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后,曹丕干了件什么事,连卞太后都骂他禽兽不如?

俊恩聊历史故事 2025-01-02 14:44:47

建安二十五年,乱世枭雄曹操驾鹤西去。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一生战功赫赫,却在临终前看到了最不该看到的一幕。他的长子、新任魏王曹丕,在他咽气的那一刻就露出了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位新任魏王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不仅让宫中上下议论纷纷,更让他的生母卞太后震怒不已。当卞太后得知此事后,她竟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比作禽兽,甚至在曹丕驾崩之时都未去送别。

究竟是什么事情,能让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如此失望?

一、曹操临终前的秘密

建安二十五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魏王府内,一场诡异的征兆悄然出现。据《魏书》记载,这一年冬月,宫中突然乌鸦成群,日夜盘旋不散,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当此时,年过六旬的曹操突感不适,卧病在床。这位征战一生的枭雄,竟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中倒下了。御医们轮番诊治,却始终无法确定病因。

宫中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曹操的病情每况愈下,他将自己生前最信任的谋士王必、司马懿召至床前,密谈了整整一个时辰。据《魏略》记载,当时王必从病榻前出来时,面色凝重,对司马懿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主公所虑,非一日之忧也。"

随后,曹操又将大将军曹真、夏侯惇等心腹将领召来,交代了几件要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关于后宫嫔妃的安置问题。曹操特意嘱咐,让这些年来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宫人各自回乡,或是择一清净之处安度余生。

这道口谕刚一传出,宫中就暗流涌动。一些嫔妃纷纷打探消息,想知道自己将被安置何处。更有些人开始暗中拜访朝中大臣,希望能为自己谋求一个好去处。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太子曹丕突然加派了禁军,严密控制了后宫的进出。他还派出心腹太监,日夜监视着父亲的寝宫动向。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少人的疑虑。

正月十五那天,曹操的病情突然加重。他将卞夫人唤到床前,说了最后一番话。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操对卞夫人说:"吾一生征战四方,对不住这些随我多年的宫人。望太后善待她们,莫要让她们暮年凄凉。"

卞夫人含泪应允。可就在当晚,宫中忽然传出一道密令,所有在职宫人被勒令原地待命,不得离开各自岗位。这道命令的落款,赫然是太子曹丕的印章。

此时的魏王府内,每个角落都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氛。御医们来来往往,太监宫女行色匆匆,大臣们昼夜不离。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到来。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十八,随着一声悠长的钟声响起,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终于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然而,就在太医宣布曹操驾崩的那一刻,太子曹丕立即下达了一道震惊朝野的密令...

二、曹丕继位后的变化

曹操下葬后的第三天,曹丕举行了隆重的即位大典。按照魏国的传统礼制,新君即位时,要由太傅向文武百官宣读诏书。然而这一次,曹丕却一反常态,径直跳过了这个环节。

当日朝会上,群臣发现宫中的侍从队伍悄然换了新面孔。原本在曹操时期任职的老人们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年轻的太监和宫女。这些变化引起了朝臣们的窃窃私语。

更令人意外的是,曹丕下达的第一道诏令并非关于朝政大事,而是对后宫人事的重新安排。他下令将父亲曹操生前最受宠的十余名宫人全部调入自己的寝宫。这些宫人中,有不少都已年过四旬,比曹丕还要年长。

这道诏令一出,立即在朝野间掀起轩然大波。当时的太尉荀彧曾上书劝谏:"先王宫人,理应安置别院,以尽孝道。"但这份奏折很快被曹丕搁置一旁。

不仅如此,曹丕还命人将这些宫人的待遇提高了一级。据《魏氏春秋》记载,他甚至将其中几位擢升为"昭仪",这是仅次于皇后的宫中高位。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更令朝臣们不解的是,曹丕对这些年长宫人的态度发生了奇怪的转变。他经常召见她们询问曹操生前的军政大事,有时甚至会当着朝臣的面向她们请教战术。这种做法让不少老臣感到不安。

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曹丕突然宣布要在宫中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名单中,除了朝中重臣,竟然还包括了这些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宫人。这完全打破了魏国的宫廷礼仪传统。

宴会当天,这些宫人被安排在显眼的位置,享受着与大臣同等的待遇。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时有位老臣看到这一幕,当场撂下酒杯拂袖而去。

随着时间推移,曹丕对这些宫人的倚重越发明显。他不仅在生活起居上特别关照她们,更让她们参与到朝政议事中来。这种做法在魏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整个事态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卞太后在一次探视病中的曹丕时,无意中撞见了一个令她震惊的场景。

三、卞太后的愤怒之源

黄初元年的深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新即位的魏文帝曹丕卧床不起。按照魏国礼制,皇帝病重时,太后是必须前去探视的。这一天,卞太后如常前往文帝的寝宫。

太后刚踏入宫门,就看到值班的宫女们个个面带愁容。一名年迈的宫女在见到太后后,竟当场跪地痛哭。这位宫女正是曾经服侍过曹操多年的老人。

据《魏氏春秋》记载,当卞太后询问这些宫女何时开始在文帝寝宫当值时,她们回答说是在"伏魄时"就被调来。这个回答令卞太后大为震惊。"伏魄时"指的正是曹操临终前召回魂魄的那段时日。

更让卞太后震怒的是,她在病榻前认出了这些宫女的身份。其中有曾经深受曹操宠爱的昭仪赵氏,还有擅长歌舞的李氏。这些都是曹操生前最为宠信的人。

卞太后当即转身离去,在经过正殿时,她对随行的大臣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这句话很快传遍了整个朝堂。

这件事在魏国朝廷引起了巨大震动。一向以孝道治国的魏国,竟然出现了太后公开指责皇帝的情况。一些老臣纷纷上书,请求文帝收敛行为。

然而,事态并未就此结束。据《世说新语》记载,卞太后在回到永寿宫后,立即下令将自己的宫女全部遣散,只留下几个年迈的老仆。这个举动被朝臣们解读为对文帝行为的无声抗议。

从那以后,卞太后很少出现在朝廷场合。即便是在重大节日,她也只是派人传话,绝不亲自露面。这种疏离的态度一直持续到曹丕驾崩。

黄初七年,曹丕病重垂危。按照魏国的礼制,太后理应前去送别。但是卞太后却一反常态,始终未曾踏入文帝的寝宫半步。这在魏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场母子间的隔阂不仅影响了魏国的朝政,更在民间引发了广泛议论。一些文人开始在私下讨论这对母子的故事,甚至有人将其编成歌谣在坊间传唱。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事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象征,代表着魏国统治者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而这背后,又牵扯出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四、历史背后的深层原因

魏国的宫廷礼制,向来讲究"新君新制"。每当新君即位,宫中的规矩就要随之改变。然而,曹丕对父亲旧人的处置方式,却完全打破了这个传统。

《魏氏典制》中记载,魏国建立之初,曹操就制定了严格的宫廷制度。其中明确规定:先帝宫人,必须安置别院,不得干预新朝政事。这项制度一直延续了数十年,直到曹丕即位才被彻底改变。

据《魏略》记载,曹丕即位后的第一个月,就连续颁布了三道诏令,大幅改动宫中礼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取消了"宫人别院制",允许先帝宫人继续在宫中任职。

这种变革背后,实则暗藏着新旧势力的较量。当时的魏国朝廷中,存在着两个主要派系。一派是以荀彧为首的旧臣集团,他们力主维持曹操时期的制度;另一派则是以司马懿为代表的新贵势力,他们支持曹丕的改革。

这场较量在朝廷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交锋。《魏书》记载了一个细节:黄初元年三月,荀彧曾上书建议恢复旧制,却被司马懿以"时势有变,制度当革"为由驳回。这场争论最终以荀彧的失势而告终。

曹丕的性格在这场变革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世说新语》中提到,曹丕自幼就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特点。他经常打破传统规矩,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决定。这种性格特征在他继位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魏国的官方史料中记载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朝中大臣集体上书,请求曹丕遵循旧制。曹丕却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新君新政,何必拘泥旧例?"这句话后来被视为他革新政策的注脚。

随着时间推移,曹丕的这些改革逐渐显露出弊端。宫中的权力结构变得复杂,各种势力相互交织。一些曾经服侍过曹操的宫人,开始在朝廷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甚至延伸到了军政大事上。据《魏氏春秋》记载,在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曹丕竟然让一位曾经服侍过曹操的老宫女出席,并请她复述曹操生前的用兵之道。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

这些变化最终导致了魏国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裂痕。一边是坚持传统的旧臣集团,一边是支持改革的新贵势力。

五、这件事对魏国的影响

曹丕继承父亲宫人的事件,在魏国朝堂上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的震荡。根据《魏氏春秋》的记载,这场风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朝廷上下分成了判若两派。

支持曹丕的一派认为,留用先帝宫人是为了传承曹操的治国经验。他们打出"继承魏武遗风"的旗号,在朝中积极为曹丕站台。另一派则以老臣荀彧为首,坚持认为此举有违礼制,将会动摇国本。

这种分歧很快就演变成了实际行动。据《魏略》记载,在黄初二年的一次大朝会上,有三名大臣当场递交辞呈,请求告老还乡。这在魏国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地方官员也开始效仿曹丕的做法。《魏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许都太守王林在其父死后,也将其父的侍妾纳入自己府中。当地百姓对此议论纷纷,甚至编成歌谣讽刺。

这种风气的蔓延让魏国的统治基础出现了松动。一些原本支持魏国的世家大族,开始暗中疏远朝廷。据《世说新语》记载,当时的冀州大族张氏就以"避世修身"为由,拒绝了朝廷的征召。

更大的隐患在于军队。曹操时期的老将们对这件事多持反对态度。《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惇曾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军中将士,视礼仪如生命。今上违礼制,恐军心难稳。"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将领的心声。

这种动摇很快就反映在了战场上。在与蜀汉的汉中之战中,魏军的表现明显不如从前。一些将领私下抱怨说:"今上连自家礼法都不顾,如何让我们去为他卖命?"

随着时间推移,这件事的影响越发深远。到了曹丕晚年,朝廷内外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裂痕。支持和反对的两派势力,都在为自己的立场积蓄力量。

而最令人深思的是后世史家的评价。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写道:"魏文帝一举,非但失母心,更失天下心。"这句话成为了后人评价这段历史的重要注脚。

这场风波最终成为了魏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影响了魏国的统治根基,更在民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直到几百年后的唐朝,人们谈起魏文帝,仍会提到这件事。

黄初七年,曹丕驾崩。当时的史官在记录这段历史时写道:"礼崩乐坏,其祸至深。"短短八个字,道尽了这场风波对魏国的影响。而这个教训,也被后世统治者奉为镜鉴。

0 阅读:3
俊恩聊历史故事

俊恩聊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