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泥研出五千年——“作家新安行”艺术采风作品之三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2025-01-02 20:44:42
一把泥研出五千年

日前,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赵克红带队到我县开展“走进新安”艺术采风活动,来自洛阳、济源、孟津、宜阳等地的十余名作家参加采风活动。“走进新安”艺术采风活动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实践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探索之旅。不仅深入了解了新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更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采风团成员将采风活动的所见所闻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新安、走进新安。

作家新安行艺术采风作品系列之三:【一把泥研出五千年】

1作者:宋海洋,洛阳市作协会员,教育工作者,作品散见于《洛阳日报》《青年文学家》《小百花》《教育文摘周报》《建安风》等书报及文学平台。

一把泥研出五千年

参观了新安县规划展览馆,了解了新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蓝图;欣赏了新安县博物馆琳琅满目的馆藏文物,感受了新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们意犹未尽,充满期待地来到河洛澄泥砚展馆,想了解“一把泥研出五千年”的传奇故事。

据新安县宣传部副部长杨红梅介绍,新安澄泥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砚在中国古代又称“研”,用来研磨颜料和墨,是作书、绘画必备的文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砚除了文具功能外,历代能工巧匠还赋予其艺术生命。砚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安澄泥砚,因其“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历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和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和甘肃洮砚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与其他三大名砚相比,新安澄泥砚特色更为鲜明:一是其它三大砚均为石砚,只有澄泥砚为泥砚。新安澄泥砚始于汉代,兴于唐代,盛于宋代,明代制砚技艺达到炉火纯青,在中国制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是新安澄泥砚品质优良。新安所处的古虢州是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带,这里的泥土沉淀最多,泥土中包含的成分最丰富,制作的澄泥砚品质最为优良。三是新安澄泥砚制作工艺独特,均为纯手工制作,尤其讲究雕刻技术。

唐代洛阳诗人刘禹锡、李贺、韩愈和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均好藏砚。而对发展砚文化、保存砚文物作出贡献最大的当数宋代著名的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其收藏的砚台中有不少珍品一直流传至今,被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以及各地博物馆珍藏。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那方“鹅式澄泥砚”。

历代帝王也对澄泥砚钟爱有加。武则天、朱元璋均有专文记叙澄泥砚。清乾隆皇帝也多次赞誉澄泥砚,认为澄泥砚“抚如石, 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为砚中一绝。

新安县文联副主席党万通,接过话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河洛澄泥砚隶属古虢州澄泥砚系列,制砚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与杨仆筑造的“汉函谷关”同属新安,迄今已2200余年。在雕刻工艺上,澄泥砚将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技法统一运用于方寸之间;它取于水,成于火,窑火的千般变幻给了澄泥百态的可塑性,窑变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檀木紫”等珍奇色彩;它润泽若玉,质密坚实,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新安县是澄泥砚原产地之一,这里是黄河中下游交接河段,黄河流出八里胡同后,河道变宽、水流缓慢,上流大量泥沙到此沉积形成了众多淤泥滩,为澄泥砚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泥材。新安县境内澄泥砚原材料中罕有多种矿物质,从而经焙烧形成了“丹青逸韵”、“水墨幻境”、“云水纹理”,三大神奇窑变色彩的核心要素。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瘗砚史》文中说:“土乎成质,陶乎成器,砚乎研乎,与瓦烁异。”宋代李之彦《砚谱》云:“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唐杜佑《通典》:“虢州贡砚互十具”;欧阳修《唐书·地理志》亦谓:“虢州土贡新安县生产的澄泥砚精于雕琢,巧夺天工,泽若美玉,国色天香。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冬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

步入展馆,澄泥砚第六代传人游晓晓热情接待我们,并带领我们观赏展品。她饶有兴味地介绍说,黄河澄泥砚,主要原材料采集于黄河泥土,经过选泥、炼泥、设计、制坯、雕刻、焙烧等近60多道工序,成就一方砚台。澄泥砚从入窑烧制到出窑整个周期长达20多天,成品率仅60%。最终烧制而成的颜色和花纹各不相同,可谓是“千窑千变,无一雷同”。“就像开盲盒一样”,“黄河的泥沉淀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和文化”,由黄河泥制作而成的澄泥砚细腻与粗犷并存,是“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黄河澄泥砚砚台设计形式多样,师古法,融于艺,法度严谨,刀法沉雄,庄重厚朴,方寸中尽显河洛文化历史文化神韵。

唐宋时期,新安县是著名的澄泥砚产地之一,元、明、清以后,传统制砚技艺几近失传。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老艺人的帮助下,结合史料记载,父亲游敏历时数年,恢复了新安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

1996年,著名作家姚雪垠观赏父亲的澄泥砚时,赞他“是在古老的花园里采集鲜花”,并欣然题下“黄河澄泥砚”。姚雪垠还送父亲一竹子做的笔筒,笔筒上图案为“牧童放牛”。姚雪垠还赠父亲两句诗:“偶尔熏风吹笠出,牧童也有出头日”。参照姚老的砚台和题诗,父亲潜心制作出“竹筒砚”,是河洛澄泥砚的品牌之一。

1997年,著名书画家范曾观赏父亲制作的澄泥砚时,欣然为砚馆题名“河洛澄泥砚艺术馆”。随后父亲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集澄泥砚材、工艺流程、砚谱、砚铭为一体的澄泥砚艺术展馆——河洛澄泥砚艺术馆。

2005年,我们又开办了澄泥砚传习所,迄今已培养数千名学员,其中有返乡创业人员,贫困户子女、大中专学生。2018年,新安澄泥砚列入“河南省首批振兴传统工艺项目名录”,父亲创建的澄泥砚传习所由河南省文化厅评定为“河南省黄河澄泥砚传习所”。

数年来,我们制作的澄泥砚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荣获国家级金奖、银奖、河南省文艺最高奖:金鼎奖。鉴于父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传统技艺领域的良好传承,新安澄泥砚业日益壮大,由此新安县被国家授予唯一的“中国澄泥砚之乡”荣誉称号。

如今,我们姊妹三个承袭父业,一人负责构思设计砚谱,两人负责澄泥砚技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我还是河南省非遗项目黄河澄泥砚洛阳市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兴办的河洛澄泥砚传习所,已成为河南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非遗教学实践基地。近年来,单是新安县学林小学便有4000多名学生来到传习所,接触了解、学习制作澄泥砚,从小在心中埋下一颗非遗传承的种子。

在硕大端庄的“回归砚《家》”前,游晓晓介绍说,这是父亲在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而制作的。砚台整体取以祖国版图为基本造型,砚面设计两条飞腾的巨龙意指黄河和长江,周边56 只盘旋的飞鸽,象征祖国大家庭和睦相处的兄弟民族,砚长1.2 米,寓意12亿中华儿女,砚池边摹拟长城图案,砚盖中心浮雕香港区徽,周边镌文“香港回归祖国纪念1997. 07.01 ” 整个砚台取黄河澄泥为材重150公斤。被央视大型专题片《香港沧桑》荣列为“庆回归五件珍品”之一。当地媒体称,“从造形设计到工艺精湛程度都可称是澄泥砚中珍品。”这一稀世珍宝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来到新安窑钧釉作品“和尊”前,游晓晓神采飞扬:这是2009年9月,父亲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创作的,尊形以登封古观星台为形,上下镌刻河图洛书,蕴“上和于天,中和于人,下和于地”的和谐、和睦、和美之意。新安窑断烧八百年后恢复烧制成功的这件作品,长、宽、高各40厘米,造型宏伟,窑变奇幻,流光溢彩,成为有史以来钧窑系中最大的方尊。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对大师的精湛技艺产生深深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指着“国魂砚”,游晓晓如数家珍,它取黄河澄泥为材,以玺为造型,重15公斤,长、宽、高均为20.08厘米,象征2008年。顶部刻着5颗五角星,周围飘荡奥运祥云;上部是一条飞腾的巨龙,龙头、龙身、龙尾缠绕成“2008”形状;下部砚台四壁刻着中国轩辕黄帝、孔丘、岳飞、蔡伦、白居易、杨振宁等100名英雄贤哲的篆文姓名印章。砚体印文为篆体的“盛世中华,众志成城”。整个砚台造型独特、苍润古朴、色变奇幻、风采独具,寓印、砚、篆刻于一体,显示了高超的构思水平和工艺技巧。

“国魂砚”由我们游氏团队共同创作,历时逾8年。父亲计划通过适当方式将“国魂砚”赠送给在抗震救灾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铁军”将士。

一方圆润的澄泥砚,周身沁着独有的“鳝鱼黄”,黄白色波纹状窑变仿似奔涌的浪花,“行云流水”间充盈着黄河的神韵。这方名为“大河奔流”的澄泥砚,历经采泥、洗泥、制坯、雕刻和10余天不间断人工焙烧等64道工序,最终完美面世。

“这方砚是‘老家河南’系列作品之一,形成了‘云水风度’的窑变风格,生动再现黄河奔流的壮观场景。”游晓晓的专业讲解,让在场的人情不自禁地鼓掌喝彩。

“老家河南系列”包含:紫气东来、龙盘汉关、河洛明珠、新安八胜、国色天香、龙门石窟、羲之爱鹅、国花、汉关瓦当、天子驾六、豫砚等,详细展现了河南作为河洛文化发源地的厚重历史,成为了解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

展馆内栩栩如生的英模人物,让人对黄帝、大禹、毛主席、焦裕禄、雷峰等古今名人产生深深的敬意;那形状各异的印章,成为了解不同时代灿烂文化的绝佳载体;那精美绝伦的造型、赏心悦目的色彩、坚硬如铁的品性……让人顿生爱慕之心,久久不愿离去。

在展厅的一排桌子正中,摆放着三个大小形状一模一样的“石头”,游晓晓指着它们问,这些石头有什么不一样?见我们疑惑不解,她拿起其中的一块,用手一掀,石头从正中打开,一方精妙绝伦的砚台赫然出现在眼前,我们禁不住啧啧称赞。

一张“一把泥研出五千年”的书法作品,悬挂在桌子后面的墙壁上,那灵动飘逸的字体,让人爱不释手,大家纷纷近前拍照留念。

豫剧、太极拳、河图洛书、龙门石窟……中原地处九州之中,胸怀大河灿烂。在河洛澄泥砚艺术馆,形式各异的澄泥砚出于陶却胜瓷赛玉,不施釉却抚若童肌,镌刻着数千年来黄河文化的精华,让我们陶醉其中,乐不思蜀!

我们参观完展品,有幸见到新安现代澄泥砚的领军人物---游敏,他试图用砚承载诸多文化概念,传承发扬“河洛文化”这一国粹。

游大师侃侃而谈,黄河两岸,制砚的工匠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贵,不如黄河一把泥”。这“一把泥”说的就是澄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裹挟着大量泥沙穿过晋陕大峡谷,在地形多变的华夏大地上翻涌沉积,最终于河洛大地赠予澄泥砚取之不尽的优质澄泥。黄河澄泥经过历代大河工匠的“真金火炼”和精雕细刻,变幻为一胎十案、一砚百变的澄泥砚。

由于种种原因,黄河澄泥砚几近失传,国家级民间文化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李中献先生,在老艺人的指点下,挖掘、整理、创新、潜心研制,1991年3月第一方按照传统工艺生产的虢州黄河澄泥砚在新安诞生,续写了澄泥砚这一古老文化艺术演进与发展的历史,使这一濒临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展。

2009年,我作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率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澄泥砚原材料及成品进行了全面的理化性质分析,获取了砚史上首例“澄泥砚原料配方”、“澄泥砚焙烧工艺”理论数据。游氏河洛澄泥砚材质中石英、黄丹、云母等微细矿物质颗粒的科学配兑和均匀分布,致砚质坚如石,温润若玉,抚若童肤。

游敏介绍,澄泥砚是以黄河澄泥为主要材质经焙烧而成的陶质砚,其中含有诸多矿物质,均采集于禹门口至花园口近300公里的黄河岸边。经过多年的测验,目前共挑选出30余处采泥点。

“在雕刻、阴干、烧制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炸裂的情况,一旦失败就要从头再来,但烧成的澄泥砚总能给人惊喜,每一方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艺术。”游敏说。

“我是长在黄河边的黄河人,用黄河泥来创作澄泥砚,并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传承出去,是我毕生的目标。”游敏感慨道。

他萌生复苏澄泥砚的想法,是在1994年,那时的他,已经学习了近20年的绘画,已经成了洛阳小有名气的画家。“那是一种情感,一种无法扼止的情感”游敏说,随着知识的增长,对澄泥砚过去和现在的了解,儿时的记忆在他心中一点点复苏,黄河泥在召唤他,澄泥砚在召唤他,从此,他踏上了一条漫漫的澄泥砚复苏之路。澄泥砚在他的眼里,已经成了表现中华传文化尤其是河洛文化的一种载体。他说,“历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我多么希望我以我之所学来弘扬他,于是,我选择了澄泥砚这门古老的艺术作为表达我思想的载体,在这方泥土中,融进我对华夏民族光辉历史的浓烈情感。而他制作的《河图洛书》、《龙门二十品》、《天子驾六》、《汉辟邪》、《商周古韵》等等,正是这种心愿的体现。

时代的变迁使得砚已逐渐跳出以实用为主的圈子,成为工艺观赏品。文化成为其生命力旺盛的最主要因素。游先生的作品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明晰的设计感和浓郁文化气息。

汉辟邪砚、汉简砚、石鼓文砚、河图洛书砚、中华宝玺砚等,都是别的砚艺人很少涉及的题材,他试图做的是这样一件事:用这样独特的造形艺术向人们展示一部完整的人类文明史。

“澄泥砚也是一门小众艺术,国内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在理论方面也比较薄弱。”游敏介绍,他在探索澄泥砚传统制作工艺的过程中,先后用了8年时间解决工艺上的种种难题,同时运用现代仪器设备对近百种泥样及十几种不同窑变形制进行化验分析,测定出不同河段澄泥所含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比值,总结出不同温度条件下所产生不同色彩的变化规律,为澄泥砚工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砚因文生,文因砚传。若要给澄泥砚赋予新的“灵魂”,需要制砚人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去感,从传承创新的道路上去悟。

游敏团队在黄河的泥土中寻觅,在黄河的浪花里采集,让非遗融入现代,以古法技艺为基础创新发展新时代澄泥砚作品。

“我们结合多种材料和新的工艺及设计理念,打破澄泥砚原有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其传统的造型、色彩、陈设进行再设计,在保留原工艺、原材质的基础上进行功能上的创新和转化,设计出文具、装饰品等文创产品,为澄泥砚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跟在父亲身旁的游晓蔓补充说。

凝望墙壁上琳琅满目的奖牌及宣传画,我们充满敬仰:2007年,河洛澄泥砚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珍贵艺术品、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中原贡品、河南十佳老字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河南日报》《大河报》《中国工艺美术》《中国收藏》等报刊杂志多次报道;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多次拍摄专题片,并译为英语、法语向海内外播放。

“我在黄河的泥土里寻觅,我在黄河的浪花里采集,这一块块凝聚着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泥土啊,她印记着我,一个虔诚探索者的心迹。”在澄泥砚台的探索之路上,游敏前行不息。

游敏表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用泥与火的相融讲出有温度的黄河故事。”

游敏团队用黄河沉积数年且含有诸多矿物质的澄泥,在承宗古澄泥砚制砚工艺基础上,以弘扬河洛文化为主题,维系民族情感为灵魂,去芜存菁,革故鼎新,以其独特的富有时代文化艺术气息的表现形式,天人合一的窑变“焰色”,构筑了一幅水土与火自然交融相生的审美意象,让一把泥研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

游氏团队醉心探索传承的河洛澄泥砚艺术,精心创作出的澄泥砚作品,如奔腾不息的母亲河,生生不息,见证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田,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难以割舍的精神图腾,必将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谱写属于自己的绚丽华章!​​​​

0 阅读:2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