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一期播客《不消费主义者生存手册:吃剩饭、翻垃圾桶、我就是不购物》。
听到故事里面的红姐说出自己的不花钱故事,深感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的,同时也明白省和不花钱从定位上来说,是两件事。
红姐的故事是从第二次搬家后开始,只拎出一个4公斤左右的包,开始欧洲旅行,回来后接替学妹的工作,开始了吃住都不花钱的人生精力。
公司包一日三餐,住宿就在工位上,周一上班一直到周五下班才会离开办公楼。
没毕业时,我的实习单位也是这样,管住宿也有食堂,当时我的消费状态也是处于不花钱阶段,每月最多给自己买点零食、充个话费,没其他地方可以花钱。当时,我的月消费也就300一个月。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不花钱而感觉枯燥或是有其他阻碍。
1:省和不花钱是两种心态
跟大家分享不花钱生活方式不是为了鼓动这种生活方式,而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可以多元化。
红姐的经历不是一般人可以借鉴的,但那种对消费的心态可以被学习。
每当我对自己说要省钱时,虽然做到了,但是内心的还是有一点抗拒,总感觉不太顺心,跟朋友交流这种心态时,发现大家的想法都一样。
埋下这样的心态以后,极其容易发生报复性消费的反弹。
2:不花钱过一天是体验,过一段时间是生活态度
跟队友达成一致后,不花钱变成生活的调味剂,我做不到很大段时间内的不花钱,但是短期的一两天不消费完全可以。
周末节假日,抽空回趟乡下,摘些蔬果带回来,夏季田里的香瓜,树上的杏桃李,都是后备箱的常客。
几年前,我还会对这些东西摇头拒绝,市里什么买不到?
现在,婆婆一边装一边问,这个要么那个呢?我看看后备箱空间,挪挪位儿说,还能再来点。
3:不花钱是不是意味着什么钱都不花?
红姐可以住在工位上,上班工作,下班拿出工位底下的行李开始生活。也可以吃别人打包回来的剩饭,穿朋友们淘汰下来的旧衣服,甚至在做沙发客时,在米果街头翻过垃圾桶。
那你是不是就认为她的生活跟钱无关了?
当然不是!
存下的钱,拿出来做了对自己人生更有意义的事情,出国留学新西兰,学习自己最爱的动画专业。
在新西兰依然保持不消费的习惯,翻遍所有资料学习哪些野菜可以吃,分辨哪些蘑菇无毒,甚至为了翻阅这些资料,顺利考过雅思。
不花钱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自我循环的心态,不需要依靠外界物质的更替满足精神的空虚。
用不花钱的方式解决问题,看上去像是切断了通过消费主义跟这个世界的联系,事实上一直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比如我跟队友回乡下陪伴老人的时间更多了,此时带走蔬果像是顺带做的的事,主要带走的是长辈的关爱,巩固亲情纽带。
不花钱的人生依然可以过的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