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他堪称中国最有排面的婴儿,出生时不仅有省长亲自坐镇,还有国家特意为其庆祝的13响礼炮。
这个情节放在小说中都略显荒诞,可这却真实地发生在百年前的中国。
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是谁,为什么会引来这么大的关注呢?
01最后一位衍圣公
这孩子就是孔德成,也是孔子的第77代嫡长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衍圣公。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其思想足足影响了华夏上千年,即使死后历代王朝也在不断地对其进行追封,甚至将其上升到了“王”的高度。
冯友兰甚至表示,孔子著书立说开的是王者之道,虽无王者之称,却也能尊之为“素王”。
对于整个华夏文化体系来讲,孔子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连带着他身后的孔氏血脉也备受瞩目。
历代王朝不仅允许孔氏家族历代宗子世袭爵位,还经常赏赐给他们食邑、绢帛,可以说给予了他们许多优待。
宋仁宗赐予他们衍圣公的爵位,自此该爵位一路承袭直至民国。
清廷覆灭之后,孔家的地位并没有因此灰飞烟灭,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被重视。
孔令贻就是孔德成的父亲,袁世凯要“复辟帝制”的时候,他也参与其中,可以说孔氏和上层统治者的关系一直维系得不错。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1919年,孔令贻也年近50,可直到现在除了女儿他始终没有一个亲生儿子,对于当时的人来讲,只有儿子才能延续血脉、传承家业。
为了有一个儿子他到处求神拜佛,但现实一次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原配孙氏并未给他生下一儿半女,早早就离开了人世,后他又娶了一位丰姓女子为妾繁衍子嗣,可惜也没得到什么结果。
庞大的孔氏家族难道要就此断绝嫡系血脉?他并不甘心,然后又续弦了陶氏女,两人之间也算琴瑟和鸣,后来对方终于给他孕育了一个子嗣可还没等他高兴多久,孩子就离开人世了。
直至他纳了丫鬟王氏,王氏接连诞下两个女儿,虽说并非儿子,可这也算是有了些许希望。
终于王氏又怀了第三胎,整个孔家都在翘首以盼,可偏偏这时候他却是大限将至,无奈之下他给北洋总统徐世昌以及溥仪各去了一封信,希望自己死后他们能照拂一下自己的幼子。
02北洋政府的回应
鉴于孔氏家族的独特地位,北洋政府也很看重这一件事,专门派人暗中观察王氏的事情防止出现意外事故。
到达生产之日时,一位将军奉命特意率兵驻守在孔家,他们在王氏的产房附近设置了重重关卡,可以说这时候天大地大,什么都比不过王氏产子。
与此同时,山东省的省长也亲自到现场进行监督。
此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这个尚未出生的孩子身上,孔家内外被围的宛如铁桶一般,无数孔家子弟等候一旁。
终于在1920年2月23日,产房内传出了婴儿的啼哭,那是一个男婴,也是孔家上下所期待的小衍圣公。
很快孔家派人沿街敲响了13声锣,这意味着孔家后继有人。
消息传出后,不仅孔家人沸腾了,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层喜气,北洋政府还特地放了13响礼炮以示庆祝。
这个待遇堪称空前绝后,给足了孔家面子,可惜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就算是圣人血脉也要经历风雨。
出生还不到1个月,孔德成的生母王氏就因为病痛失去生命,自此他也被抱到了陶氏膝下抚养,100天的时候他顺利袭爵成为了新的衍圣公,但到15岁那年他又请去了这个爵位。
那个年代风云激荡,新式思想在社会中不断流传开来,意识到这一点后,为跟上时代脚步,1935年孔德成请国民政府撤掉自己的称号。
在一番考量过后,国民政府答应了,不过他们又给了孔德成一个“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的名号。
之后的时光里,孔德成将自己湮没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之中,他学国学,学书法。
03抗日战争爆发
可这样平静的日子并没有延续多久,抗日战争爆发后,曲阜也被占领,好在最后一刻老蒋下令让人带着孔德成夫妇安全撤离。
虽然自身安全了,但孔德成并没有忘记水深火热中的广大普通百姓,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
他在武汉发动抗日宣言,表示日本将会很快失败,这一番铿锵有力的言论不仅鼓舞了无数有识之士,还引起了香港、纽约报纸的广泛转载。
1949年的时候,蒋氏家族在国内战场上一败涂地,最后仓皇逃往台湾,临走之际他将孔德成也带走了。
或许在他的想法中,孔德成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正统性,他的到来可以大大增加自己手上的筹码。
在台湾期间,他醉心于学术,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他不仅教授学生《周礼》方面的知识,还对金文、古器物学领域颇有研究。
难得的是他的课堂并不拘泥于传统,在讲学的时候他回突然中断,然后让学生查找内容的出处,所以他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强,也十分善于思考。
而在私下里他也一点不摆架子,经常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喝酒畅谈,打成一片。 晚年的孔德成生活不错,但对他来讲故乡终究成为了一种遗憾。
1985年,经过多方辗转,他收到了来自曲阜的孔子像、尼山石砚,这让他满含热泪,流落在外谁不想回家呢,可由于某种原因他始终未能成行。
2008年,他在台北病逝,彻底告别了人间。
就在去世前的两年,他见到了自己重孙,并给其取名孔佑仁,这是孔子的第80代嫡系血脉,18年的时候其还与父亲参加了《国学小名士》节目。
不管生在哪,长在哪,孔家人并没有忘记骨子里的儒家文化,以及血脉里的家土情怀。
参考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陆亲属盼孔德成"落叶归根" 曲阜孔林预留墓地
消费快报 孔子的“遗产”真强大,后代吃了2000多年:第77代孙出生就是巅峰
齐鲁壹点 记忆|在孔府当了26年教师的莱芜人,王毓华:传道授业圣人家
齐鲁晚报 百年沉浮孔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