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地球》看到的生存压力

Penny贝妮 2019-02-18 17:43:34

过年期间,影院里上映了不少新片,有《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等等。这几部是在朋友圈看到讨论最多的,虽然都很吸引我,但只选一部的前提下,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了《流浪地球》。

毕竟《三体》对我的震撼余波还在,觉得冲着刘欣慈也必须要去感受一下。

但是,看完《流浪地球》之后,我的心情却不是很美。

原因有多方面的,第一,我发现自己的视力又变差了,坐在最后第二排,戴了眼镜也看不清字幕,外国人说话全靠猜。因为这一点,观影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很多画面细节我都没办法感受。

第二,这个科幻故事构筑出来的生存压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了我。尽管,这只是一个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好的。

 

所以,我并不想讨论电影怎么样(我认为还是不错的,APP上能看了,我会再看一遍),我只想就“生存压力”这一点,来随意聊一聊我的一些感想。

其实,自打过年回了趟老家,我就被一股莫名其妙的“生存压力”所笼罩着。说是“生存压力”,准确来说,我是被亲朋好友给刺激到了,心里不由自主弥漫出一些攀比的沮丧感。

就在去年,我还满足于现有的状态、现有的收入。可是过年回去,一看到大家都发展很好,前途光明,收入远超我们,内心竟然还是冒出了比较、失败和沮丧——我原以为看了那么多书,心态已经越来越平和了,却没想到这种想法又冒出来了。

不过,比以前进步的是,我一下子就捕捉到了内心深处的这种想法,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觉得莫名其妙的失落。

另外,还有一点比以前进步的是,我发现了自己内心这个攀比的想法之后,并没有像以前那样鄙视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情绪,而是平淡地接受了这一点,从更高、更客观的一个层次去看自己,噢,原来我还是存在攀比之心。

为什么还会有攀比之心呢?因为我好强,也因为我跟所有人一样,终究还是逃不掉生存压力的笼罩。

再往细了说,譬如说,别看我现在做着最喜欢的工作,也有收入,但收入不稳定,如果收入下滑了怎么办呢?这就是一个生存压力。

再譬如说,别看我有存款,但是要是一干大事,比如买房什么的,就又不够了,这也是个生存压力。

亲朋好友都在努力都在发展,我们要是落后了,赶不上他们了,到时候内心还会那么淡定吗?究竟未来该如何发展,这辈子真的就只能这样吗?无穷无尽的,对于未来的疑问,又开始一一盘旋在脑海。这些,都是生存压力所导致的。这种压力,往往都是对于未来生存危机的担心。

就像《流浪地球》中所说的“希望”,人们之所以能够振作地生活,都来源于对未来的希望,希望不灭,精神不灭。反之,精神就会乱,人就会颓丧。

 

正因为了解这一点,所以尽管我发现了自己的这种心理,但并没有因此更颓丧。

事实上,从古至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已经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

宗教是其中一个办法,它用因果律,让人们相信,现在的痛苦是有理由有意义的,会带来下一辈子的幸福,或者会令人们进入天堂,或者会令人们先苦后甜,在今世获得福报(不同的宗教主张不同的因果报应方式,有现世报,有来世报等等。)

哲学也是一个方法,为人类大事而思考的哲学家们,就是为了找到一个能够解决问题一劳永逸的真理,而进行了各种复杂、烧脑的思考。

心理学当然也是一个方法,它总结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各种规律,去寻找各种解决方法,以求应对那些消极的心理。

即便看起来好像跟这些没有关系的科学,也是曲线救国,让人们多了解一些世界,也就能多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我这点烦恼算什么呢?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呢?

就连历史上那个“高富富富富富富富富帅”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集财富、才华、地位等等各种高精尖为一体,但还是摆脱不了某种如影随形的压力。

譬如,他的哥哥们都有自杀史,他自己也有这个倾向,他折腾的一生,也在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他生出来就自带主角光环,不但富有还是个天才,后来念了剑桥大学,成为罗素的得意门生。他放着有权有势富可敌国的家业不去继承,特意申请去参军打仗,还强烈要求上前线。参军回来后,又舍弃大量财产,去最偏远的乡村小学教书。但在小学教书因为和学生家长有冲突而失败,后来,他又做了各种工作,一度还成为剑桥大学的哲学教授,但因为觉得无趣又辞职,专心写作。

他之所以在哲学史上留名,是因为在打仗期间,出了本《逻辑哲学论》的书,又在死后被学生整理出了一本叫《哲学研究》的书。

这两本书代表了哲学里面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逻辑哲学论》这本书大体的观念是,“凡是可说的事情,都可以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事情,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也就是说,凡是符合逻辑实证规则的语言,内容都很清晰明确;不符合的语言,说了也没意义。这就是他主张的逻辑实证主义。

但后来,他经过了社会上的种种经历,就发现这个想法有些天真。比如说,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我还是我吗?”这句话用逻辑来分析,是没什么用的话,但大家都知道,在具体语境中,这句话就是有意思的,并非没有意义。

所以,他又把自己的理念推翻了。他发现语言要放在语境下才会表示出准确的意思,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逻辑分析上。这种语境给语言设置的规则又没有逻辑可言。所以,他揭示了理性思维和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理性没办法从总体上解释世界、指导生活。

这就是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哲学主张。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主张逻辑(或理性)可以解决问题;另一种主张理性没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看看,大哲学家、大天才的思想都这么矛盾,何况你我?

看上去什么都有的人,也会去找存在的意义,也会被莫名其妙的压力所笼罩,何况你我?

我们虽然不可能遇到像《流浪地球》那样危及到所有地球生命的生存压力(据说太阳还有50-70亿年的寿命,离吞没地球还远着呢,人类还不知道会怎样发展呢),但大大小小各种形态的生存压力,总是笼罩在我们周围,想摆脱都摆脱不掉。

 

写到这里,我也突然明白了一句话:顺其自然。

有人问,如果心中有烦恼怎么办?高人会回答:顺其自然。

人当然不知道,该怎么顺其自然。

但现在我理解了,我生出了攀比、沮丧之心,便是心生烦恼,如果我因为这个攀比之心而讨厌自己,或者压抑自己不往那里想,那就不叫顺其自然;但我现在知道自己存了这样的心思,又并不因此产生任何对自己的看法,便叫做顺其自然。

而当我把内心想法捋顺之后,这个烦恼也就不再压于心上了。

所以,当生存压力压下来,那就让它压着吧。过一会就习惯了。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