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仪式上,毛主席见到陈赓,笑着打趣道:“陈赓,跟着我干比跟着蒋介石强多了吧?他哪能给你个大将军的称号!”陈赓一生以幽默著称,在军中留下了不少经典对话。毛主席这番话既是对陈赓过去经历的调侃,也表达了对他的认可。陈赓曾在蒋介石麾下任职,后来选择追随共产党,最终成为开国大将。毛主席的玩笑话,既肯定了陈赓的选择,也暗含了对他能力的赞赏。
出乎毛主席意料的是,陈赓对此并不认同,他面带笑容回应道:“我这个大将军衔可不是您授予的,而是李聚奎授予的。”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往往性格刚毅、神情冷峻,甚至可能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然而,陈赓作为我军十大将之一,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成为军中的一个特例。
陈赓性格风趣,这一点周恩来深有体会。
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学生们不仅忙于课业,课余时间也过得相当充实。他们常常聚在一起,通过即兴表演、短剧等形式来活跃气氛,给大家带来欢笑。这种集体活动不仅缓解了学习压力,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某天,陈赓在寝室里给同学们即兴演出了一出小品,名叫《饿得发慌的矮个子吃面条》。正巧,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路过,看到这一幕,觉得挺有意思,便驻足观看,目光落在了陈赓身上。
陈赓当时没注意到周恩来在场,他手里拿着一个想象中的“大碗”,大口大口地吸着面条。如果你看过陈佩斯在春晚上表演的《吃面条》小品,就能理解这个场景,两者有着相似的幽默效果。
陈赓的表演渐入佳境,他吃面的动作愈发夸张,面条越拉越长,身体也随之伸展。随着剧情推进,他干脆跳上板凳,又爬上桌子,继续大口吸食。吃到兴起时,他还故意打了个响亮的饱嗝。突然,他的动作戛然而止,整个人直挺挺地向后倒下。
陈赓生动的表扬引得全场哄堂大笑,连周恩来也忍俊不禁。就在这时,陈赓注意到周老师在场,马上立正敬礼,其他同学见状也纷纷效仿。
周恩来微笑着对陈赓说道:“你的表演真出色,我在南开大学时也曾参与过戏剧演出,但远不及你的表现。你的技艺精湛,完全有资格加入专业剧团。”
陈赓听到对周恩来的赞扬,只是微微一笑。他投身革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宁日子,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荣誉或舞台上的风光。
这次演出让他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次表演,他成功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并让周恩来对他产生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这次机会让他在周恩来心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成为周恩来记忆中的重要人物。这次经历也成为他与周恩来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日后两人的交往奠定了基础。这次表演的效果超出了预期,不仅展示了才华,更在周恩来心中种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陈赓就读黄埔军校期间,他有过一次关键经历,那就是在危急时刻救了蒋介石的性命。这一事件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历史发展。正因为这次救命之恩,当陈赓后来被国民党逮捕时,蒋介石出于感激之情,始终对他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这一特殊关系成为陈赓人生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转折点。
1925年,第二次东征期间发生了这件事。
在东征战役中,蒋介石担任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指挥部队进攻惠州城时遭遇敌军猛烈反击,战况一度十分危急,损失惨重。面对不利局面,蒋介石曾考虑下令撤退。关键时刻,黄埔军校出身的陈明仁和蒋先云等人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冲锋,最终成功将旗帜插上城头。这一壮举扭转了战局,使原本岌岌可危的形势得以逆转,最终确保了战役的胜利。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蒋介石突然收到紧急消息:第三师被敌军包围,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这支部队原本是收编的老旧军队,战斗力本来就不强。但不管怎么说,它现在属于国民革命军的编制,如果被敌人彻底消灭,对整个革命军的士气将造成严重打击。
蒋介石立即带领总指挥部警卫负责人陈赓等人赶往战场。抵达前线后,蒋介石对陈赓下达指令:"我任命你为第三师代理师长,负责指挥该师发起反攻,组织冲锋行动。"
陈赓持枪冲到第三师士兵面前,厉声喝止企图逃跑的士兵:“都给我站住!我现在是你们的代理师长,这是蒋总指挥亲自下达的命令,由我全权指挥你们。”
逃兵轻蔑地笑着说:“赶紧逃命吧,还装什么师长。”
面对第三师的溃退,陈赓意识到局势已无法挽回。他随即向蒋介石汇报:“校长,我们目前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如果不立即撤退,反击将无从谈起。”
陈赓二话不说,背起蒋介石就往山下冲。到了安全地带,蒋介石一脸沮丧地说:“在黄埔时我就告诉你们,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舍生取义。现在,我该兑现自己的话了。”
就在蒋介石刚说完,他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匕首。陈赓见状,立刻冲上去,一把将匕首夺了过来:“你是总指挥,整个战局都得靠你,这里没有黄埔的部队,快走,立刻离开。”
蒋介石原本只是装装样子,结果陈赓正好给了他一个下台的机会。他立刻抓住这个借口,顺势说道:“我真的走不动了。”
陈赓二话不说,背起蒋介石就跑。他一路小跑,带着蒋介石走了好几里地,直到确认安全了才停下。
蒋介石从前线撤离后,精神焕发,立即对在场的人下达指示:“我需要与周恩来、何应钦取得联系,谁愿意负责传递消息?”
陈赓环顾四周,发现无人回应,便主动请缨:“让我来。”
蒋介石注视着陈赓,语气中带着感激:"你付出很多,等这场仗打完,我会给你安排重要职位。"
1927年,蒋介石背离了国民革命事业,开始对我党成员进行残酷镇压。到了1933年,陈赓在上海接受治疗期间,因被叛徒出卖而遭逮捕。蒋介石试图拉拢陈赓,甚至亲自出面劝说,但陈赓始终坚守立场,拒绝屈服。
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陈赓成功获释。此后,他再也没与蒋介石有过任何接触。
陈赓在我军中以智勇双全著称,性格机敏且富有幽默感。他不仅与党内多位高层领导建立了深厚的个人情谊,还与其他杰出将领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李聚奎也是其中之一。
李聚奎为人实在,早年参与了平江起义,在红军队伍中表现突出,成为林彪手下的一员猛将。他参与了乌江和大渡河等关键战役,立下不少功劳。当时陈赓担任他的政委,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5年授衔期间,陈赓和李聚奎开了个玩笑:“老李,大家都说你为人实在,过两天我跟徐立清讲,就说我接替了你的师长位置,你看如何?”
李聚奎对此笑而不语,然而几天后,徐立清再次向他询问此事。这次,李聚奎坦然回应道:“陈赓确实接替了我的师长职务。”
在授衔仪式上,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毛主席笑着对他说:“陈赓,你觉得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强吧?我看他给不了你这个位置!”
陈赓笑着回应:“这大将军衔可不是你给我的,是李聚奎授予的。”
事情的发展脉络是这样的。
李聚奎在授衔仪式后经常提到:“陈赓是黄埔军校的老前辈,还曾救过蒋介石的命,深得毛主席器重。如果不给他授大将军衔,那还有谁更合适?”
陈赓感到内心一阵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