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三姐
有时看群里的妈妈们聊天,我都插不进嘴了。
那些小学生的老母亲,有大把的力气吐槽带娃,什么辅导功课啊,磨蹭偷懒啊,偷玩游戏啊,吵架斗嘴啊,似乎每天晚上都有新鲜的宫斗戏,看起来她们永远朝气蓬勃,未来可期。
昨天有个妈妈说她仔细分析了孩子的数学和作文两项作业,发现老师批改时都有遗漏的错误没发现,她为此写了一份200多字的血泪长文,准备发给班主任老师。
我好羡慕她,还能看懂孩子的数学,还能分析孩子的作文,还能跟老师挑毛病。
还有个妈妈说她天天被孩子气到头晕,半小时的作业量,娃能磨蹭三小时。
我甚至也有点羡慕她,还能被孩子气,到我这个阶段,我只担心我气到孩子,影响他学习。
这些小学生的妈,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想发光发热就发光发热,而我,顶多是个太阳能,发挥点余热还得省着点用。
看着她们意气风发的样子,我笑了,这不就是青春的模样吗?
什么是青春,就是感觉自己还挺有用的......
孩子越大,当妈的就越没用,这是“青春”的正式消逝,从台前滚到了幕后。
你说扎心不扎心,昨天还有个初三的妈妈,说自己已经到了“带娃鄙视链底端”,说跟孩子讲话都开始要打腹稿了,一点老母亲当年的淫威都没有,看着其他妈妈都还能在孩子面前说一不二、拍桌子瞪眼,她陷入沉默。
听到“鄙视链底端”,我笑笑,我如果说真正在鄙视链底端的老母亲连腹稿都不打,话都不说,你信吗?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的。
这个朋友的儿子上高三了,从字面到内涵都是真正的鄙视链底端了,她上周刚去参加了家长会。
说到这里大家又猜到了,这个朋友就是我。
说起家长会,我又有一点故事要讲,事情是这样的:
那天一口气开了三个多小时,开得我腰椎间盘都快突出了,脑子却开始萎缩。最后终于结束了,家长们一窝蜂地起身,鱼贯而出,赶紧回家。
就在蜂拥离去的人群中,只见一位家长依然逆流而上,坚定地来到班主任面前,面色凝重地跟老师聊了起来。
我一看,好家伙,不是别人,正是年级第一名学霸的妈妈。
当时正准备夺命狂奔回家躺平的我,那一刻突然感到一阵羞愧。如果我老公在场,肯定也会说:“你看看人家!”
说明我们两口子的价值观至少还是差不多的——都知道自己差在哪了。
一开始我也有点想不通,孩子都已经是顶尖学霸,回回都第一,到底还有什么困难和焦虑要跟老师交流呢?
后来我有点想明白了:也许正是因为人家妈妈事事不偷懒,习惯和老师沟通,洞悉一切,这叫高质量全面管理,触手直达方方面面,怪不得人家孩子那么优秀。
没想到刚被这一幕打击到,回家的路上又被另一个娃的妈妈火上浇油:“你看看你一天到晚为孩子付出过什么吗,基本没有,孩子都是靠自己,你看看我们一天天地付出了多少啊!”
一晚上明白了两次我和人家的差距。
话说回来,如果大家比的是性价比,我保守估计也能挤进三甲吧。
我通常都是间歇性受到外界的刺激,才可能偶尔自省一下自己的无边界散养,假模假式地抓一抓儿子,但也仅限于说,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麻瓜。
有点像在表演给我自己看,满足自己的求生欲。
比如开完家长会,正常人应该此刻有一肚子箴言要给孩子传达,但我不会。
从我的书房走到儿子的房间,这短短的几百米的路,我走出了万里长征般的艰难感,边走边做减法。
精简,是这个阶段亲子交流的主要原则,因为如果我啰嗦了,还不用等他嫌烦,我已经慌了,一慌就控制不好节奏,控制不好节奏就发挥失常,导致说了和没说一样,还浪费了大家时间。
最后端着果盘走进娃的房间,淡淡地飘出一句:“英语要考到140。”
然后我就出来了。
一段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甚至没有过程的深度对话,在一片寂静中还没打破寂静就回归寂静了。
我的任务仅限于说一些最最必要的话来满足自己的责任感,实际上这些话是否起到作用,压根没人知道。
其实带娃性价比的关键要素,在于当妈的是不是想得通。
因为你付出得少,孩子就可能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比如没有养成像别人那样被家长逼出来的好习惯,这种时候你要有这个技能说服自己——我都没有管,他能达到八成功力,已经挺好了。
追求个七八分知足,才适合走这条高性价比之路。
我这人带孩子性价比高到什么程度?大概从三年级开始,我几乎没碰过我儿子的任何一本教科书,没看过他任何一次作业,更不知道他在学什么。哪怕是现在的卷子,我偶尔象征性地拿起来观摩一眼,确认“果然是自己看不懂的东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看一眼卷子,是我表达母爱的方式,维系亲子关系的底线。
再往深里发展,就要有一方不舒服了,不是他不爽,就是我不爽,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何必呢。
我分析过,我当妈最大的性价比优势来自于基因和预产期,第一我智商高,儿子就不会很差,第二他是处女座,有精神洁癖,也不允许自己太掉链子。
所以,结果看起来就是“这个妈妈啥也没管,带娃性价比挺高”。
但是想要做这样的妈妈,你也要能承受得住方方面面的落差和刺激呀,看到谁谁谁的孩子在家长规划下如何大放异彩了,看到老师发来的不交作业名单里又又又有自己娃名字了,你要沉得住气。
当妈,最忌拧巴,既要有要还要,是不会快乐的。
高性价比的带娃,结果有两种:
第一,大人轻松,孩子比较优秀——这样的小孩很有自驱力,市面上并不多,生到就是赚到,可遇不可求。
第二,大人很累,孩子非常优秀——这些孩子很听话,好管理,家长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物力到孩子身上,孩子照单全收,效果还不错,所以家长觉得累就累点吧,性价比也还行。
低性价比的带娃,结果也有两种:
第一,大人很累,孩子不行——父母付出了很大力气,但孩子可能天资一般,也可能不善于读书,总是事倍功半。
第二,大人很累,孩子介于进步和退步之间来回晃荡——大人加大投入,孩子就上去了,大人疏于管理,孩子就下来了,这就更考验家长的耐力,而且真的心累。
各位注意到了没有,高性价比的“大人轻松”那一类中,我用的词是“孩子比较优秀”,有了“比较”俩字,和真正的优秀是有区别的。
这个区别就取决于追求高性价比又追求轻松的老母亲自带的松弛感——不需要最好,差不多得了。
我没有付出很多,就不要求回报很多,孩子能比较ok就可以了,我不想累自己又累孩子,非让他比别人成绩好吗,山外有山,比得过来吗,自己舒服最重要......(相当于一套自我催眠系统)
所以,如果没这么高的松弛感,可能就很容易过度到第二类高性价比——大人更累一点,让孩子更优秀一点。
当过十几年妈妈的人都知道,如果孩子有能力学得好,妈妈的适度放手和及时退出,反而有利于提高性价比;如果孩子不能,妈妈的硬控并不一定能提高性价比,反而可能会两败俱伤。
心态决定行为,行为的影响有时是不可逆的,所以说当妈难,其实就难在心态上。
心理学里特别强调尊重个体发展的独特性,说得好听叫独特性,说难听点就是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承认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但每个人都有强于别人的特质啊,当父母的应该多看那些方面,让每个孩子对自己的人生都充满信心。就比如我吧,孩子现在高三了,很多东西已经基本定型,我就只能更多地看他的优势,然后马屁拍足......
像当年“平稳度过一年级”一样,现在只求“平稳度过高三”。
一年级的平稳度过是希望他听老师话、好好学习;高三的平稳度过是希望他相信自己、过得快乐。
发生在十几年之后的这些被改变了的愿望,都是无声无息的,孩子在不断长大、改变,可是有些家长根本还没长大,也没改变,你说,性价比怎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提升呢?
所以,别只看到别人性价比高,妈妈轻松不管孩子,你要看到这样的妈妈有多大的心,多强的松弛感呀,这才是重点。
自己不松弛,又想要孩子自发碾压一切,恨不得出生即巅峰......怎么说呢,这个世界上父母完全放手,孩子还能超越所有人的,我只听说过白娘子的儿子许仕林了。
但是千万别跟他比,大家别忘了,他妈不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