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石悦在《明朝那些事儿》评价朱祁镇是“一个好人”,但实际上,这位叩门天子起根就是一个坏人,打骨子就是一个坏人。
众所周知,朱祁镇是两朝天子,第一个年号是正统,第二个年号是天顺,朱祁镇九岁继承皇位,改元正统。朱祁镇在位期间宠信的司礼太监王振,开启明代宦官专权的先河。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正统十一年(1445年),这一年朱祁镇正好二十岁。
在当时北京城有一个寡妇岳氏,岳氏的老公叫杨安,生前是一个军户,当百夫长,不想二人婚后几年就去世了。这下岳氏就成了寡妇,二人有一女,嫁给一个叫邱永的绸缎庄老板。
有道是“寡妇门前是非多”。在岳氏刚刚守寡之后,就有人去骚扰岳氏,这人还不是一般人,居然是锦衣卫校尉高登。由于数次调戏不成,这高登恼羞成怒之下,就去顺天府指控杨安其实是被这岳氏害死的,原因是岳氏和自己的女婿邱永有一腿。被杨安无意中发发现,岳氏和女婿邱永发现奸情败露,为了杀人灭口,于是二人通过邻居郝氏找来了江湖术士沈荣,把符纸烧成灰骗杨安喝下去,害死了杨安。《都公谭纂》中载:“正统间,北京忠勇前卫百户杨安以病死,其妻岳氏美色,有一校尉欲犯之,不从。因诬岳氏与婿邱永通,欲谋杀夫,与邻妇郝氏召术士沈荣,书符焚汤中,饮之,以致夫死。”
依《大明律》:“其妻妾因奸同谋杀死亲夫者,凌迟处死,奸夫处斩。”顺天府在第一时间就把岳氏,女婿邱永,邻居郝氏,术士沈荣一体缉拿抓捕归案,顺天知府谭景立即升堂审案,并问及岳珂为何与女婿邱永合谋害亲夫杨安。
四个人一听,这都是哪跟哪啊,面对质问,四个人自然是大呼冤枉,可问题在于报案人是锦衣卫,作为大明的特务机构,即便是大明首辅对锦衣卫也是退避三舍。在这种情况下顺天府自然是相信锦衣卫的校尉的讲话,面对四人的拒不承认,顺天知府谭景当即是严刑拷打,四个人自然是屈打成招也是招,然后是签字画押。
岳氏与女婿邱永依律斩立决,邻居郝氏击杖八十,江湖术士沈荣入狱五年,顺天府判罚之后立即行文往上移交,依《大明律》死刑案必须经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再复审之后,上报皇帝勾决。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司法还是很人性化的,也就是“慎杀”。
案子移交上去之后,都察院和刑部都觉得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量刑得当,批复核准,但意料不到是,案件到了大理寺正卿薛瑄那里却卡壳了。薛瑄(1389年——1464年)字德温,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官至通议大夫、大理寺正卿,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从祀孔庙。
当时薛瑄仅仅是简单看了一下卷宗就发现了案件的问题,证据不足,而且岳珂没有杀人理由,更关键的是,岳氏的证词前后不一,和其他三人的证词也有很多细节也对不上。此时的薛瑄已经意识到,这是一起典型的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大理寺的职责就是对刑部的判决负责审查,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可以驳回重申。因此薛瑄直接驳回给刑部。四人性命算是暂时保住了。
刑部尚书金濂而一看案卷被驳回当然很不高兴,再说刑部的地位远远高于大理寺,薛瑄这么干显然是和金濂叫板,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刑部拒绝重审。
都察院
就这样,刑部和大理寺开始了拉锯战,谁都不肯承认自己有问题。谁也不承认对方的判罚,这样一来,都察院也横插一杠子,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对薛瑄也是十分不满。当时的都御史王文多次找大理寺薛瑄理论。
不去还好,这一去,薛瑄也不乐意了,因为王文与专权宦官王振关系很好,而薛瑄不买王振的账。“三杨以用瑄出振意,欲瑄一往见,李贤语之。瑄正色曰:‘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其后议事东阁,公卿见振多趋拜,瑄独屹立。振趋揖之,瑄亦无加礼,自是衔瑄。”这不能说王文就是奸臣,连杨士奇都有点忌惮他,这没什么好厚非的。
现在问题就卡在这里了,三个衙门打架不签字案子就解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薛瑄就直接上奏朱祁镇请求裁决。朱祁镇看完薛瑄奏报之后,让都察院派人复核。
都察院的王文就派出了一个叫潘洪的御史去负责。哪知道这位潘御史完全没有领会直系领导的用意,居然真的调查起来。这件案子本就漏洞百出,根本禁不住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杨安半年前得了泻痢,就让妻子岳氏通过邻居郝氏找来术士沈荣,在家里作法驱逐邪魔。半年之后,杨安才病死。所以,那锦衣卫校尉所说通奸、谋害之事没有任何证据,纯属诬告。
潘洪回朝之后,将报告上报皇帝,朱祁镇立即下旨:“上悉皆宥之”。但事后朱祁镇就想,就这么一件小事儿,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三个部门的人居然相互拆台打仗,还得皇帝亲自出手。如果都找皇帝,你们干什么,于是,朱祁镇分别将刑部尚书金濂、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三个部门的一把手一律停发三个月工资。
马顺腰牌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本来对这件事一无所知。但由于受三法司打官司,却被牵连进来,马顺委屈不委屈,这事如果是别人也就过去了。马顺也不是靠工资的吃饭的人,但这事偏偏是薛瑄。在这件事之前,锦衣卫就曾经整出过这样的一件事:“指挥某死,妾有色,振从子山欲纳之,指挥妻不肯。妾遂讦妻毒杀夫,下都察院讯,已诬服。瑄及同官辨其冤,三却之。”
回头再说岳氏这个案子,锦衣卫高登自然不甘心,于是找到马顺,锦衣卫指挥使马顺觉得脸上挂不住,遣人把那惹出事的校尉捉来执行“家法”,一顿鞭子之后,那校尉坚称是潘洪陷害自己。
经验丰富的马顺意识到这是一个攻击薛瑄的好理由。很快,御史潘洪被以“奏事诈不以实”的罪名,被发配到了大同威远卫。同时,马顺捉回岳氏等四人,又是一顿严刑拷打,三木之下何求不得?结果四人被迫“再次”招认罪行。
薛瑄
在马顺的雷霆手段之下,薛瑄等大理寺的高级官员悉数入狱。负责审问他们的是都御史王文。“王文命鞭,瑄乃奏术士沈荣原系苏州府常熟县人,而顾惟敬、寺丞仰瞻、周观、张等皆苏州人,显有情弊。刑部定罪,岳氏、邱永凌迟处死,郝氏、沈荣绞罪,薛瑄秋后处决。未几,薛瑄以谳狱官奏称其冤,发原籍为民。”“都御史王文承振旨,诬瑄及左、右少卿贺祖嗣、顾惟敬等故出人罪,振复讽言官劾瑄等受贿,并下狱。论瑄死,祖嗣等末减有差。系狱待决,瑄读《易》自如。”但薛瑄的官声很好,满朝文武都来求情,最终薛瑄被削职为民。
四年之后土木堡事变,朱祁镇被俘,马顺在朝堂上被大臣们打死,薛瑄旋即被启用。而王文受朱祁钰重用。入阁拜相,讽刺的是,以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创了二品大臣入阁的记录。王文坚决反对朱祁钰把朱祁镇给要回来。到了天顺元年(1457年),夺门成功的朱祁镇杀的唯二的两个人就是于谦和王文。
于谦之冤,天下为之不平,而王文呢?“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这只是毁灭大明王朝的官场生态恶化,党争不断的一角。
讽刺的是诛杀王文的圣旨,恰恰是薛瑄亲自送过去的,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幽默,不久之后,薛瑄致仕还乡。天顺八年六月十五日(1464年7月19日),薛瑄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薛瑄死后,追赠他为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谥号“文清”。但问题是,谁给那冤死的四个百姓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