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钱三强的妻子何泽慧上菜市场买菜,摊主不屑地说:“老太太,你先看清楚价钱,不要看错了价牌上的小数点儿。”何泽慧听完一愣,饱含深意地看了摊主一眼:“看清楚了。”
而菜市场的摊主之所以这样做,是见何泽慧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觉得她买不起昂贵的冬笋,才阴阳怪气地嘲讽她“穷酸买不起”,还让她不要随便拿冬笋。
何泽慧倒也没有生气,她在生活上一直有着谦逊平和的心态,但旁边人可没有,旁边人见摊主这样对待何泽慧,看不过眼了,先是骂了摊主一句,接着才说:
“你知道刚才买笋的是谁吗?那是我们的大科学家何泽慧!”
摊主这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羞愧不已,连忙拿起刚刚何泽慧挑选的冬笋,追上去又是道歉又是塞东西,但被何泽慧拒绝了,她笑道:“我会自己买的,你回吧,我不怪你。”
何泽慧从来不计较这些东西,因为在她的心里,装着的一直都是国家,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国家需要我,无论安排我去哪里,我都坚持做下去”。
1914年,何泽慧出生在名门世家,父亲何澄早年追随孙中山,是文物鉴赏、收藏大家,母亲是翻译家,外公是晚清进士,外婆是知名教育家。
1932年,何泽慧从外婆创办的苏州振华女校高中毕业,随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何泽慧坚定地选择学习物理。
但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叶企孙主张物理系不要女生,倔强的何泽慧却偏要读物理,她说:“你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你们不让我念,我偏念。”
最后,学校不想打击她的积极性,便同意让她试读一年。
在读期间,何泽慧努力刻苦,全心投入,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天赋,以全班第一的成绩坚持到了毕业。
而第二名就是她未来的丈夫兼同班同学,钱三强。
之后,叶企孙对她刮目相看,何泽慧用行动证明了:女生也能在物理领域取得优异成绩。
何泽慧毕业后,受“军工强国”思想影响,她决定远赴德国深造物理,为此,她选择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的实验弹道学专业。
然而这个专业属于保密系科,此前从未招收过外国学生,更别提女学生了。
但何泽慧哪是那么容易放弃的,她故技重施,直接找到系主任理论:“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我们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侵略者。我是为了打日本侵略者,才到这里来学习这个专业的,你为什么不收我呢?”
系主任最终被说服,何泽慧不仅成为该校技术物理系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学习弹道学的女学生。
1940 年,何泽慧博士毕业,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得已滞留德国。为了掌握更多对国家有用的先进科技;1943 年,她进入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
与此同时,何泽慧与在法国的钱三强开始了书信往来。
1943 年秋天,苦于联系不上家人的何泽慧,写信向钱三强求助,让他帮忙向国内转达平安。此后,两人书信越发频繁,志趣相投的两人在一起了。
1946 年,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钱三强结婚,之后,何泽慧进入居里实验室,与钱三强成为同事。
两人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轰动了整个物理界,被居里夫妇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验室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
1948年,北平研究院成立了原子学研究所,邀请何泽慧和钱三强回国工作。夫妻俩激动不已,迫不及待地收拾好行囊,带着年仅半岁的女儿踏上回国的轮船。
回国后,他们立刻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然而,当时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投入到高端科研中。
面对艰苦的条件,何泽慧和钱三强便自己动手,每天去废品站、五金店收集各种元件,拿到实验室制造车床。
1956年,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何泽慧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乳胶;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名单中原本有何泽慧,却因钱三强已在名单中,两人的孩子又小,最终何泽慧只能退出。
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在氢弹研发过程中,一个重要数据被怀疑存在计算错误,何泽慧带领团队耗时数月,重新计算数据,修改错误,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了氢弹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十多岁的她依然坚持全天上班,坐在办公室里翻阅文献。她认为做常规实验时,要看看有没有特殊现象,因为特殊现象的出现,常常导致新规律和新现象的出现。
晚年的何泽慧和钱三强一直住在老房子里,作为国家的重要高科技人才,国家为他们准备了更好的房子、配了专车,但是两人都拒绝了,他们不想接受特殊照顾。
何泽慧虽出身豪门,但她对外在并不上心,一个自己缝制的布包可以用几十年,一块手表用30多年,一套深蓝色的工作服也穿了十几年,还经常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出门......
无论出入什么高端场合,即便是在人民大会堂,她的打扮也会和往常差不多,有时候需要出席重要活动,她就向女儿借衣服穿。
“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曾评价她:“大力协同作战,人员设备支援。多方筹办尽超前,应急忙中不乱。”
她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
除了何泽慧和钱三强,还有郭永怀拼死保护着的实验数据,钱学森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回国搞导弹,氢弹之父于敏两鬓斑白才走入大众视野,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
翻开《国之脊梁》这本书,看到一个个的头像和名字,真的泪目了!是他们用生命和毕生所学,才换来了如今的盛世,他们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呀,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