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推荐百部小说转化电视剧,您先瞅瞅这6部

影视独舌 2023-11-08 10:50:04

《人世间》之后,严肃文学改编成了一门显学。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抢IP,很多书还没有出版,影视改编权已经卖出去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改编难问题。版权抢到了,应该怎么改?怎么改来改去越改越奇怪?

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的严肃文学,都适合改编成影视剧。

首先,不是所有的严肃文学都有戏。小说可以不断心理描写,电视剧不行。电视剧本质上,是戏的艺术。戏是什么?编剧常江说,“戏剧是极致、是危机、是压力作用于主人公本身,是起承转合。最关键是‘极致’两个字。”

其次,严肃文学追求的,和大众审美倡导的,多数时候并不一致。严肃文学探索的是传统道德观、价值感边界外的人性幽微。贾平凹的《废都》,深度剖析知识分子的虚伪与自卑,是标准的严肃文学,但好多人拿来当“小黄文”看。

10月,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权益保护工作室)制作了一本《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转化电视剧重点作品推荐》,里面有包括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内的100部重点IP。笔者基于近几年的行业兴趣和主观感受,选出了6部。

《宝水》 乔叶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对标作品:《去有风的地方》《江山如此多娇》

内容简介: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正在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生机和活力重新焕发出来。人到中年的地青萍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渐治愈,终于在宝水村落地生根。

《宝水》在小说结构上分为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个章节,以四时节序写透乡村生活的趣味。

推荐理由:

随着《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返乡剧成了这两年的热门赛道。作为乡村振兴剧的新岔口,返乡剧比起前者对疲惫的都市人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比起快节奏的大城市,慢下来的“家乡”可以提供无限可能。

正在热播的《故乡,别来无恙》,就让一起长大的四个女孩奔赴了成都。比起北京,成都太安逸了。

乔叶的《宝水》,将视角聚焦到了南太行山脉下的一个小村子里。

深陷中年焦虑的地青萍,从报社辞职之后来到农村开民宿。找个地方开民宿——早年的拉萨、大理,如今的昆明、成都——是当代知识分子逃离大都市的主要途径之一。

看看乔叶是怎么写宝水村的吧:

山里的房子给我的感觉像是方蛋糕。视线最舒服的小蛋糕都是石头房,即使是两层的也看着不高不大。石是青石,或青白或青灰或青黄或青红,和山色浓浓淡淡的青是一个谱系,柔和得浑然一体。

不过,《宝水》里藏的还不只“返乡剧”一个题材。《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曾评价这部小说是一部新农村建设宝典。在某种程度上,这与乡村振兴剧的主题又达成了共振。这又让我想起了安健执导的《江山如此多娇》。

《云归楼》 马宇龙

对标作品:《我是余欢水》《岁月》

内容简介:大学毕业的邝天穷,怀揣抱负走入社会,踏上仕途,成为韩阳市委办副主任。但备受抑郁症折磨的邝天穷,在内外交困、心力交瘁之时,被明升暗降,提拔为市委机关工会主席。半年后,新上任的市委书记,亦是邝天穷研究生导师的庞俊杰慧眼识才,任命邝天穷为建设局局长。官场大相径庭于象牙塔,恩师也不再是昔日的模样。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邝天穷沉浮、纠结、不能自拔……

推荐理由:

2001年,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出版,写了知识分子出身的池大为,初入仕途,从耿直、莽撞到圆滑、卑劣的故事。《云归楼》于2021年出版,同样写了个知识分子踏入仕途的故事。只不过,比起池大为,邝天穷更纠结,他抑郁了。

阎真写小说的时候,抑郁症还是个新鲜概念;2021年,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抑郁症仿佛成了一门显学。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城市飞速发展的二十年。北上广的房价翻了十倍,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已成常态,全民都在焦虑。

改编自《沧浪之水》的电视剧《岁月》

一个患有抑郁症官员的故事,是足够吸引眼球的。但《云归楼》并没有只聚焦在权钱色这般常规的惊爆点上,马宇龙细描了那群被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甩下的不适应者。邝天穷跟不上前进的列车,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官场小说,描摹人性最甚。《云归楼》也不例外。恩师调任本地市委书记,友人来祝,邝天穷想道:

世界上很多事情,问明白了,只是让自己和别人一起不自在。但是我的脸上竟然也不由自主呈现出一种优越感来,我想控制自己,但是这优越感却怎么也压不下去,因为,这优越感在这样的时局中显得非常有价值。

这两年,视频平台很是注重喜剧元素,“X+喜剧”已成了主流趋势。虽然是一部官场小说,但《云归楼》里的黑色幽默风很是明显。豆瓣有网友评价,如果给小说加个副标题,应当是“论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凤凰传奇歌迷的自我修养”。

《大望》 李凤群

对标作品:《开端》《外婆的新世界》

内容简介:四个跟儿女居住于不同城市的老人,几乎同时被儿女遗忘。他们莫名其妙地陷入荒诞之中,像被施了魔法。他们打不通任何一个跟儿女有关的电话,所有人的电话和微信都从手机里消失了。他们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绝望之下,不得不回到他们曾经生活过几十年如今已荒无人烟的大望洲栖身。

推荐理由:

“魔幻现实主义”+老年题材,有没有搞头?

《大望》开篇就预设了一个强有力的噱头:等你老了,你的子女突然不认识你了。你既找不到他们的人,也忘记了联系方式,除了同样颤颤巍巍的三个同龄人,其他人谁也不认识你。怎么办?

开国产剧“时间循环”风的《开端》

这两年,老年题材的影视作品拍了不少。但大部分的故事视角,仍是聚焦在那些传统的老年概念上:养老、代际关系等等。《外婆的新世界》的出走,算是提供了一个新鲜角度。《大妈的世界》很讽刺,但毕竟是一部短剧。《大望》或许提供的是一个新切口,用《开端》的形式讲一部《老闺蜜》,到底行不行?

看看小说怎么写的吧:

老钱带着老伙计去找儿子钱三顺,儿子和他简直一个模样刻出来的。钱老师对钱三顺说:“孩子,我是你爸爸。” 钱三顺惊讶道:“我爸早就死了。”儿子不认他,老钱想出一个计策:领导干预法。提议大家给各自儿女的领导写告状信,只要领导干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计不成,他又另生一计,写信告诉儿子自己手里有古董,想诱骗儿子前来认他,也没成功……

这些天马行空的概念,过去只在黑色电影中出现过。放到老年剧中,想必会很好看。

《南货店》 张忌

对标作品:《人生之路》《人世间》

内容简介:上世纪70年代末,陆秋林被分配到偏远的南货店当售货员,在人来人往中见识了各种人情世故。80年代末,他调任县供销社秘书股股长。随着时代变革,陆秋林迎来了一个个人生高峰,曾经的价值观也受到一次次剧烈冲击。

推荐理由:

如果问我《人世间》哪个镜头最温暖,“六小君子”排队买猪肉绝对能在我这里排上号。倒不是说馋猪肉,而是供销社本就是个能激起人无限遐想的地方。

《情满四合院》播出后,起点男频专门推出了一个类别:四合院文。男主角穿越回去当供销社员工,靠着社里分的米面粮油拿下秦淮茹(《情满四合院》女主)。

《人世间》

《南货店》则在一定程度上替读者完成了这份遐想。小说用南货店店员陆秋林的视角,串联起供销社系统的种种人与事、情与理:老师傅的生意经,卖豆腐老倌的人情温暖,男女间的荒唐情事,父子间的冷漠关系……

在激荡的时代,一个个小人物看似怯弱,却各有各的坚持。不妨简单开个脑洞,《人世间》里周秉坤去买猪肉的供销社,是不是就是《南货店》里陆秋林上班的那家呢?

当然,《南货店》里更多的,是那些对江南风物的描摹。张忌是这么写门板的:

店门其实不是门,是一块一块的长条木板。门框上下有槽,上面凹槽深些,下面凹槽浅些,将板子往上顶,悬空,再对准下面的槽,将门板落下去。木板是杉木的,杉木有筋,吃重,每一块都有几十斤的分量,耐得住日晒雨淋。

书中齐师傅带回十斤跳鱼干、香鱼干,直看得人流口水:

(跳鱼)一条条穿在树枝上,用稻草烟熏火燎,烘成鱼干。这跳鱼本就不大,烘干后,还能有这样粗细,难得。放上豆瓣蒸,放豆腐汤,煮面,味道都是交关好。(香鱼)咸淡水里长出的香鱼最好。清溪水淡,三门湾水咸,咸淡水交汇,才有这一等香鱼。

《如何是好》 阎真

对标作品:《北京女子图鉴》《我在他乡挺好的》《安家》

内容简介:女大学生许晶晶,从小镇考进了省城的大学。原本以为可以成功保研,却被暗箱操作丢了机会。毕业关口,许晶晶考公失败,又与相恋多年的男友分手。历经坎坷、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她,接受了之前不屑一顾的房地产售楼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她买了房,结了婚,也看到了直播的风口,准备闯一闯。

推荐理由:

家境平凡、长相一般的年轻人,应当怎么在大城市立足?这是近几年国产剧经常涉及的一个主题,也是《如何是好》的核心思辨。小说从许晶晶大四毕业开始写,一直写到毕业十周年同学聚会。这奋斗的十年,同样是省城迅速发展的十年。

《如何是好》是苦痛的,阎真是写人性的好手。重点大学毕业的许晶晶所求不多,只是一份体面的、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这种体面,可以让她和初中毕业就打工的朋友区隔开来,彰显其独特性。但可惜的是,她失败了。许晶晶也曾有跨越阶层的机会——不喜欢的富二代向她表白,培训机构的老板想包养她,她都拒绝了。

但《如何是好》不只有苦痛。小说可以灰暗到极致,但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一定要温暖明媚。

关于此,《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和原著作者梁晓声曾有过探讨,谁也没说服谁,王海鸰坚持自我,把《人世间》改得暖而有力,观众很喜欢。《如何是好》先天就带有暖色调,许晶晶吃了很多苦,但历经磨难,她抓住了机遇。

《重托》 马京生

对标作品:《麓山之歌》《奔腾年代》

内容简介: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发射,到中国航天走向世界航天发射市场,小说透过大的时代背景,写了近五十年三家三代航天人的心路历程和家国情怀。

推荐理由:

工业题材电视剧,这几年国内拍了不少。以核电题材破题的《许你万家灯火》,书写“三线精神”的《风吹半夏》,堪称“工业史诗剧”的《大博弈》,聚焦中国重工人转型的《麓山之歌》,对准中国电力机车发展史的《奔腾年代》……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但聚焦航天题材的电视剧,仍然缺一部扛鼎之作。

《重托》是按照史诗来写的。小说以革命烈士遗孤王延安在航天发射场的成长为主线,王延安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发射指挥员,并与航天专家向志远在发射场结为生死结交,刻画出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跌宕人生和心路历程。

《重托》作者马京生是通信兵出身。他16岁入伍,那一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他曾多次在戈壁大漠发射场,目送中国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飞上太空,也曾见证嫦娥五号从月球“挖土”返回地球。他在航天领域里摸爬滚打了四十五年。

内行人写的小说,专业性自然不用担忧。五十年航天人的跌宕起伏,故事性也毋须怀疑。至于怎么把线索理顺盘清,让角色主次分明,这就是编剧的工作了。

【文/马二】

0 阅读:13

影视独舌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