州。
紧接着,这三个节度使还打算废了唐昭宗,拥立吉王李保为帝。
好了,到这一步,李唐朝廷算是崩溃了,这些节度使们已经嚣张到随时带着军队杀入长安,当着皇帝的面杀大臣,逼着皇帝任命节度使人选,甚至还敢废立皇帝。
李唐皇室的尊严从此被踩在地上践踏,朝廷的威信跌落谷底。
但李晔并非无路可走,只可惜,他又犯了致命的错误,引发一场严重的后患。
因为李克用给他带来了希望,李茂贞杀入长安后,李克用随即传檄四方,率军南下,宣布讨伐李茂贞等人。
当时李克用的实力完全能进入天下藩镇前三强,李茂贞、王行瑜等人自知不是李克用的对手,立即从长安撤军,返回老巢,临走前各自留下2000兵马驻守长安。
留守长安的军队有两支,分别由李茂贞的义子李继鹏和王行瑜的弟弟王行实统领。
李克用挥师南下后,李继鹏和王行实大为恐惧,在何去何从这件事上,两人产生了较大分歧,以至于大打出手。
李继鹏想劫持皇帝到凤翔,而王行实则想劫持皇帝到邠,在这种关键时刻,两人代表着背后两大军阀的利益,肯定都想把皇帝攥在自己手里,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开战。
此时,禁军将领李筠瞅准机会率领禁军趁机带着李晔逃出长安,进入石门(陕西蓝田)。
与此同时,李克用的大军也抵达渭桥,随即派兵前往石门保护皇帝安全。
眼见着李克用兵临城下,李茂贞顿时就慌了,他深知自己根本不是李克用的对手,无奈之下,只好将李继鹏杀掉,然后上表请罪。
谁知,唐昭宗竟然赦免了李茂贞的罪,转而让李克用讨伐王行瑜。
不久之后,李克用击败王行瑜所部,王行瑜也在逃跑路上被部下斩首,传送京师。
这时,,李克用还想继续把李茂贞也给干掉,没想到唐昭宗竟然不同意,拒绝了李克用的请求,接着加封李克用为晋王
李克用无奈地感叹道:朝廷今日不趁此机会除掉李茂贞,他日京师一带必将永无宁日。
既而私于诏使曰:“观朝廷之意,似疑克用有异心也。然不去茂贞,关中无安宁之日。”——《资治通鉴》
唐昭宗为什么不肯趁此机会灭了李茂贞呢?
因为他觉得,李茂贞的地盘和京城挨着,比较近,而李克用的地盘离京城远,如果皇帝这次赦免李茂贞,那么李茂贞就会对自己感恩戴德,日后朝廷有什么突发事件,可以依靠李茂贞的武力帮朝廷一把。
还有一层考虑就是,唐昭宗此时也担心干掉了李茂贞以后,李克用会进一步壮大,日后无人能制衡他。
天真,实在是太天真了。
不得不说,李晔做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这将给李唐带来致命危害!
因为李克用撤兵后,李茂贞依然十分嚣张跋扈,而且变本加厉。
李晔经过这次动乱后,决定加强自己手中的武力,于是下令招募了一支数万人规模的军队,又在禁军之外组建殿后四军,并将统兵之权交给宗室亲王。
谁知,李茂贞那边收到消息后,立马就变脸,他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朝廷出现在卧榻之侧的,而且他认为皇帝此举就是在针对自己。
于是,李茂贞再次集结兵马,又一次杀入长安。
李晔惊慌之下,一边派人向李克用求援,一边赶紧逃出长安,往李克用所在的太原方向跑。
上遽遣使告急于河东。丙寅,茂贞引兵逼京畿,覃王与战于娄馆,官军败绩。——《资治通鉴》
茂贞遂入长安,自中和以来所葺宫室、市肆,燔烧俱尽。——《资治通鉴》
谁知,皇帝一行人走到华州时,这里是镇国节度使韩建的地盘,他和李茂贞是一伙的,韩建当即就将皇帝一行扣押。
而此时的李克用,正忙着和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斗法,根本没工夫南下救援。
就这样,唐昭宗被韩建扣押长达三年之久。
这期间,李茂贞和韩建逼着唐昭宗解散了新组建的中央禁军,罢免了所有宗室亲王的兵权,还斩杀了当初保护唐昭宗出逃的禁军将领李筠。
不久之后,他们又发兵将十六宅(宗室定居点)包围,那些宗室亲王、皇子等人,有些惊恐到披头散发,疑似被吓到精神失常,有些干脆爬上高墙,试图逃走,有些爬上屋顶大喊“陛下救我”,还有些继承了太宗基因的,直接就可士兵干起来了。
然而,他们的挣扎注定是徒劳。
随后,通、沂、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被韩建的军队就地斩杀,才算罢休。
建乃与知枢密刘季述矫制发兵围十六宅。诸王被发,或缘垣,或登屋,或升木,呼曰:“宅家救儿!”建拥通、沂、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至石堤谷,尽杀之,以谋反闻。——《资治通鉴》
这是唐朝灭亡前夕,李唐皇室第一次遭到集体屠杀。
而他们的皇帝李晔,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族被屠灭一空。
紧接着,韩建又逼着皇帝下诏罪己。
这一刻,李晔身为帝国皇帝,算是受尽了屈辱。
可这些悲剧,李晔自己是要承担主要责任的。
当初,李克用要干掉李茂贞,正是因为李晔错误的决策导致的。
要知道,李克用虽然是个强大的军阀,但他挥师南下,灭了王行瑜后,并没有强占关中地盘,而是让朝廷派出禁军将领苏文建接手了王行瑜的地盘。
这说明李克用并不想图谋关中,只是后来李克用撤军后,从事后的结果判断,禁军将领虽然接管了王行瑜的地盘,但很快被嚣张跋扈的李茂贞驱逐。
当时李晔要是听了李克用的建议,彻底灭掉李茂贞,再由朝廷派出合适的人选接管凤翔节度使的地盘,那么关中可一举平定。
李唐朝廷的实力就会因为底盘的扩充而壮大。
可惜的是,李晔没有把握住机会,反而天真地相信李茂贞能悔过自新,结果遭到了反噬,连长安也被攻破,十一个亲王被杀。
但此时后悔也没什么用了。
李晔被韩建扣押三年后,李克用终于腾出手南下,而另一个大军阀朱温也上表说自己在洛阳建好了宫殿,希望皇帝能搬到洛阳居住,朱温这么做,显然也是想把皇帝攥在自己手里。
这下李茂贞和韩建都慌了,因为李克用和朱温都是当时天下前三强的藩镇,他们是惹不起的。
在李克用和朱温的压力下,李茂贞和韩建只好主动修好长安的宫殿,然后将唐昭宗放回。
然而,回到长安后的唐昭宗,他将迎来人生中最悲催的时光!
皇帝成阶下囚,以惨死收场898年,从华州回到长安后,李晔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
这是他登基的第十个年头,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打击后,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十年前,他登基之时,曾经立志要恢复大唐荣光,用尽全力地要中兴李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制定了自己的一套复兴方案,并努力地行动着。
可他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悲催的结局。
他原本想打下西川,可打了三年没打下来,结果让王建捡了漏,从此独霸西川。
想扳倒宦官集团,可弄死了杨复恭和李顺节后,宦官问题并未有效解决,宦官们依然掌控兵权。
他想削弱北方的李克用,结果十万禁军全军覆灭,反倒促成了朱温崛起成天下前三强军阀。
想收拾李茂贞这个不听话的军阀,结果反过来被李茂贞两次杀入长安,宗室也遭到屠杀。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李晔的内心深受重创,从此性情大变。
他变得酗酒成性,喜怒无常。
不过,他痛恨宦官这一点还是没有变,回到长安后,对于那些还掌握着权柄的宦官,李晔再次亮出了手里的刀。
在宰相崔胤的劝说下,李晔迅速除掉了专权的宦官宋道弼、景务修,以及另一名与宦官关系密切的宰相宰相王抟。
事发后,宦官集团陷入恐慌中,他们担心皇帝下一步会将所有宦官一网打尽。
在这种恐慌情绪作用下,宦官们终于鼓起勇气,发起了反击。
900年十一月,神策军左军中尉刘季述与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宦官密谋,决定发动一场政变,废黜唐昭宗,拥立太子登基。
同时,这群宦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专门联系了风向节度使李茂贞和镇国节度使韩建,与藩镇勾结起来,将其引为外援。
初四那天,唐昭宗到北苑打猎游玩,还喝了很多酒,回到皇宫时已经是深夜。
此时的唐昭宗已经性情大变,加上又喝了酒,回宫后便狂性大发,砍死了几名太监和宫女。
宫女和太监被杀后,唐昭宗本人又醉酒,于是第二天,宫门迟迟未打开。
刘季述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率领1000多名禁军准备发动政变,在行动之前,宦官们还特意派人叫来宰相催胤,以宫门迟迟未开,宫中有变为由,要求入宫查看情况。
紧接着,刘季述等人率领禁军破门而入,直到刘季述带着军队杀入寝宫时,唐昭宗才从睡梦中惊醒,随即便被刘季述一把拽下床。
上猎苑中,因置酒,夜,醉归,手杀黄门、侍女数人。明旦,日加辰巳,宫门不开。季述诣中书白崔胤曰:“宫中必有变,我内臣也,得以便宜从事,请入视之。”乃帅禁兵千人破门而入,访问,具得其状。——《资治通鉴》
这一刻,刘季述露出了他狰狞的面目。
除了告诉李晔,他即将被废黜这件事以外,刘季述还饶有兴趣地一把将李晔拉过来,取来一根银棒,在李晔的脚下那片空间写写画画。
上面写着,某年某月,你不听我的话,这是第一桩罪,某年某月,你又不听我的话,这是第二罪..........
直到唐昭宗脚下那片空间已经写满了,再也写不下,给皇帝安上的罪名已经好几十条时,刘季述才肯罢休。
季述以银楇画地数上曰:“某时某事,汝不从我言,其罪一也。”如此数十不止。——《资治通鉴》
事发后,刘季述将唐昭宗李晔囚禁于少阳院,为了防止皇帝逃跑,他们将少阳院严密监视起来,所有的围墙均进行加高加固处理,然后把大门锁上,再将铁融化浇筑在锁上,彻底封死大门。
只是在墙体凿开一个小洞,用于每日送食物。
李晔自知大势已去,可他还想挽救一下,于是恳求给他送一些笔墨纸砚过来,刘季述当然是不愿意的,拿笔墨纸砚想干嘛?难不成是想写求救信?
接着,李晔看这条行不通,他又恳求给他送一些钱帛来,刘季述还是不答应,你都被关起来了,拿钱有什么用,什么意思?想用钱收买门口负责看管的人,好逃出去?
就这样李晔的所有算盘全部落空,堂堂帝国天子,昔日掌握帝国实权的皇帝,如今彻底沦为囚徒。
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刘季述对皇帝等人的待遇十分差劲,冬天连厚衣服都没有,以至于嫔妃和公主们都被冻得哀嚎起来,声音甚至传到院子外面。
囚禁了皇帝之后,刘季述等人拿到传国玉玺,逼迫百官拥立了太子登基。
但宰相催胤看不下去了,他开始在暗中采取行动。
原本,刘季述结交了朱温,但催胤很快设计让两人反目。
接着崔胤又策反了神策军大将孙德昭,二人随即联合起来发动兵变,设下埋伏,一举诛杀了刘季述,迎立唐昭宗复位。
李晔被接出来,重回皇位后,下旨将刘季述、王仲先等四人满门抄斩,同时诛杀了一批参与政变的宦官党羽。
事后论功行赏,加封孙德昭为为静海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赐名李继昭。
以孙德昭同平章事,充静海节度使,赐姓名李继昭。——《资治通鉴》
崔胤则成为朝中大权独揽的人物,但宦官群体并未彻底根除,很快,他们将再次掀起滔天巨浪。
李晔复位后,宰相崔胤还想干一件大事,就是将宦官手里的兵权彻底剥夺,然后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崔胤向昭宗进言说:朝廷祸乱的根源都是由于宦官掌握兵权,专擅朝政所至,不如剥夺宦官的兵权,交由文官统领。
李晔于是召见李继昭、李继诲等神策军将领前来商议。
谁知,这帮将领听完,当场提出反对:臣等世代在军中效力,从未听说由书生统领军队的事情。
看到了吧,唐朝的宦官专权已经严重到这种地步,宦官们经过上百年的经营,早就和神策军内部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现在甚至连神策军官兵自己都不愿意让文官掌握兵权了。
就这样,剥夺宦官兵权一事只能暂时作罢。
但宦官集团没有被一网打尽,依然掌握着兵权,和宰相崔胤分庭抗礼。
宦官们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结盟,引为外援,而崔胤为了在斗争中有足够的本钱和宦官斗,又和朱温结盟。
不久之后,崔胤试图将宦官们一网打尽,宦官们察觉到了危险,于是将唐昭宗劫持到凤翔,凭借李茂贞的武力和崔胤对抗。
崔胤没办法,只好矫诏请朱温入京勤王。
朱温此时经过多年的扩张,早已成长为天下第一大军阀,连李克用都被他打得处于守势。
势力壮大后,朱温野心膨胀,早就想染指朝廷事务了,于是当即率领大军,兵临凤翔城下,随即将凤翔团团围困起来。
一年之后,李茂贞顶不住朱温的进攻,只好放回唐昭宗。
唐昭宗回到长安后,朱温被加封为梁王,政治声望抵达巅峰,接着,朱温下令将所有宦官全部诛杀,仅留下几十个老弱伺候皇帝起居。
至此,掌权长达一百多年的宦官集团,终于被彻底消灭,但李唐王朝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晔回到长安后,已经彻底沦为朱温手中的傀儡,再无翻身的可能。
接下来的事情其实没有什么谈论的价值了。
903年正月,李晔回到长安。
904年正月,李晔在朱温的逼迫下,被迫迁都洛阳。
904年八月,李晔被朱温的手下弑杀,年仅38岁,事后,朱温改立年纪尚小的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
907年,朱温杀掉众多唐朝大臣和宗室之后,篡位称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事实上,从整个过程来看,唐昭宗至少有两次机会给唐朝续命。
第一次是刚登基时,朝廷还有一定的实力,藩镇虽然不听话,但朝廷毕竟有能力组建10万人的军队。
但李晔没用好这次机会,他对自己的实力有过高的估计,同时与西川、李克用开战,结果葬送十万禁军,连累讨伐西川的战役也不得不停止,导致西川也落入王建手中。
如果他不这么激进,先集中精力打下西川,收拾宦官,重整朝堂,再逐个收拾长安周围不听话的小藩镇,还能壮大朝廷的实力,提振皇室权威。
第二次是李克用起兵讨伐李茂贞的时候,他拒绝了李克用灭掉李茂贞的请求,导致李茂贞后续第二次杀入长安,彻底搞垮了朝廷。
当时李克用其实已经表现出对关中没有兴趣,而且还让神策军将领接管军阀王行瑜的地盘,可唐昭宗没意识到这一点,对李克用防范过度,对李茂贞采取姑息的政策,最终养虎为患。
他如果当时借助李克用的军事力量一举灭了李茂贞,再由宰相或者神策军将领接管李茂贞的地盘,那么整个关中地区都将重归朝廷掌控。
可惜李晔又一次决策错误,致使后续李茂贞攻入长安,联合韩建诛杀了众多宗室亲王,还解散了禁军。
从此以后,李晔就再无翻身的可能了。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