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智旺/图 王春元/题字
刘振瑛
认识智旺老师是从石头画开始的,接触多了才知道他功底确实厉害,不仅仅是石头画,还有漫画。这幅画的题记是:“张家口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山药、莜面和穿着大皮袄的张家口人构成了画面的主题,山药、莜面真切、实在,主题人物尽显豪爽形象……
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南部,山寒水瘦,地多贫瘠。过去,为了果腹,人们认准了产量相对比较高的土豆和耐饥的莜面;为了抵御寒冷,人们选择了白茬大皮袄。所以,张家口人说:“张家口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
“何为莜面?”外地人听到“莜面”两个字就有点儿懵,以为莜面是小麦面粉加油制作的食品。其实,莜面就是大粒裸燕麦(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在张家口地域被称为莜面,国内其他地方也有油麦或铃铛麦的称谓。
燕麦(拉丁学名:A v e n as a t i v aL.)为禾本科植物,以种子是否带稃壳分为带稃型和裸粒型。燕麦为世界性栽培作物,分布于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集中产区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大粒裸燕麦能自播繁衍,中国的大粒裸燕麦最早起源于华北高寒地区,直到今天张家口坝上地区还有野生燕麦的存在。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遗传学家,瑞士的A·德堪多、俄罗斯的斯坦顿、瓦维洛夫、茹考夫斯基等不同年代的学者,经过对几十个国家的实地考察,收集了几十万份样本。他们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严谨的研究,一致认为:大粒裸燕麦(莜麦)起源于“中国与蒙古国的接壤地带”,张家口就属于这个“接壤地带”,并且是大粒裸燕麦(莜麦)的主产区。
莜面的“莜”字,以“攸”为本意,加草字头成“莜”,是我国特有的裸粒型燕麦的专用名称。莜麦耐寒、抗旱,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是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从野燕麦中驯化、定向选育的产物。中国古人对莜麦认知、驯化、利用、生产的历史非常久远。西周时期的周穆王周游天下后,留下了一部研究和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典籍《穆天子传》,这部作品中提到的“焚麦”,就是燕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莜麦,这也是历史典籍对莜麦的最早记载。战国时期的《尔雅·释草》中称莜麦为“蘥”;先秦或汉代的《黄帝内经》把莜麦称为“迦师”,晋代《广志》又称莜麦为“折草”,《稗海博志》中莜麦名“燕麦”;《史记》中则称其为“斯”,唐代著名的药学家苏敬编撰的《唐本草》直接称莜麦为“雀麦”;《史记》称莜麦为“斯”,《说文》里称之为“爵麦”;明代《本草纲目》说:“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
张家口人对莜麦有着深厚感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莜麦(莜面)文化。中国最早进行莜麦研究的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坝上实验基地就设在年平均气温2℃左右、无霜期90-110天、年降水量350-400毫米、同级日照强烈、气候寒凉的张家口坝上的张北。多年来,张家口人非常注重莜麦文化的宣传,关于莜麦、莜面研究、宣传的文章也屡见不鲜。近年来,张家口地域已经建有两座成型的莜麦博物馆,一座是张家口北燕燕麦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莜麦博物馆,一座是大境门景区莜品堂的莜麦博物馆。
更可喜的是,现在有些有心人正在积极推动莜麦(莜面)文化的发展。借用北燕燕麦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察哈尔燕麦文化博物馆设计总监师佩生先生的话:“莜面养活了我,我一定用‘心’去做莜麦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