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湖南高考状元,毕业蜗居啃老9年,回家奔丧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

远明读书 2025-01-10 14:02:52

倘若时间能够回溯,2002年的刘琦,定会拒绝“湖南高考状元”的荣耀加冕。

那一年,刘琦凭借654分的高分,在高考中脱颖而出,摘得湖南状元的桂冠,一时名声大噪。

常理而言,贫寒之家出英才。

刘琦理应借此东风,一飞冲天,前程似锦。

然而,现实却大相径庭。

他竟四次被家人送入精神病院,连基本的社交技能,都丧失殆尽。

如今33岁的他,与昔日的高考状元形象判若两人,不仅泯然众人,还成了家庭的负担。

曾经的天之骄子,何以至此?

短短数年间,刘琦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故?

1/ subtitle

相较于同龄人,刘琦仿佛拿到了一部最为糟糕的剧本。

但这剧本,却又似乎预示着英雄逆袭的序章。

刘琦出身贫寒,家境贫寒至极,连老鼠都不愿光顾。

为了养家糊口,父亲远赴他乡打工。

而刘琦,则在学习上从未让父母失望。

勤奋刻苦,成绩斐然,是众人眼中的“学霸”。

进入初中后,父亲一人打工的收入,难以支撑家庭开销,母亲也只得加入打工行列,将刘琦托付给大伯照看。

尽管有着血缘关系,但大伯家终究不是自己的家。

刘琦在大伯家生活得如同外人一般。

每当大伯一家欢聚一堂时,刘琦总是难以融入其中,最后只能默默回到房间看书。

他尽量避免与大伯交流,生怕说错话引起不快。

即便在大伯家遇到不顺心的事,刘琦也选择隐忍不发,生怕被赶出家门。

他深知,这里不是他的避风港,随时可能失去容身之所。

在这座城市中,我孤身一人,大伯家成了唯一的依靠,别无他处可去。

值得庆幸的是,刘琦虽不善言辞,但学习能力出众,各科成绩优异。

2002年高考,他以654分的佳绩,毫无悬念地夺得湖南状元之位。

凭借高考这一契机,刘琦顺利跨越障碍,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至此,刘琦已成功书写了人生剧本的第一篇章。

然而,他未曾预料到,接下来的第二章,人生轨迹将不再受他掌控。

如此高分,足以让他轻松踏入清华或北大的门槛。

而他个人,对清华更是情有独钟。

然而,在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父母的决定,却让他与清华擦肩而过。

他们认为,清华不过是广告效应,专业缺乏实质技术,不如选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既能实现去北京的梦想,毕业后还可能获得国家单位的职位,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他们不顾刘琦的抗议,擅自更改了他的志愿,强行将他送入北航。

他们自以为,为儿子铺设了一条光明大道。

却不知,这实际上是将他推向了绝境。

尽管北航优秀,但并非刘琦所愿。

2/ subtitle

大学四年里,他始终难以释怀。

刘琦变得消沉,对生活采取了一种敷衍的态度。

好不容易从知名大学毕业,他成功踏入了陕西一家大型企业的大门,成为其中一员。

然而,工作不久后,刘琦便感到不满。

认为,以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身份,所得报酬远不匹配。

他尝试与老板沟通加薪事宜,却遭到了直接的拒绝,被礼貌地请出了公司。

刘琦带着自尊与傲气,毅然离开了那家企业。

他原本以为,凭借北航的光环,会有不少企业争相邀请他加入。

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简历投递多份,面试多次,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就在这时,家中传来外婆去世的噩耗,刘琦赶回家乡处理后事。

料理完外婆的丧事后,刘琦选择留在家里。

起初,父母以为他只是需要短暂的休息,未曾料到这一留便是九年。

这九年间,他几乎足不出户,整日躲在二楼的房间,拒绝与父母交流。

尽管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变得比陌生人还要疏离。

眼看儿子日渐消沉,父母心急如焚,为他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

但刘琦却对此大为不满,认为这份工作是对他的侮辱。

指责父母故意贬低他,拿他开玩笑。

父母深感委屈,他们只是想让儿子重新振作起来,避免他荒废人生。

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刘琦都拒绝接受,继续依赖父母生活。

那个曾经乖巧懂事的儿子,如今却变成了这般模样,让父母感到困惑与无奈。

他们坚信,儿子必定身患疾病,否则不会变成这般模样。

为了挽救儿子,他们做出了一个草率的抉择,将他推向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3/ subtitle

在亲友的怂恿下,父母未加思索,强行将刘琦带至精神病院,连续进行多项检查。

这家医院未能确诊,他们便辗转至下一家,誓要找到儿子患病的证据。

直到在第四家精神病院,才得到肯定的答复,他们才稍感宽慰。

刘琦在四家精神病院间辗转,重复着相同的检查流程,听着医生一遍遍询问相同的问题。

尽管医生们意见不一,刘琦先后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病、抑郁症、躁狂症和自闭症。

但父母对此专业术语一无所知,只知道儿子确实生病了。

他们认为,生病就得治疗。

于是,毅然决然地将刘琦留在精神病院,强制“治疗”长达七个月。

他们满怀期待,认为只要熬过这七个月,上天就能还他们一个健康、有上进心的儿子。

然而,七个月后,他们等来的却是失望。

刘琦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日益恶化,与父母见面时如同仇人,充满敌意。

回到家中,刘琦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将自己反锁在二楼的房间内。

他只在饥饿时下楼吃饭,没钱便向父亲刘峰伸手讨要。

而叫一声“爸爸妈妈”对他来说,却成了奢望。

父母已年近六旬,仍在深圳打工挣钱,家中只留下刘琦一人。

他小时候曾是留守儿童,如今又成了留守的“大龄青年”。

同龄人正在外面闯荡世界、增长见识。

而他,却在老家的房间里,虚度着自己的青春。

这九年来,对父母而言,简直是度日如年,备受煎熬。

而刘琦,却似乎乐在其中。

回想当初,刘琦成为湖南高考状元时,他们兴奋得彻夜难眠,以他为荣。

然而如今,众人视他为负担,宁愿他从未降生。

刘琦在他们心目中,除了赖父母、懒惰成性,别无长处。

仿佛一块难以雕琢的朽木。

但记者的介入,却使事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原来,问题并不出在刘琦身上,而是另有隐情。

4/ subtitle

记者到访时,父亲在刘琦房外多次呼唤,而他充耳不闻,毫无反应。

父亲只好求助于邻居,借助梯子爬上二楼,强行打开了房门。

表面上看,刘琦似乎是在无理取闹,故意与父母作对。

但实际上,他只是以为,父亲回来又要强行送他进精神病院。

因此,选择了沉默的对抗,拒绝开门。

面对镜头和记者,刘琦的父母泪流满面,不断指责儿子的种种不是。

然而,他们的抱怨对刘琦来说,如同隔靴搔痒,他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你们到底想怎样?”

记者忍不住插话道:“当然是希望你能好啊,他们还能想你怎样?”

而这一切矛盾的根源,正是出于“为你好”的初衷。

在刘琦最需要关爱的时候,父母却选择远走他乡,将他寄养在亲戚家。

他们认为,只要为儿子提供足够的学费,供他上学,就算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

表面上看,这似乎并无不妥。

但仔细想来,这种付出背后,却隐藏着“索取”的心态。

在他们心中,刘琦就像是一只潜力股。

他们将这种付出,视为一种长期投资。

期待未来能够获得回报。

因此,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未经刘琦同意,擅自更改了他的志愿,强迫他就读不感兴趣的专业。

所谓的“为你好”,说到底还是“为我好”。

如今,刘琦偏离了他们设定的轨迹,他们投资的“股票”先是短暂上涨,随后又一路下跌。

曾经备受看好的股票,沦为了市场弃儿。

对于这只股票的持有者而言,它已失去价值,连带他们的儿子也被全盘否定。

但真相是,在这九年的“啃老”生活中,他并非毫无作为,而是专注于发明创造。

书桌上摆放的电子显示器,正是他努力的成果。

他并非父母口中的好吃懒做之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

他的作息规律,每晚十二点前入睡,清晨五六点起床,或钻研研究,或享受电影时光,一日三餐皆由自己打理。

他早已规划好未来,一旦研究成果问世,便立即投身职场。

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得到父母的认可。

他们只认为,他在虚度时光。

在记者的劝说下,刘琦前往权威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他身体健康,只是性格稍显内向。

其实,他一直都很健康,真正有问题的,或许是父母的心态。

他们期望儿子如同提线木偶般,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过上他们理想中的生活。

但他们未曾明白,真正的爱,并非自以为是地强加所谓的“最好”,而是了解对方所需,给予恰当的关怀。

父母赋予孩子生命,但孩子的人生应由他们自己主宰。

一句简单的“为你好”,并不能成为操控孩子人生的借口。

爱孩子,需适度而为,过度溺爱只会两败俱伤。

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应是初期相互扶持,而后逐渐放手,各自安好。

0 阅读:58
远明读书

远明读书

每日分享优质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