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免职甘军将领董福祥?致使西北马家军越做越大

有史杂谈 2025-01-06 16:14:09

马占鳌引领西北诸马步入权力之路后,诸马军阀在西北迅速崛起,历经军力积蓄与政治资本积累两大关键阶段。

此时期,河湟事变与庚子事变两大事件,为他们带来了两次极为罕见的发展契机。

董福祥,西北悍将,身为左宗棠继任者之一,必将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书写其浓重篇章。

【河湟事变:积蓄军事实力】

1894年甲午战争起,京城防务告急,清政府遂调董福祥甘军进京,以增强京畿地区防御力量。

西北马家第二代领袖马安良、马麒等于甘军中任职时,首次赴京,开阔了视野。

次年,西北军备不足,河湟地区发生事变,系老教穆斯林起义反抗官军。地方官府紧急求援,清政府即刻命令甘军返回支援。

河湟事变的主要领导人与马安良、马海晏宗教同源,他们间交情深厚,且存在亲属关系。

董福祥令马安良、马海晏及马福禄为前锋,嘱其以国家为重,不徇私情,自身则留后静候战事消息。

马安良抵河州后,凭与回民首领的交情,劝其缴械,并承诺不杀降者。

他手持穆斯林圣典《古兰经》,以“依玛尼”之名庄严宣誓:一旦受降,绝不伤害任何性命。

他私下已与董福祥勾结,于接见厅设伏,将所有回民投降首领一网打尽,全部捕杀。

事件过后,马安良赢得地方官青睐,并获取了众多被镇压者的财产。

他趁机削弱并清除河州各门宦势力,首脑多遭屠戮,门宦林立不再,废除旧掌教制,独揽教权。

马安良因平定叛乱果断且善后处理得当,获赐黄马褂,并晋升为巴里坤总兵,其仕途自此一帆风顺,权势显赫。

【庚子事变:讨好老佛爷,获取政治资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北京,清军抵抗失利,此事件被称为庚子事变。

《庚子记事》载:“东巷死者众多,西郊离去者如云,拉车伴驾之人,皆言乃董家之军。”

慈禧与光绪离京西逃避难,甘军统领董福祥下令,令在京的马海晏、马福祥率部随行护卫。

此次护卫行动给予西北“诸马”一次靠近权力核心的机会。

马海晏护驾时病逝,其子马麒接任旗官,并获赠玉麒麟,该玉麒麟后来成为了家族的传世之宝。

留守甘肃的马安良率部远迎慈禧,特制华丽龙舟献上,此举深得最高权力者欢心。

马福祥于慈禧困顿时殷勤关怀,因此马家军上下迅速得到慈禧信任,被视为亲信。

张兰德回忆,马福祥见他受皇室宠信,便提出换谱结拜。避难时,马福祥凭借人脉地利,对皇室保护极为尽心竭力。

1902年太后回京后,对西行有功者予以升迁:马福祥晋升为靖远协副将,马麒接任父职,马安良则由总兵提拔为提督。

【免职董福祥,解放诸马】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与各国公使进行和谈,董福祥被指为事变主谋,随即被革职并接受查办,且受到永不再被任用的处罚。

董福祥自1885年左宗棠逝世后,成为清廷西北稳定的关键人物,犹如掌控诸马缰绳般,确保该区域安宁,是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

甘军创立将领的去职,消除了西北诸马发展路上的最大阻碍,为他们前进扫清了道路。

1902年,马安良就任甘州提督,驻守兰州,自视为“西北王”。

马麒获荐担任循化营参将一职,其势力随之向青海地区拓展。

马福祥晋升庄浪协台及西宁总兵,声名大噪,与马安良齐名,地位相当。

两次事变后,西北诸马不仅增强了军事实力,还累积了可观的政治资源,逐步在西北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抓住各种机会,巧妙施展谋略,逐步扩张势力,最终在西北成功建立稳固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西北回族政治格局巨变,马家军阀集团强势崛起,成为近代中国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篇章。

在两次关键事件中,马安良及马氏子弟展现了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然而,他们的晋升均建立在同族牺牲的基础之上。

为获朝廷信任与重用,"大义灭亲"之事屡见不鲜。

此能力展现后,他们在西北地区地位渐稳,逐渐成为地方实际掌权者。

马家军阀的兴起是个人与家族荣耀,亦是西北回族在动乱时期探索生存路径的反映,彰显了其在逆境中求发展的集体努力。

他们投身国家事务,逐渐积累政治影响力,于清末民初之际,在历史舞台上成功赢得了自己的位置。

【诸马崛起】

《辛丑条约》签署后,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调董福祥及其甘军离开京城,返回原西北驻防地。

1901至1911年,马家军在西北精心筹划,积蓄力量,十年间持续备战,以期寻得重新掌握权力的机会。

护驾途中,马安良获升新疆伊犁镇总兵官一职,然而他并未赴任。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令其原部队继续驻防并领取军饷,保留兵力驻守河州镇南关,该部队被命名为“镇南军”。

1908年,马安良调任巴里坤镇总兵,次年又改任宁夏镇总兵。然而,为保持甘肃实力,他均未赴任。

马安良的部属马麒同期获重用,军阶持续晋升,终至循化营参将,驻守青海循化扎巴镇,渐趋半独立发展。

马福祥脱离董福祥的甘军后,着意自主壮大,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他因武举出身,于1902年获朝廷“记名总兵”头衔,从而在官阶上与马安良持平。

马福祥任甘肃庄浪协台时,广交名士,并定制了一枚“戎马书生”印章。

1905年,升允任陕甘总督后,因关系密切,马福祥被调往兰州,担任督标中协协台,负责统领五营兵马。

1906年,他被任命为西宁镇总兵,同时担任阿尔泰护军使及西宁矿务总办职务。

【组建陆军部,建立马家军】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并设立陆军部,此举使西北马家军阀在军界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稳固。

1909年,升允整编甘肃军队,设为常备军,含马步四标。其中,马安良统领马队标,马福祥则担任第二标的标统。

同年冬季,长庚接任陕甘总督,改四标为巡防队,马安良与马福祥各领四营,于甘肃新军中占据关键位置。

辛亥革命前,长庚改编甘肃军,马安良镇南军更名精锐西军,马福祥第二标改为昭武军,并准许各军自主招募扩充。

马安良快速扩编四营至十六营,成为陇上最大武装,自任精锐军统帅。1910年父逝后,马福祥拒绝扩编十营,选择政治退路。

辛亥革命前夕,马安良与马福祥已具地方军阀军力,亟需解决的是如何以合法手段获取统治区域。

回民革命活动及清政府在西北的统治危机,为相关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局势遵循马克思的论述,新的发展契机紧随新的危机之后出现,革命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

辛亥革命后,马家军阀成功登上了西北政治舞台,实现了其长期以来的野心与期望。

董福祥失势后,马家军短期内无缘中央政权,却借此在西北地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势力范围。

清政府统治濒危时,马家军迅速崛起,成为重要力量,为日后西北统治奠定坚实基础。

【尾声】

从负面视角分析,马家军受旧时代民族、宗教和阶级意识束缚,为维护自身利益,采用军事高压手段,构建了军阀专制的“独立王国”。

他们加强对民众的剥削,积聚大量官僚资本,实现对甘宁青地区经济的全面控制或垄断。

然而,该控制措施并未有效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随时间推移,马家军日趋反动,终阻碍社会进步潮流,由此被历史淘汰。

辛亥革命前后,马家军填补宁夏、青海及甘肃河西走廊权力空白,阻止外国势力借西藏干涉中国内政,有效维护了西北边疆安定。

马麒于青藏边界纠纷及西姆拉会议时,明确反对他国介入西藏事务,此立场对分裂势力形成制约。

此外,马福祥策划捕获了企图策划内蒙“独立”的活佛王德尼马,这些举措虽有局部考量,但对维护国家统一及主权完整具有积极作用。

马家军拥有强烈的民族宗教情感,掌控西北后,相较于清朝,他们推行了更为宽松的民族宗教政策。

穆斯林群众的生存权、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获尊重,社会地位提升,同时,门宦教权扩张得到有效遏制。

民国以降,西北地区未见大规模反政府民众运动,此现象印证了该政策的有效性。

马家军的出现尤为关键,它终结了甘、宁、青地区长期的社会动荡,纠正了道德失范与权利失衡,恢复了秩序。

尽管统治带封建色彩,他们的领导地位却获普遍承认,且在管辖内实施了促进地方建设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化政策。

这些政策加速了西北地区社会变革,缩减了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差距。

1 阅读:243
有史杂谈

有史杂谈

繁花的落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