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清朝册封五位汉人王:平西王吴三桂、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义王孙可望,他们均为乱世中的显赫人物。
他们原先多忠诚于明朝,但最终均归顺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他们的际遇映射出明末将领广泛面临的艰难处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群体的普遍命运。
明朝末期,朝廷内外问题频现,政治腐化,军力削弱。面对后金(清朝)威胁,众多将领在忠诚坚守与生存妥协间,面临艰难抉择。
五位汉人王于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结局皆悲惨,映射出那个时代的残酷无情。
【平西王吴三桂,几经变折的政治人生】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极具争议和影响的人物,其命运紧密关联明清更迭,对当时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三桂一生波折,由明朝忠诚将领转为清朝平西王,后又成为发动三藩之乱的反叛者,经历多次身份转变。
1612年,吴三桂诞生于明朝,其家族世代为将。
1628年,16岁的吴三桂于锦州勇救被后金军围困的父亲吴襄,此行彰显了他出众的勇气与深厚的孝义。
此次英勇之举为他赢得了声誉,并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他很快通过武举,陆续升至游击、副将等中层军职,并最终成为明朝对抗后金的关键将领。
1640年,他参与松锦大战,因战局不利,他与将领王朴率先撤退,导致明军遭受严重损失。
吴三桂因部队实力得以保全,未受惩处,反被提拔为辽东提督,负责管辖整个战区的军事力量。
明末清初,李自成与张献忠发动的农民起义,动摇了大明王朝的根基,使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1643年,吴三桂率军入关,成功击退清军,为明朝延续了命脉。
1644年,明朝败亡已无法挽回,李自成的大顺军进逼北京,崇祯皇帝遂自缢身亡。
吴三桂初降大顺,然因李自成猜疑,旋即改变主意。
面对李自成的胁迫,吴三桂决定与清军结盟。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认识到吴三桂的战略重要性,遂答应出兵相助,但要求吴三桂必须接受清朝所赐封号。
吴三桂陷绝境后降清,剃发表臣服,得清军助,终败李自成。
吴三桂投降清军,为清军入中原铺路,其部队成为清军攻占华北的关键助力。
1645年,清廷授予他“平西王”封号,并派遣其前往云南驻守。
吴三桂十余年间助清朝征战四方,成功俘杀南明永历帝,对清朝统一全国贡献巨大。
清朝统治中原后,吴三桂、耿仲明和尚可喜被册封为三藩,他们各自负责镇守云南、福建及广东,以确保边疆安定。
吴三桂虽立下赫赫战功,但在清廷中的地位并不显赫,相对偏低。
他被分封至云南,那片偏远贫瘠之地,并未使其实权得以增强。
清廷对三藩势力高度警惕,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抗,引发大规模的三藩之乱。
吴三桂起兵初期获胜,但因战略迟疑及内部不坚,错失占领南京与江淮良机,未能有效阻断清朝运输线。
清廷凭借资源优势,迅速部署反击行动,成功镇压了叛乱。
1681年,吴三桂去世,其势力随之覆灭,家族亦受清算。
他本是明朝忠诚将领,后成为清朝平西王,最终因参与三藩之乱,导致身败名裂。
他因反复无常与背叛受后世指责,这映射出在历史巨变中,个人命运与选择的无奈与复杂性。
【恭顺王孔有德,有德却无德】
孔有德,字瑞图,辽东盖州人,生年不详,出身铁岭矿工。
天启元年,后金占辽沈,孔有德与兄孔有性投明将毛文龙。二人虽不通文,但善骑射,常战场上先登,勇猛无比,与尚可喜、耿仲明并称“山东三矿徒”。
孔有德因战功显著,获毛文龙赏识,先提为参将,后被收为养孙,赐名永诗。故他另有一名,曰毛永诗。
他随毛文龙参与镇江大捷,后赴朝鲜皮岛作战。孔有德深感毛文龙知遇之恩,成清朝藩王后仍常念及,谈及往昔常泪流满面。
崇祯元年,袁崇焕镇守辽东,处死毛文龙。孔有德认为毛文龙冤死,心怀愤懑,遂投奔孙元化,并随其南行至登州。
崇祯四年,皇太极攻大凌河,孙元化遣孔有德率八百骑增援。因登州、山东兵不合,孔有德因粮草匮乏致兵变,于吴桥自封都元帅,背离孙元化,终降后金。
孔有德归顺后金,皇太极亲率贝勒出盛京十里相迎,并以女真最高礼仪“抱见礼”款待,以示重视。
投降后,他携火炮与铸炮图而归,大幅提升了后金炮兵实力,削弱了明朝火器优势,为后金军事变革奠基,使火炮成其攻克城池的关键武器。
顺治五年,孔有德获封恭顺王,随即受命出征广西。
顺治九年,他与晋王李定国交战,中箭后知命不久矣,遂集宝物于一室,亲手杀害爱妾,关门焚身,其妻白氏亦自缢以殉。
李定国焚其尸骨后,清朝为其建衣冠冢,顺治帝赐谥武壮。孔有德唯一幸存女孔四贞,被孝庄收养,册封为和硕格格。
孔有德的人生历程极具悲剧性。他的故事充满了不幸与哀伤,尽管细节繁复,但核心在于其命运的悲惨与无奈。
他的背叛加速了明朝的覆灭,成为关键诱因之一,同时也使他位列历史上备受指责的汉奸之中。
孔有德的一生,如悲歌般传唱,忠诚与背叛交织,英雄与叛徒的身份纠葛其中,展现了他复杂多变的人生轨迹。
【怀顺王耿仲明,不“忠”明,却向清】
耿仲明,字云台,1604年生于辽东盖州,为明末清初的重要军事将领。
他与孔有德、尚可喜并称“山东三矿徒”,清初被封怀顺王,与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共称“三顺王”。
耿仲明一生历经战斗与变迁,由明朝忠臣转为清朝开国功臣,其命运曲折多舛,充满悲剧。
耿仲明出身贫寒,与孔有德相似,早期从事矿工职业。
年轻时,他与孔有德共同投奔明朝总兵毛文龙麾下。
毛文龙于辽东组织抗金游击,耿仲明以勇猛机智著称,获毛文龙赏识,被收为养孙,赐名有杰,负责军中财务事宜。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处决了毛文龙,这对耿仲明与孔有德造成了重大打击。
两人投奔孙元化后前往山东登州,耿仲明获任中军参将一职。
崇祯四年(1631年),大凌河之战时,孙元化遣孔有德、耿仲明增援,因补给匮乏致士兵叛乱,引发了吴桥兵变。
耿仲明与孔有德无奈起兵反叛,自封都元帅,随后铸造官印,设立官职。
登州遭明军围困之际,耿仲明与孔有德决定归顺后金。
皇太极高度重视他们,亲迎城外,赐耿仲明总兵之职,并将其部队命名为“天祐兵”,以示嘉奖。
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登基为帝,将国号改为清,并册封耿仲明为怀顺王。
崇祯十七年,耿仲明随多尔衮入山海关,追击李自成,在清朝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
顺治二年(1645年),耿仲明获封靖南王称号,同时被授予金册与金印作为象征其身份的尊贵之物。
顺治六年(1649年),耿仲明南征广州途中,因部众藏匿逃人被刑部弹劾。他了解逃人法严苛,自知难逃一死,为免株连,于江西吉安自尽。
崇祯时,大明朝廷困于内外,财政窘迫,军饷匮乏,军心涣散。崇祯帝苛刻多疑,用人失当,引发多起将领叛逃事件。
耿仲明因毛文龙被杀失朝廷信任,又遭明朝猜忌,遂决定投靠后金,以期获得更佳的生存与发展机遇。
【智顺王尚可喜,屠戮汉人的满清走狗】
尚可喜,字开甲,祖籍山西洪洞。曾祖父尚生迁北直隶衡水,祖父尚继官迁辽东海州,尚可喜即出生于海州。
尚可喜相较于其他汉人王,对汉族百姓造成的伤亡尤为惨重。
明朝末年,辽东遭后金侵袭,尚可喜随父尚学礼投身明军。
天启四年(1624),尚可喜投奔东江总兵毛文龙,被其收为养孙,并赐名为永喜。
尚可喜早期即显军事才能,毛文龙麾下亦培育诸多日后在后金(清朝)成名的将领,此经历印证了其军事潜力的早期展现。
崇祯七年(1634),尚可喜归降后金,皇太极迎于城外三十里,赐珍宝,封总兵官,彰显其军事才能与战略远见。
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大清,册封尚可喜为智顺王,赐予海州作为封地,以安置其家眷。
尚可喜自此正式归入清朝,为朝廷效忠尽力。
崇祯十六年结束次年,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帝上吊自尽,标志着明朝的终结。
在此背景下,尚可喜随清军进入关内,奋力追击李自成,并因此建立了战功。
他随后与吴三桂、孔有德等人共赴战场,先后对抗李自成、张献忠及南明朝廷,为清朝的稳定与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顺治三年(1646年),尚可喜联同孔有德、耿仲明征讨湖南,此举有效增强了清朝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
顺治七年,他领兵至广州,逼南明永历帝逃往梧州。同时,尚可喜发动广州大屠杀,坐实了其作为满清忠实爪牙的名声。
尚可喜在清朝地位日升,同时他敏锐察觉到清廷对藩王的戒备心理。
顺治12年(1655年),尚可喜首提归老辽东之请,却遭顺治帝挽留。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第十一次上书,恳请致仕辽东,并希望长子尚之信能留任广东镇守之职。
康熙帝恩准其告老还乡,然未几即颁旨削除其藩封。
吴三桂对这一决定首先表达不满,该不满情绪最终引发了三藩之乱的全面爆发。
三藩之乱时,尚可喜与尚之信父子间出现严重意见不合。
尚可喜坚决拥立清朝,立场不移;相反,尚之信则举兵反叛,对抗清廷。两者态度截然相反,立场分明。
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之信对尚可喜府邸实施围困,并成功篡夺了其手中的兵权。
尚可喜得知变故后,意图自尽,幸得身旁之人及时相救,得以保全性命。
同年10月29日,尚可喜在广州逝世,终年73岁。
临终之际,他清醒认识到吴三桂叛乱必败,深感自己无力诛贼,遗憾慨叹,自觉死不足惜,有负使命。
康熙帝闻尚可喜薨,特赐谥“敬”,以彰其忠功。
尚可喜遗体初置广州大佛寺,康熙二十年(1681年)葬于海州凤翔山,后迁往海城市八里镇大新村文安山。
1681年,清军平息三藩之乱,鉴于尚可喜始终忠诚,尚家仅尚之信一人被清朝处死。
他于明朝末年归顺后金,且在清朝初创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藩之乱时,他毅然支持清朝,然而其子却举兵反叛,这令他深感无奈且痛心不已。
【义王孙可望,心怀理想的破灭】
孙可望,原名孙可旺,出生地陕西延长或米脂存争议,为明末清初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一生历经转变,自贫苦少年崛起为义军首领,后成为南明重要将领,最终选择投降清朝。
该过程充满波折,凸显了他在动荡时代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崇祯三年,张献忠于陕北起义,孙可望投身其中。他凭沉着冷静与应变能力获张献忠赏识,被收为义子,誉为“一堵墙”。
孙可望军事才能出众,兼具文化素养,因此在义军中快速崭露头角。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于成都创立大西政权,随后孙可望在众将中脱颖而出,成为首领。
张献忠逝于川北后,孙可望与李定国领大西军残余南进,占领云贵,坚持抗击清朝。
他在此期间展现军事才能,攻克贵阳,平定沙定洲叛乱,降服沐天波与杨畏知,因此被推举为盟主。
孙可望在四川时战绩辉煌,为大西军中罕见全胜将领,战功卓著,晋升为大西军第二号人物。
孙可望接任大西军领袖后,展现出卓越战绩与能力,其表现甚至超越了义父张献忠。
他致信南明永历政权,提出联合抵抗清朝的建议,同时请求赐予秦王封号,以表合作抗敌之决心。
南明朝廷对他态度复杂,既欲利用其大西军,又视其为贼人,内心充满矛盾,犹豫不决。
永历五年(1651年),孙可望为求秦王之位,诛南明大学士三十人,后挟持永历帝,令其迁都至贵州安隆,意图掌控朝局。
他的政治抱负明显,却也因此种下了灾祸的种子。
孙可望统治云贵地区成效显著,治理有序,该地成为抗击清朝的重要基地。
他主导并发起的湖广与四川两路反攻成效显著,给予清军重创。
此时,他与大西政权的关键人物李定国关系破裂,原因是南明朝廷从中挑拨。
北伐失利后,孙可望归咎于李定国,致两人关系彻底破裂。
永历十一年(1657年),孙可望攻李定国不克,遂降清军,引其入川贵,并归入汉军正白旗,受封“义王”。
孙可望的背叛,是他由忠诚将领向叛逆之徒转变的标志,这一行为彻底改变了他作为忠臣良将的形象,成为叛臣贼子。
孙可望见李定国成功而己败,遂背弃昔日理想与事业,此举令他成为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三年后,他病逝,另有一种说法是他在狩猎过程中被清军击中身亡。
在动荡时代,孙可望的一生映射出乱世中枭雄的悲剧命运。
他兼具忠臣良将之姿与叛臣贼子之终,名如其人“可望而不可即”,功业与遗憾交缠,共同铸就了一段传奇。
哥不是男神是神
都是遗臭万年的大汉奸,汉民族的罪人!
用户10xxx05
大一统后,秦始皇之外,王朝山上坐的东西几乎没有一个好东西,都一群损人利己的流氓畜,你的儒贼祖都是它们的炮灰工具
。A
这是皇太极封的?要死了,多尔衮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