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9岁四川女孩割肾,给尿毒症晚期父亲续命,后来如何了?

远明读书 2025-01-08 14:50:46

2006年,尚在求学阶段的曹于亚被召唤至办公室,接听了来自父亲的电话。

电话那头,父亲被确诊患有尿毒症晚期,双肾功能均已受损,情况危急。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换肾成为唯一出路,但合适的肾迟迟未现。

19岁的曹于亚随即赶往医院,毅然向医生提出捐肾给父亲的意愿。

然而,父亲坚决反对,曹于亚则不懈努力,耐心劝解父亲接受她的决定。

次年,父女俩共同踏入手术室,手术最终圆满成功。

术后,曹于亚为更好地照料父亲,决定携父上学,兼顾学业与父亲的康复。

时光荏苒,十五年转瞬即逝,这位孝顺女孩的命运轨迹引人关注:她是否得到了生活的温柔以待?

1/ subtitle

曹于亚出生于四川一个偏远山村,家境贫寒,且子女众多。

作为家中长女,她自幼便承担起照顾弟妹的重担。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仅在春节归家,曹于亚因此与外公外婆相依为命。

在“长姐如母”的角色中,她更多地扮演了家庭支柱的角色,照料年迈的外公外婆和年幼的弟妹。

深知父母辛劳奔波,是为了供她及弟妹读书。

曹于亚在校期间勤奋刻苦,多次荣获三好学生称号,成绩优异且稳定。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怀揣着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梦想,曹于亚也不例外。

她渴望通过考上大学,让父母不再那么辛劳。

然而,就在2006年,正读高三的曹于亚在办公室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原本满怀期待的心情,瞬间被父亲患病的消息击碎。

电话中,她得知父亲已步入尿毒症晚期,双肾均出现衰竭,且医院尚未找到合适的肾,高昂的医疗费用,也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父亲甚至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

曹于亚坚决拒绝了提议,她难以想象家中失去父亲的情景,并向父亲强调,他是家中的支柱,不能轻易放弃。

这一刻,父亲首次感受到女儿真的成熟了。

曹于亚在安抚好住院的父亲后,随母亲四处奔波,向亲戚们筹措手术费用。

然而,换肾手术所需的数十万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

尽管亲戚们尽力相助,但筹集到的资金仍远远不足。

最终,他们不得不卖掉家中房产,才勉强凑齐了手术费用。

父亲的病情刻不容缓,但合适的肾却迟迟未出现,只能在医院焦急等待。

2/ subtitle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父亲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曹于亚鼓起勇气,找到父亲的主治医生,提出捐出自己的肾脏以延续父亲的生命。

医生初时以为她在开玩笑,但看到曹于亚认真的表情后,才意识到她的决心。

医生指出,曹于亚尚未成年,年龄不符合捐献条件。

曹于亚听后焦急万分,声称自己已经19岁了,甚至要回家拿户口本证明。

情绪激动之下,她跪倒在地,恳求医生救救她的父亲。

医生被她的孝心打动,眼眶泛红,称赞她是个好孩子,并答应考虑,但前提是必须征得其父亲的同意。

然而,当曹于亚满怀希望地向父亲透露这一想法时,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

父亲认为自己年事已高,不愿因自己的病情而拖累年轻的女儿。

尽管曹于亚和亲戚们轮番劝说,但父亲始终不愿让女儿冒险。

无奈之下,曹于亚再次找到医生,希望医生能帮忙说服父亲。

医生们也被这个女孩的孝心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尽力协助。

曹于亚走近曹爸爸,向他说明手术虽有风险,但应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并解释人体拥有两个肾脏,摘除一个并不会危及生命。

经过多次沟通,曹爸爸最终点头同意。

父女俩相拥而泣,周围的病友纷纷称赞曹爸爸有福气,拥有如此孝顺的女儿,仿佛她是来报答前世的恩情。

曹于亚接受了多项检查,结果显示她符合肾脏移植的条件,这让她心中的大石落地,躺在病床上的她显得格外娇小。

医生对她充满同情,再次提醒她摘除肾脏虽通常无碍,但世事无绝对,若在手术前反悔,仍有机会改变决定。

然而,曹于亚坚定地摇了摇头,表示决心接受手术。

她的坚定与勇气,赢得了在场医生的由衷敬佩。

2007年,曹于亚与父亲一同被推入手术室,手术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曹于亚也因此成为该医院首位为父捐肾的子女。

医生指出,许多成年人在考虑为父母捐肾时会犹豫不决。

因为肾脏功能在40岁后会逐渐衰退,单肾可能更易发生肾衰竭,这些顾虑导致许多人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曹于亚的勇敢与孝顺更显难能可贵。

她的孝心似乎感动了上天,两人术后均恢复良好。

然而,手术成功并非终点,术后治疗费用高达4000多元,对已经变卖房产的家庭而言,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经家庭商议,曹妈妈携弟妹外出务工,而曹于亚则留在老家继续学业,并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3/ subtitle

当时,曹于亚正读高三,正为学费发愁时。

学校传来好消息,不仅免除了她的学杂费,还为她组织了募捐活动。

原来,曹于亚割肾救父的事迹,已在当地传开,学校此举旨在鼓励她,并特许她带父上学。

学校特别为曹爸爸安排了一间宿舍,曹于亚每日清晨起床后,首要之事便是为父亲准备饭菜与熬制药物。

课间时分,她也不忘前往住处,照看父亲服药。

从早到晚,她肩负起烹饪的职责,直至妥善安排好父亲的一切,才抽身出来,翻开课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此外,她还负责洗衣与家务整理。

当同龄孩子仍在父母呵护下撒娇时,曹于亚已挑起了重担,但她毫无怨言。

只要父亲身体健康,她便心满意足,认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她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父亲捐肾后,身体并未出现其他问题。

相较于其他家庭,已是莫大的福分。

不久,曹于亚的感人故事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

当地政府得知后,迅速伸出援手,不仅将他们纳入农村低保,还亲自送上31000元慰问金,以及滋补身体的鸡蛋和牛奶。

此举旨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也是对曹于亚善行的肯定。

政府的关怀,让父女俩深受感动,他们表示将尽力回馈社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人。

曹于亚还多次受邀到其他地区进行演讲。

高考结束后,曹于亚在妥善安排父亲后,追随母亲的脚步,前往外地打工,以补贴家用,毕竟家中债务累累。

然而,她的善良之举,却意外改变了命运。

高考结束后,四川省教育考试院的工作人员专程前来,为她送上1万多元的爱心款、教育厅厅长亲笔信,以及成都纺织职高等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工作人员告诉她,上大学期间,她的学费和住宿费将全免,让她无后顾之忧地专心学业。

然而,面对这份意外的惊喜,曹于亚先是欣喜,随后却婉言谢绝了。

她担心自己的特殊待遇,会让其他同学感到不公。

工作人员明确指出,曹于亚因思想品德卓越,额外获得20分加分,正是这关键的20分,助力她跨入了大学的校门。

不仅是曹于亚本人,连病榻上的曹父也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长期心怀愧疚,认为自己是女儿的累赘,而今女儿前程似锦,他终于释怀。

父女俩手捧录取通知书,对到访的工作人员连声道谢。

曹于亚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入学后表现优异,不甘人后,多次荣获奖学金。

2010年,凭借全面的优秀表现,曹于亚被中国青年教育本科学院免试录取,毕业后进入一所技术学院任教。

她的故事,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感动人物”,并受到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的关注报道,迅速成为公众眼中的“最美女儿”,成为同龄人的楷模。

多年后,谈及为何坚持为父捐肾。

曹于亚坦言,不愿在青春年华便失去父亲,因为很多人五十多岁仍有父亲相伴。

她的善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

面对荣誉,曹于亚感到意外,认为这只是尽了一个女儿的本分,无需过分宣扬。

她感激每一位帮助她和父亲的人,认为没有他们的援手,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曹于亚的孝行,令许多成年人自愧不如。

她完美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困境中展现出的亲情尤为珍贵。

如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致力于帮助每个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这一职业,正是她儿时的梦想。

曹父在身体康复后,也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他精通中医,在家乡创立了一家名为“感恩堂”的理疗诊所。

日常工作中,他专注于治疗脊椎疾病,并时常免费为贫困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以此回馈社会。

关于曹于亚割肾救父的事迹,先是被改编成剧本,在地方剧院上演,后又被拍成电影《山花灿漫》。

曹于亚得知此事,深感荣幸。

但她认为,影片的真正主角是尊老爱幼的美德,而非自己。

许多人认为,曹于亚只是因割肾一事而幸运地获得诸多荣誉和关注,人生轨迹也因此巨变。

然而,若非此事,她或许只是个未能考上大学的普通打工者。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曹于亚捐肾时年仅19岁,初衷纯粹是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并未期待任何回报。

即便医生劝阻,她仍坚持说服父亲,这份无私的爱,不含任何杂质。

医生都感叹,能像曹于亚这样无私奉献的人并不多,这正是中国传统孝道的体现,珍贵而稀有。

正因为像曹于亚这样的孝子在社会中难得一见,所以她受到了广泛的鼓励和帮助,事迹被广泛传播。

此举旨在弘扬中华美德,教育孩子们学会感恩与孝顺。

曹于亚未曾料到,自己的这一善举,彻底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

但她对此荣誉保持谦逊,学业成绩优异,努力以优秀表现回报那些帮助过她的人。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

曹于亚的经历,即便是以当今的视角来审视,依然能触动人心,令人动容。

在此,我们衷心期盼曹于亚未来能够诸事顺遂,持续传递并发扬中国精神。

0 阅读:3
远明读书

远明读书

每日分享优质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