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剧种“怀梆”传人,河南省修武县名老艺人苏凤春老先生,于2021年4月7日夜于家中逝世,享年92岁。
和豫见文化这个作者有一些交际,他在前期已经将苏老师的音频、视频、文字资料做了基本的搜集整理,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有良知的人关心曲艺的发展,没良知的人助长曲艺的歪风。
有感而发,做了一副挽联,权作对老人的怀念和祭奠。
眉寿高龄作古,凤鸣咏史怀,古来能有几位;一生只为一事,春回梆声起,今人何处温存?
这就不得不让人们思考一个问题,面对传统曲艺的衰落,老艺人的过世,传统曲艺的继承又该何去何从?
面对传统曲艺,我们自然有两条路来继承:第一条是演员的承继,第二条是物质的承继。培养优秀的新演员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最好的一条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如果做不到演员的继承,将曲艺的唱腔和台词用视频、音频以及文字等形式保留下来,等几十年或是百年之后,等后人再发掘出来,也算是最后最无力的一个方式。
怎样看待曲艺的衰亡如果说要辩证地看其余的衰亡是一种必然措施,这和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类似,和公司企业的发展模式相似。
任何一种曲艺大都有“形成——发展——顶峰——衰落——复兴——消亡”这条路,甚至有大部分曲艺都没有复兴这一环节,就成为了道路两旁的烂石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曲艺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元曲被昆曲替代,昆曲被京剧替代,京剧被电影、电视剧替代是不可更改的历史趋势。逆着时代前行,受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如何面对艺人的离世像是上文提到的苏凤春老先生去世一样,大概有两层想法:第一层是对老人的去世表示哀悼;第二层是对老人带着一身能力离开表示惋惜。
可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90岁的年龄倒也是功德圆满,非要用非遗传承,用文艺承继捆绑老爷子的一生,似乎并不明智。面对艺人的离去,坦然面对似乎是观众能做的最好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哀思也是能做的事情。
如果艺术得到了继承,老艺人的离去我们不妨将其看成解脱。
面对曲艺消亡该怎么做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解决的途径,和我们普通观众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我们抛出这样一个观点:京剧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容易接受的大多是西皮流水这类的,旋律明快,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唱段。有几个能踏下心来琢磨一下西皮慢板,二黄慢板,三眼,快三眼,南梆子,散板摇板等等。
有意义吗,有价值吗,对振兴有意义吗?面对西皮流水的受众都很少的窘境,再用摇板、慢板这样的内容去吸引观众,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以失败告终。京剧晚会只敢唱折子戏,都是西皮流水名段,勉强能保住一定的收视率。
郭德纲没有那么多,也不是每一种曲艺都能出现郭德纲这样的人物,带着走出困境,走向红火。
对一些曲艺的消亡,用开放的心态看待即可,非要用外力为曲艺续命,也改变不了内部空虚的事实。有些东西,该走了就让它走吧。虽然恋恋不舍,虽然心有不甘,虽然爱的深沉。
另一方面,郭德纲的能力也有限,能带领相声走出困境,但不能带京剧重新火爆。可见,也得分人,也得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