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吕布是位重要人物,众人多知其传奇。《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为三国名将中武力第一,极为勇猛。
真实历史中的吕布,是否勇猛如演义所述,又是否频繁易主?他最终因何去世?为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深入了解吕布的一生。
【真正欣赏并且重用吕布的只有他】
吕布生于并州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具体年月不详,但据史料,他应长于刘备,刘备尚编草鞋时,吕布已凭武艺获丁原赏识。
吕布武艺来源及师承,史料鲜有记载。直至丁原赏识并重用他,吕布始在历史上留名。丁原堪称吕布伯乐,唯一真正欣赏且重用吕布之人。
追随丁原后,吕布享有段时日安逸,但本性渐显,尤其好色至极,竟染指下属妻妾,引手下不满,为日后事变埋下祸根。
吕布既好色又贪婪,这为董卓收买他提供了机会。丁原与董卓均为东汉末年军阀,但政见不合,董卓欲篡权而丁原忠心,矛盾频发,董卓欲除丁原以实现野心。
董卓速识吕布之才,因前者战场表现卓越,且丁原深信之。董卓欲收买吕布以除丁原,借此成就自身大业。
董卓用尽手段亲近吕布,以高官厚禄诱之。吕布终弃原则,与董卓勾结,趁丁原不备将其杀害。自此,董卓独揽大权。
曹操等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吕布亦发挥关键作用。然董卓始终轻视吕布,视其为家奴,醉酒时更对其拳打脚踢,毫不留情面。
吕布乃并州军首领,董卓本应给予尊重。然董卓轻视之,视其为莽夫。杀丁原后,吕布未获重用,地位反降,此为其后助王允杀董卓之因。
董卓轻视吕布,加之吕布好色,与董卓侍妾私通。王允发现此秘,以此威胁并许以高官厚禄。吕布在威逼利诱下背叛,趁董卓不备将其杀害。
董卓亡后,西凉军无主。吕布受王允赏,劝其安抚。然王允才疏学浅,自信过头,策略失当。致董卓旧部李傕、郭汜为自保,集兵反扑京城。
京城军队薄弱,不敌二人,吕布及时逃离方保命。他意识到处境艰难,便投奔袁术,却遭袁术轻视,未被接纳。
吕布投奔董卓、王允、袁术皆被轻视,唯丁原赏识重用他。然吕布背叛丁原,其死无可辩驳,成为吕布人生中的重大污点。
【首鼠两端、背信弃义】
吕布虽有劣迹,但乱世中其猛将价值犹存。故当吕布投靠袁绍时,袁绍接纳并重用了他。
在袁绍麾下时,吕布助其击败张燕黑山军,立下战功。但此后他野心膨胀,对袁绍赏赐不满,屡请扩张地盘,均遭袁绍拒绝。
袁绍知晓吕布留军中将生事端,遂密令刺之。然吕布似有所觉,于刺杀前逃离,再度幸免于难。
吕布离袁绍后,率少量军队赴兖州。时曹操征徐州,吕布趁机夺兖州,自封兖州牧。曹操闻后方被袭,大怒,即率大军攻吕布。
吕布力弱不敌曹操,逃至徐州得刘备收留。此善举却为刘备日后添忧,吕布本性不改,于徐州稍稳后,即暗中图谋不轨。
吕布趁刘备与袁术交战,偷袭其后方,致刘备惨败。此行径与昔日偷袭曹操相似,或欲再尝甜头。刘备收留吕布反遭背叛,吕布占徐州后,仅任刘备为豫州刺史,境遇凄惨。
吕布在徐州稳固后,排挤并攻打刘备,刘备战败投靠曹操。随后,曹操因不满吕布行径,决定率大军征讨吕布。
吕布与曹操实力悬殊,激战后吕布被困下邺城,见无路可退,遂向曹操请降,战役告终。随即,吕布被缚至曹操面前,静待其处置。
按战场规则,投降者不应被杀。但吕布特殊,曹操犹豫。此时,刘备察觉曹操心意,随即挺身而出,劝诫曹操勿杀吕布。
刘备以吕布背叛之事,指出其本性不改,暗示曹操收留将遭不幸。曹操听后决意杀吕布,至此,吕布的传奇终结。
曹操本欲杀吕布,从绑见细节可窥其意。吕布屡请降,使曹操陷两难:放则生乱,杀则显残,恐无人再降。
刘备察觉曹操困境,适时解围,给予曹操杀吕布的正当理由。刘备亦真心欲除吕布,因曾收留反遭偷袭之仇难忘,无人愿再受骗。
【结语】
正史中的吕布,较演义更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虽有军事才能,但人品低劣。如此之人,在任何时代皆难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