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用活人殉葬,这些人能在墓中活多久?或许出乎你的意料

长风文 2024-11-16 03:53:04

众所周知,人死不能复生,人一旦死去,便再也无法回到人世。

可是在漫长的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时期,一直都有着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在古人看来“死生亦大矣”,生前死后都非常重要。

尤其是那些生前已是人上人的皇帝以及贵族而言,死亡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他们死后一切都要和在生前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世界而已。

因此殉葬这种极为残酷的制度便开始流行。

殉葬这一残酷的古代陋习,早在史前社会便已出现。

那些王侯将相,首领贵族们,为了死后能够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依然能保持自己的地位,便需要带走一切包括财富、权力,甚至伺候自己的人。

人也就是陪葬者。

考古学家在殷墟等地发掘出的皇帝墓葬中,常常能看到大量陪葬品与殉葬者的遗骸,说明这种陋习在商代时就极为盛行。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商代帝王的墓葬中陪葬人数极为庞大。殉葬者竟达到数十人之多,死亡方式各异,死状极其惨烈。

陪葬之人除了是战争中的俘虏之外,也包括国君自己身边的臣子与爱人。

殉葬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控制,可这个时期有史书,史籍上关于人殉的记载就更多了。

我们熟知的春秋那些著名的君主,例如秦武公、秦穆公、吴王阖闾、齐桓公等,都有相关记载。

不过当时也有不少人反对这一残酷的作法,甚至秦献公宣布“止从死”,也就是废除秦国活人殉葬制度。

当时社会上不少人,为了避免殉葬所带来的不人道悲剧,开始使用陶俑。

如此既能满足帝王死后“荣华富贵”的需求,又能避免过多无辜生命的牺牲。

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便是如此。如果那成千上万的不是陶俑,而是活人,那得有多恐怖。

这一改革,虽然没能让殉葬陋习完全消失,但它的形式和规模已经开始缩小,殉葬逐渐变得更加“文明”。

汉代时期依然存在殉葬,可绝大多数皇帝死前留下遗诏,不再杀生殉死,反而是用泥塑人偶代替活人陪葬。

偶有皇帝以活人殉葬的记录,但均不及之前动辄几十上百人殉葬那般残暴刻毒。

之后因为人们思想的进步,这种制度渐渐归于平静。

可到辽朝,人殉这种制度在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又开始死灰复燃,并且残忍依旧,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平就杀死百余名大臣做殉葬。

金朝、元朝同样如此,这也使得之后的朝代又盛行了殉葬。

明朝朱元璋死后要求46位妃嫔和数十位宫女殉葬,之后的明成祖、明仁宗等皇帝都让嫔妃殉葬。直到明英宗时期,明朝的殉葬制度才被废除。

清朝又是少数民族的朝代,因此清初殉葬制度也存在,一直到康熙下令废止殉葬,这一陋习才被废除。

殉葬之所以是陋习,不仅是体现对生命的漠视,而且还体现在其极为残忍的死亡方式。

殉葬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赐白绫命令他们自行上吊自尽,不肯自尽的便由其他人强行结束生命

为了节省麻烦,会直接让殉葬者吞服毒药也是一种方式。

灌水银则是更加残忍的方式。水银作为一种剧毒的金属,能够迅速破坏人体的内脏器官,甚至让人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死亡。

最为恐怖的,莫过于活埋。

古人为了让殉葬者在陵墓中“继续服务”或陪伴死者,直接将他们活埋在封闭的墓室里。

这些人会在墓室里度过一个“无尽”的黑夜,他们不知时间,即使有足够的吃喝,可也会因为地下氧气不足,3-5天后就窒息死亡了。

在等待死亡的时间里,殉葬者不仅会经历生理上的痛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巨大折磨,直至在恐惧、痛苦与绝望中,到达生命的最后一刻。

殉葬制度的存在,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生死的独特理解,但同时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对人命的轻视与残酷。

虽然这一陋习早已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但它带给我们的警示依然深刻:生命无价,每一条生命都值得尊重。

我们应当从这些鲜血淋漓的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自由与尊严。

--END--

0 阅读:4
长风文

长风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