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特辑(二):东北易帜,为国为民

有史杂谈 2024-12-17 09:25:48

前文我们已经讲了张学良如何从少帅到东北王的蜕变,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张学良一生又一重大事件——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各大城市庆祝改易旗帜,挂起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标志着东北接受中央管辖,脱离了割据的形势。

张学良等军政要员联名发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回复表示支持与合作。

随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东三省纳入国民政府治下,军队改编为东北边防军。

尽管表面上局势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但这一决定成为中国统一进程的关键一步,彰显了张学良的政治智慧和胆识。

东北易帜

张学良东北易帜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时刻,其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因素。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的部队逐步收拾了南方的诸派军阀,而东北地区成为了最后的据点。

张学良早在北伐的初期就表现出了厌战的态度,他甚至劝说父亲张作霖与北伐军和谈,退出关外,开始东北王的生活。

但是张作霖的暗杀事件让东北陷入了更加复杂的局面,日本侵略者试图通过安插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来控制东北地区,而张学良作为他们的看中对象,却毅然拒绝了日本人的软硬兼施,展现了他的坚定立场。

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儿子,自然承担了家族的政治遗志和责任。

然而,他与父亲在政治取向上并非完全一致。

早在1923年,张学良就表态支持三民主义,并与孙中山合作。

在东北易帜的通电中,他声称是为了继承父辈的遗志,力求统一和平。

这其中也不乏政治上的考量和贴金之嫌,毕竟很难想象如果张作霖还在会臣服于中央管辖。

张学良在东北的领导地位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国民政府和日本当局的影响和制约。

其实究其原因张学良对于连续不断的内战感到厌倦,他深知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破坏,因此渴望结束战乱,追求和平。

他称之为“今天打了,明天又好了,明天我跟你又去打他,后天又好了,又去打,这打什么意思呢?这干什么呀?”

“打死的都是相当的佼佼者,剩下的无能后辈,来请功受赏”

“我就想走了,就想出国,自个逃走了,不干了,不干这个了”

然而,他身为大帅之子,又无法逃避家族的历史使命。

在与国民革命军的对抗中,张学良曾留有余地,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矛盾。

他在撤退时没有采取毁灭性的措施,而是留下了善意的姿态,希望能够达成妥协。

然而,与国民政府和北伐军的磋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局势依然复杂。

在接任东北领袖后,张学良试图通过停止军事行动来缓和局势,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统一的渴望。

他派出代表团与蒋介石进行谈判,表达了东北愿意服从国民政府的意愿,并希望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然而,日本方面的反对态度成为了张学良推动易帜的最大障碍。

自从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就在中国东北谋取了大量特殊利益,控制了南满铁路、大连、旅顺等地,甚至在东北各地驻扎了关东军。

张学良在推动东北易帜过程中,受到了日本的多方威胁和阻挠。

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多次警告张学良,明确表示如果他与南京合作,就将与日本为敌,威胁采取“非常手段”。

日本不愿看到东北地区脱离其控制,因此对易帜行动进行了多方面的阻挠和施压。

张学良对于日本的态度十分警惕,他深知日本的野心和威胁,不敢在日方态度没有变化之前冒然行动。

与此同时,他也与蒋介石就易帜事宜进行了多次磋商,试图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空间。然而,由于日本方面的强硬态度和施压,张学良最终不得不推迟了易帜的计划,以避免引发更大的风险和冲突。

在这一过程中,张学良展现出了作为政治家和军事领袖的机智和谨慎。

他尽力维护了东北地区的利益和稳定,同时也试图与国民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以期在国家大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完成统一

此时张学良为了维持与日本关系,虽然放弃了迅速易帜的计划,但并没有停止与南京方面的谈判,并达成“易帜延期3个月”的局面。

此前国民党“奉吉黑三省党务指导委员 会”就表示:

“论奉系军阀之罪恶,为吾党革命 最后之目标。吾党革命四十年,牺牲几许同志 之头颅,最后竟与万恶军阀谋妥协,何以对地 下诸先烈?”

但在蒋介石的与张学良的推动下,这种武力解决的声音被压下,这段时间,双方有了充分的时间来商讨之前没有解决的各种问题,从张学良的职务到地方政权的组织,从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到税收问题,都逐一得到了落实。

这使得东北地区在实际上已经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虽然形式上还没有正式易帜。

奉方代表邢士廉说“东三省于事实上,精神上早已服从中央,表示一致,所差者不过悬旗之一形式问题”

他利用这三个月的时间,处理南京当局内部的反对声音,并通过安抚和羁縻,使得对解决东北问题的武力解决呼声逐渐消弭。

同时,蒋介石还借中日谈判通商通航条约的机会,将日方施加给张学良的压力转移为外交层面,以此为契机解决了一些涉及日本的问题。

这些举措为张学良最终实施易帜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蒋介石希望张学良能在“双十节”宣布易帜,但张学良仍表示为难。

最终,作为妥协,张学良同意出任国民政府委员,成为南京和奉天之间的枢纽,为进一步加速易帜工作奠定了基础。

而就在易帜即将实施之际,张学良面临日本方面的压力和威胁陡然提升。

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威胁称,换帜就等于与日本断交,并表示日本将采取坚决措施。

“突然更换旗帜等于与日本断交。日本将根据张学良的态度,采取坚决措施。”

然而,张学良毅然决然地表示“那也没办法”,展现了坚定的态度。

多年后,张学良回顾此事时,表示:“你把我父亲炸死了,国家这样的问题,我怎么能跟你合作?”这句话反映了他对于日本侵略者的深刻仇恨和对国家利益的坚定捍卫。

正是在这种国仇家恨的驱使下,张学良最终完成了“东北易帜”的历史使命。

虽然受到内外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张学良还是以坚定的态度和果断的行动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为中国的统一和民族尊严作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1
有史杂谈

有史杂谈

繁花的落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