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过了腊八就是年。”
但对于小君来说,新年真正的序幕必须是小年。
古人讲小年称为“交年节”,便是年节之交的意思。从古至今,每到小年这日,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忙年了,除尘扫洒、准备年货……当大人们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小孩子们确是最开心了。
莫言就曾说过,“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因为在那个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年代,孩子们想吃的美食,总要眼巴巴的等到过年才有;心心念念的玩具,也总是要等到年近了才能手头宽裕些;除此之外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每到小年总有着许许多多的盼头,盼着穿新衣、盼着光大街、盼着放鞭炮、盼着贴窗花……盼着那种种仪式感,都透着有别于平日的特别劲儿,对于孩子们来说,别提多新鲜了。
而今长大了,当从兴奋闹腾的孩子成长成打理家庭的成人后,小年的意义便截然不同了。
虽说如今街市上随处都有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早早就冲淡了我们对年的盼头,甚至每到年节假期那几日,反倒让街头多了几分清冷。然而对年的渴望却不曾消减。
对于界已成年的我们,盼头不曾减,不过是早已更改。
穿新衣,吃糖果,放鞭炮,逛大街,那是小孩子才期待的快乐。
对于成长为天选打工人的我们,如今最期待的便是那打破日常生活模式的仪式感。人生需要些意义,而生活也需要些仪式感。
年,这个中国人普天同庆的日子,身处其中便能感受那无与伦比的仪式感。
其实,这些年来。
年味并没有消失,它不过是随着时代的前行而更改了一番面貌罢了。
线上拜年、短视频祝福、电子红包、全民集“福”、春节旅行甚至虚拟春节、无不刷新着我们对年节。
但,总是还有些传承已久的仪式感被我们保存了下来,他们总在提醒着我们,那渊源流传的文化脉络,永续不断,将传承不辍。
祭灶王
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民间就有了祭送灶王升天的习惯,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
吃灶糖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糖瓜、麻糖等吃食本是祭灶时用火融化,涂在灶王嘴上的,希望灶王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小年必吃的零食。
扫尘土
因“尘”与“陈”谐音,故新春扫尘即为扫年,有“除陈迎新”的涵义,既指打扫庭院内的陈年积垢,又指清除旧岁中的不快遭遇,北方人称之“扫房”,南方人称之“掸尘”。
贴窗花
“一刀一剪生春风”,为了增添新春喜庆的氛围,小年这天,人们会在打扫干净屋子后,将红色的窗花剪好贴至屋内,窗花的图案各式各样,有喜鹊登梅、燕穿桃柳、三羊开泰、二龙戏珠等等。
吃饺子
“送行饺子迎风面”,北方小年有晚上吃饺子的习惯,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鲜香可口、味美多汁的饺子,意在给上天述职的灶王送行,让其上天言好事。
炒玉米
“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东南地区则有吃炒玉米的习惯,人们喜欢用麦芽糖将炒玉米黏结起来,并冰冻成大块,这样吃起来更酥脆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