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领头羊的素质太重要了

子玉史院吖 2024-12-19 18:32:21

对于历史上的成功人士,人们对他们的解读总离不开迎合了历史趋势这一条,因为这决定了其是否能借助风力。但实际上,风力确实重要,但个人的素质同样重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楚汉之争、官渡之战也是刘邦与项羽、曹操与袁绍个人综合素质的比拼,谁的能力更强,谁更能忍,谁就能笑到最后。本质来说,北魏的拓跋珪拿到灭亡后燕的结果也是意志力制胜。

复盘拓跋珪的成功,当时的客观环境确实给其创造了一定的便利:后秦被苻登势力所牵制、后燕被丁零问题所困扰、东晋虽然一度北伐但也迅速退回,大家都没有逐鹿中原、兼并诸侯的能力,所以就造成了拓跋鲜卑在代北的强势崛起,北魏在拓跋珪的带领下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初步扩张,积累了叫板后燕的强大实力。

同时,北魏在外交上也是成功的,初期先是归附于后燕,借助后燕的力量完成初步扩张,在灭亡后燕时又及时与后秦结盟,始终在借力,同时保证大本营的安全。

在战略上拓跋珪也是技高一筹,面对后燕举国之兵,拓跋珪选择了后撤,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取得了参合陂之战的胜利。在慕容垂去世之后已经具备了对后燕的整体优势。

当然,北魏具备骑兵优势、兵民合一、能够因粮于敌也是其优点。

不过,在细细分析北魏灭后燕之战后我们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北魏属于险胜,是拓跋珪的个人素质战胜、克服了过程中的一切危局、变数,以彪悍的意志力拿到了灭燕的结果。

北魏在灭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前方战局不利引起了后方连锁式反叛。396年十二月,拓跋珪派遣贺赖卢增援邺城战场,由于魏别部大人没根自恃武勇引起了拓跋珪的强烈反感,没根在恐惧心理的支配下投降了燕国,被燕主慕容宝任命为镇东大将军。

没根在前方反叛之后,其侄子并州监军丑提害怕被连带也带着所部回到其大本营作乱。

当时,面对前方战局不利和后方叛乱的现实,拓跋珪被迫派遣其国相涉延向燕国求和,许诺以弟弟为人质。但慕容宝却直接拒绝,同时调步卒十二万,骑兵三万七千,屯兵于曲阳的柏肆。

397年二月初九,拓跋珪率军到达柏肆。当天夜里,慕容宝招募万人敢死队对魏军发动突袭,当时,拓跋珪还在睡觉,是光着脚逃命才捡回了一条命。幸好,当时由于夜黑燕军内部因为分不清敌我而互攻,拓跋珪才抓住机会组织人马进行反击,可算扭转了战局。次日,燕军撤军,拓跋珪进行追击,俘虏了大量燕国朝臣和士卒。

这是北魏伐燕所经历的第一场大战,险胜。

但是呢,拓跋珪虽然在前方获胜,其被燕军袭击的消息却迅速传到了后方,从柏肆逃亡经过晋阳的魏军四处传播魏军大败、拓跋珪已经战死的消息。因此,晋阳守将封真是直接起兵并攻击并州刺史曲阳侯素延,素延将其斩杀。

当时,镇守云中的南安公拓跋顺也准备趁乱夺权,最后是在众人的劝说下才放弃。

但是呢,贺兰部帅附力眷、纥突邻部帅匿物尼、纥奚部帅叱奴根却举兵造反,拓跋顺呢,也一时无法平定叛乱,最后是拓跋珪派遣安远将军庾岳率领万余骑兵增援才顺利平定了叛乱,后方才暂时安稳了下来。

由此可见,北魏在用兵后燕的过程中是步步惊险:前方将领投降、后方将帅叛乱、宗室蠢蠢欲动、归附的部分部族趁乱造反、拓跋珪自己差点被燕军所杀...

同时,邺城战场也发生了东平公拓跋仪司马丁建投降燕国范阳王慕容德的事情。

全是不可控的突发事件。拓跋珪能在这个过程中向后燕求和就已经能够说明局势的凶险。如果作为主帅的拓跋珪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根本无法继续落地灭燕战略的。

这里边还有一个细节,拓跋珪为了维持与后秦的盟友关系甚至将其任命的并州刺史奚牧给杀了,原因是奚牧不尊重后秦的姚兴。拓跋珪之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由此可见。

开拓者总是孤独的

图源/剧照

在取得柏肆之战的胜利之后,拓跋珪就率领魏军再次进攻燕国都城中山。由于魏军长时间无法攻克中山,粮食问题就成为了魏军最大的问题。为此,拓跋珪只能命令邺城战场的拓跋仪先放弃邺城,退守巨鹿,在杨城解决粮食问题。拓跋珪呢,也暂时放弃围攻中山,转而前往河间解决吃饭问题,并督促诸郡收租。

由此可见,魏军因粮于敌的战略虽然能支撑其打持久战,但在战场上也会时常出现没饭吃的问题,因此不得不中断战事解决粮食问题。战争的周期无形中被拉长。

同时,魏军不擅长攻城战也是其短板。所以,魏军就采用了先扫清外围州郡然后孤立中山等中心城市的战术,这是匈奴的刘渊当年在无法攻克洛阳的情况下发明的战术。同时,魏军在扫清燕国地方的过程中也能解决粮食问题,一举两得。

但是,到了八月,魏军内部却爆发了瘟疫,将士们都没有心思作战,当时,魏军在瘟疫的冲击下只剩下了不到一半的人。

如此情况,放在大多数人身上都会选择撤军。但拓跋珪在坚持不退兵的情况下还说了一句格局相当大的话:“此固天命,将若之何?四海之民,皆可为国,在吾所以御耳,何患无民?”

拓跋珪坚持贯彻其灭燕的既定战略,采用整合当地人力的方式来补充兵源。

说实话,此时燕魏双方拼的就是主帅的意志力,谁更能忍,谁往往就能笑到最后。因为,中山城中同样面临缺粮的危机。九月,慕容麟率领二万人从中山撤往新市,拓跋珪率军果断追击。十月十日,魏军大战燕军,大破之,斩首九千余级。

此战过后,拓跋珪得以顺利进入中山,得燕图书、府库珍宝以万数。燕国公卿尚书将吏士卒投降者达二万余人,拓跋珪全部赦免。

通过这一举动我们也能看出拓跋珪能够灭亡后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始终在善待投降的燕国士人,最典型的就是,在燕国高阳太守崔宏逃亡的情况下,拓跋珪竟然派人将对方给追了回来,任命为黄门侍郎,原因就是,拓跋珪早就听说崔宏是个人才。

拓跋珪重用燕国人才这也是加速后燕灭亡的原因之一。

在攻克中山之后,拓跋珪就派出三万骑兵于十月二十三日去增援拓跋仪的邺城战场。次年(398)正月,慕容德率领四万之众转徙滑台,魏军因此进入邺城。

自此,魏军在拿下信都(魏军于397年正月二十四日攻克信都)、中山、邺城这三个河北重镇之后正式宣告灭燕之战的胜利。从396年八月伐燕开始,到398年正月攻克邺城,北魏灭燕之战经历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周期。

确实是一场苦战。

可以肯定,没有拓跋珪坚强的意志,北魏是很难拿到这个结果的。

同时,对于灭燕之战,北魏的战略选择也是非常妥当,拓跋珪先是拿下山西,然后才用兵河北,对于山西的战略作用,我们可以借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的记载来说明:

“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关中而外,吾必首及夫山西。盖语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句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且夫越临晋,溯龙门,则泾渭之间,可折箠而下也。出井陉,下壶关、邯郸、井陉而东,不可以惟吾所向乎?是故天下之形势,必取于山西也。”

又曰:“山西居京师上游,表里山河,称为完固,且北收代马之用,南资盐池之利,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搤其吭也。”

地利、军事和经济资源同时兼具。

所以说,拓跋珪先拿下晋阳然后再用兵河北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

另外,拓跋珪手底下也是不乏人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张衮,据史书记载,张衮“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拓跋珪常常让其参与重要决策,北魏能够取得参合陂之战的胜利其诱敌深入的战术就是张衮给拓跋珪出的。在灭燕之战中,慕容宝出逃龙城也是因为张衮的一封书信。

宗室之中,拓跋仪也是个人才,据史书记载:“仪,翰之子,什翼犍之孙也。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

可以说,拓跋仪于拓跋珪就相当于前秦的苻融于苻坚一样。拓跋仪在攻灭后燕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拓跋仪是宗室中的佼佼者

图源/剧照

反观后燕的表现,那简直就是一塌糊涂,早在参合陂之战中就发生了燕将想拥立慕容麟为帝的事。在慕容垂去世之后,燕国的内部就更加混乱,我们可以对魏燕之战中燕国的乱局进行汇总:

在拓跋珪再次围攻中山时,尚书郎慕皓准备谋刺慕容宝拥立赵王慕容麟为帝;慕容麟接着又谋弑慕容宝,事败后逃往丁零;慕容宝长子慕容会在慕容宝前往龙城之后杀掉了慕容隆,并攻击慕容宝,想自立;镇守中山的慕容详于中山城中即皇帝位,置百官,然后大肆诛杀朝臣王公以下五百人;慕容麟在潜入中山之后杀掉慕容详,自称尊号...

可以说,燕国在失去慕容垂这位强人之后就已经陷入了前燕之前的乱局:少主不才、宗室觊觎皇位、内乱不息。

其内乱只会加快拓跋珪灭燕的进程。

可以说,燕魏之战实际上就是拓跋珪和慕容宝个人之间的博弈,很显然,慕容宝并不是拓跋珪的对手。

这就是五胡政权为什么在失去强人坐镇之后往往会先从内部瓦解然后再被外力灭亡的核心原因。

乱世之中,任何一个军政集团拼的就是领头羊的素质。在平定天下形成统治惯性之前,必须有强人坐镇。

北魏的幸运之处就是拥有拓跋珪这位天选之子。

0 阅读:25

子玉史院吖

简介:史无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