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夜饭的起源和发展,这么说你就清楚咯

璞因挲果 2025-01-23 16:14:15

眼看明天又是除夕咯,家家户户又要吃起了团圆年夜饭咯。

除夕一家老小齐聚一堂吃年夜饭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春节习俗。

对于古人来说,“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而旧时的祭祀关系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因此如今流传下来的许多节日传统便是由古远时期的祭祀活动而发展传承下来的。

而年夜饭的传统便是源于古人对祖先的祭祀。

据《礼记·月令》的记载,古人每到初一十五都要祭祀祖先,而除夕则是一年中最后的一次祭祖,因此尤其显得特别而隆重。人们为专程准备丰盛的食物,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敬意。而这种习俗也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而延续至今。如今,有许多地方在吃年夜饭之前,依然要先在先祖的牌位前行祭拜仪式后,才能阖家一同入席享用年夜饭。

古人的祭祀,除了祭拜天地神灵和先祖外,驱邪避祟也是相当重要的仪式。因此,年夜饭的源头之一还在于,驱邪纳吉,除旧迎新。而这驱邪仪式中,驱逐的便是旧时传说中的凶兽“年”。

据传“年”是一种相当凶恶的怪兽,每到除夕年兽就会被惊动而出来伤害百姓祸害牲畜。人们不堪其扰,终于有人发现年兽最是害怕红色和火光和声响。于是家家户户便在门口贴上红纸 ,挂起火把来抵御年兽,待年兽被吓走后人们便放起鞭炮将年兽远远的驱逐开来,再也不敢来叨扰人们的生活了。赶走年兽后,家家户户便热热闹闹地办起了酒席庆祝成功驱逐凶邪,亦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期待新年能有新气象。

其实,无论哪种说法,年夜饭都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赞美。

在历史上,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地生活习惯也在逐渐地演变中,因此年夜饭地习俗也不断地在变化中。

最早关于年夜饭地记载出自晋代周处地《风土记》,文中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西晋,人们便已习惯一家大小团圆相聚,吃起年夜饭,彻夜守岁的习惯了。

时至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宗懔的南朝人,写出了一本《荆楚岁时记》,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今的湖南、湖北地区的人们当时的除夕风俗:“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当时的习俗是春节时,人们会故意留出剩饭,放置十二天后,再丢掉隔年的饭菜,以此寓意“去故纳新”。

到了隋唐时期,据典籍所载年夜饭的规模已初具规模了。唐朝宰相韦巨源在《烧尾宴食单》中罗列出四种年夜饭必备的食材:一、五辛盘,二、胶牙饧,三、汤中牢丸,四、椒柏酒。

所谓“五辛盘”便是五种带着辛辣味道的蔬菜,分别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这便是唐人所爱的辛辣而葱翠的气息。“胶牙饧”则是甜蜜而粘牙的麦芽糖,喜庆时节又怎能没有甜甜蜜蜜的美食呢。“汤中牢丸”则是融合了饺子和汤圆的面食,内中还混合着各色馅料,想必这便是年夜饭的主食了,最后自然还少不了一盅椒柏酒以助兴。

除此之外,《烧尾宴食单》中还列举出了饭、粥、点心、脯、酱、菜肴、羹汤等,食材有米、面粉、牛奶、酥油、蔬菜、鱼、虾、蟹、鸡、鸭、鹅、牛、羊等,极尽华美,如今的人们看了也自叹弗如啊。

宋朝时期,人们春节最爱吃的是一种叫做“馎饦”的手擀汤面。从典籍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期人们在春节的饮食上就已经有了南北之分。江浙地区的人们最爱的是在年夜饭中品尝甜美粘黏的汤圆和年糕,而北方人人们年夜饭不可少的自然是饺子了。

但年夜饭文化的真正成熟,在于明朝。根据史料,最晚到明英宗时期,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年糕的年夜饭格局,已经彻底形成。

而满清入主中原后,便为年夜饭文化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铺张的仪式感”。

虽说传统的汉人及其重视新年的仪式感,但大多并不铺张,游牧渔猎出身的满族不重视节令仪式,但饮食里却有大量的肉食和高热量的乳制品。两厢结合,过年大宴变成了满汉全席。

自此,年夜饭的格局与形式定矣。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