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我国第一个归国的女博士,最后会嫁给比自己大33岁的老头。这位女博士就是毛彦文。
毛彦文在感情上充满波折,而这一切悲剧的起源在她的表哥。
毛彦文自幼就被定下娃娃亲,男方是她的表哥朱君毅。两人在相处中逐渐衍生出了爱情。
朱君毅学业成绩斐然,先是考入清华大学,随后又赴美留学。毛彦文为了追随他的脚步,先后求学于湖州湖郡女校、杭州女子师范学校等学府。朱君毅出国后,毛彦文便和他开始异国恋,她等着成为他的新娘。
然而,朱君毅回国后却变了,他开始质疑自己与毛彦文之间的关系,以 “血缘过近” 为由,担忧日后生育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尽管毛彦文反复耐心解释,二人并非直系血亲,这种担忧毫无科学依据可言,但朱君毅却固执己见,不为所动。更令毛彦文痛心疾首的是,朱君毅在解除婚约的过程中,无比绝情。他不仅四处大肆宣扬两人之间的矛盾纠葛,还致使毛彦文的名誉遭受严重损害。
1923 年,朱君毅正式向毛彦文提出解除婚约。毛彦文被第一段感情重创后,又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之下,结识了吴宓。吴宓是当时声名远扬的学者、诗人,在文学领域建树卓越、成就非凡。
初见毛彦文,吴宓便被她独特的气质深深吸引。彼时的吴宓,正深陷婚姻的迷茫泥沼,与妻子陈心一的感情已然出现裂痕。毛彦文出现后,吴宓旋即展开热烈追求,频繁地给毛彦文写信。
毛彦文渐渐地被他打动,然而,吴宓心思可不少,他想要享受齐人之福,既要为他洗衣做饭的陈心一,还要漂亮聪慧的毛彦文,最后反而都不愿意割舍,毛彦文只觉身心俱疲。最终,二人的感情走向了破裂。
毛彦文最后的情感归宿是熊希龄,没错,就是那位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
说起来,熊希龄的感情也充满波折。
1888年,19岁的熊希龄迎娶了贵州镇远府廖长龄的三女儿,然而,七年后,廖氏不幸患上肺病,尽管家人多方寻医问药,仍旧收效甚微,最终,廖氏离开人世。
1896年的春天,熊希龄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他的老师、时任沅州知府的朱其懿,对熊希龄一直极为赏识。在熊希龄丧妻后,朱其懿见他孤苦伶仃,便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朱其慧许配给了他。
朱其慧不仅饱读诗书,有着出众的文学才华,还对慈善事业满怀热忱。成婚后,朱其慧在家庭中操持有方,在慈善领域更是积极作为,与熊希龄相互扶持,然而,1931年,朱其慧因脑溢血突然离世,年仅五十五岁。
这一噩耗给熊希龄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58岁的熊希龄已经无心再娶,独自过着鳏居的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逐渐不佳,日常的饮食起居无人照料。在友人的耐心劝说下,熊希龄心中渐渐萌生了续弦的想法。寻寻觅觅许久,熊希龄相中了毛彦文。
一天,熊希龄的内侄女朱曦向他提及毛彦文,并询问他毛彦文是否适合作为伴侣。由于毛彦文与朱曦是同学,之前又常常前往熊家做客,所以熊希龄对毛彦文早已有所了解。
朱曦刚一提起毛彦文,熊希龄便立刻写信向她表达爱意,并委托朱曦从中说和。起初,毛彦文婉拒了熊希龄的求爱,她称熊希龄为“老伯父”,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然而,熊希龄并未因此而放弃,他再次向毛彦文表达心意。毛彦文再次拒绝,但在回信中,她称呼熊希龄为“伯父”,少了那个“老”字。熊希龄从中看到了一丝希望,此后更加积极地与毛彦文书信往来。
两人之后的交集也越来越多。在一次为贫困地区儿童募捐书籍的活动中,熊希龄发现毛彦文为了筹集更多善款,不辞辛劳地奔走于各个商会之间,四处演讲宣传。她的热情与努力深深打动了熊希龄,熊希龄也积极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活动助力。
熊希龄开始更加关注毛彦文的生活。得知毛彦文因工作繁忙,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饮食起居,熊希龄便时常亲自下厨,为她准备营养丰富的饭菜。
一日,毛彦文因长时间在户外奔波,不慎染上了风寒。熊希龄得知后,心急如焚,他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务,亲自前往药店为毛彦文抓药,然后守在她的住所,为她煎药、喂药,悉心照料。
在熊希龄的精心照顾下,毛彦文的病情很快得到了好转。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让毛彦文深受感动,她的内心也逐渐向熊希龄敞开。
经过几个月的接触,在各方亲友的劝说下,毛彦文点头同意嫁给熊希龄,但提出熊希龄必须“割须去杖”。熊希龄的胡须已经陪伴他十多年,长达一尺有余,显得颇为潇洒。许多人都认为熊希龄必定不会答应这一要求,然而,为了能够迎娶毛彦文,熊希龄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935 年 2 月 9 日,熊希龄与毛彦文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场婚礼轰动了整个上海滩,各界名流纷纷前来祝贺。婚礼现场布置得美轮美奂。66岁的熊希龄身着笔挺的西装,精神矍铄;33岁的毛彦文身披洁白的婚纱,美丽动人。
1937 年 12 月 25 日,熊希龄在香港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
此后,毛彦文没有再婚,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熊希龄生前未竟的事业中。她四处奔走,筹集善款。
除了筹集善款,毛彦文还亲自参与到救助难民的实际工作中。她在多地设立难民救助站,为难民提供食物、住所和医疗救助。在救助站里,毛彦文常常忙碌一整天,她亲自为难民们分发食物,安慰那些因战争失去亲人而悲痛欲绝的人们,组织志愿者为难民们搭建临时住所。
有一次,救助站来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抱着生病的孩子,满脸焦急与无助。毛彦文见状,立刻安排医生为孩子诊治,并亲自照顾他们母子的生活起居。在毛彦文的悉心照料下,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那位母亲感激涕零,拉着毛彦文的手,泣不成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毛彦文继续投身于慈善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关注着儿童的教育问题,积极参与创办学校,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她还致力于妇女权益的保障,组织妇女学习技能,帮助她们实现经济独立。在一次为农村妇女举办的技能培训活动中,毛彦文亲自授课,教她们编织、刺绣等手艺。她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妇女,从最基础的针法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直到她们掌握为止。看着那些妇女们通过学习技能,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毛彦文感到无比欣慰。
1949年,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毛彦文离开了大陆。1999年11月10日,毛彦文在台湾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回顾熊希龄与毛彦文三年的婚姻生活,毛彦文曾感慨道:“倘若我不认识朱曦,即便认识但没有深厚的交情,那么我与秉公(熊希龄字秉三)的这段姻缘便无从谈起,我生命中大部分经历也将完全不同,这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实在难以言说。朱曦或许就是左右我命运的那个人吧?”
参考资料:新湖南:《闲话熊希龄晚年婚事》
公益时报:《毛彦文:民国时期的女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