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上海一厅局级干部看望哑娘,跪地喊道:娘,儿子回来了!

书雁说历史文化 2024-11-09 22:18:35

1985年,一个耄耋老人静坐在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的门前,她是一位聋哑的老人,名叫明德英。这一天,一位厅局级干部带着全家从上海专程赶来看望她。

他就是庄新民,当年只有13岁的八路军伤员看护员。40多年前的那场战火中,明德英和丈夫李开田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少年,用微薄的食物喂养他,为他缝补衣物,如同对待亲生骨肉。

此刻,这位身居高位的"游子"跪在养母面前,泪水涌出眼眶,喊出了埋藏在心底40余年的一声:"娘,儿子回来了!"这声呼唤,道不尽养育之恩,诉不完骨肉情深。

命运多舛暖心人 苦难岁月铸英魂

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1911年,在山东沂南的一个贫困家庭里,明德英降生了。

那是个饥荒肆虐的年代,能活下来的孩子少之又少。明德英的家境贫寒,全家仅靠给地主种地维持生计。

幼年时代的明德英就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创——母亲离世。继母接手了这个家,除了要照顾明德英,还要抚养她的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

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家喘不过气,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年幼的明德英得了一场大病,家中却拿不出医治的钱。

这场病夺走了她的听力,也带走了她的说话能力。从此,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成了一个聋哑人。

命运跟明德英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的父母听从他人建议,认为明家不能在此常住,竟将这个失去听说能力的女儿抛弃,举家搬离。

没有生存能力的明德英只能四处流浪乞讨。因为无法交流,她经常遭受旁人的白眼和欺凌。

到了25岁那年,命运之神总算对她露出了一丝微笑。流浪到马牧池乡红河村的明德英,遇到了一位善良的男子李开田。

李开田是个农民,常年给地主干活。村里人看他们两个同是苦命人,便做主将他们撮合到了一起。

婚后的生活依旧清贫,但总算有了依靠。后来,在村民的介绍下,夫妻二人接下了看守李氏家族墓地的活计。

李氏家族的墓地占地百亩,因为忌讳,平日少有人至。墓地内树木繁茂,被村民们称作"李家林"。

1938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烧到了沂蒙山区。日军的铁蹄践踏着这片土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仅在沂南县,就有三千多名无辜群众惨遭杀害。日军所到之处,房屋尽毁,生灵涂炭。

到了1941年,日军田俊六对沂蒙根据地展开了全面包围。我党根据地被迫退缩到沂南西部常山区一带。

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看似柔弱的聋哑妇女,却在这片血与火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战火纷飞救战士 乳汁滋养显真情

1941年的夏天,日军突然对马牧池村发起猛烈进攻。敌人用毒气弹笼罩了整个村庄,在村口架起了机枪,封锁了所有的出路。

毒气在村中弥漫,许多村民当场毙命。正在开会的山东纵队总指挥张经武、政治委员黎玉等同志被迫撤离到村东头的鲁寨山上,却仍未能摆脱敌人的包围。

第二天,一位浑身是血的战士从包围圈中突围而出。身后追兵不断,他只能向李家林方向逃去。

战士在墓碑间穿梭躲避,后面的敌人因为对墓地的忌惮而行动迟缓。可就在战士即将逃脱之际,敌人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右肩和右臂。

带着伤痛,战士艰难地向李家林北面移动。此时的明德英正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在院子里晒太阳。

她远远望见一个浑身是血的身影向这边踉跄而来。作为一个长年守在墓地的人,陌生人的出现让她警觉,但看清对方是八路军战士后,她立即明白了事态的紧急。

战士已经精疲力竭,被明德英拖进了屋内。简陋的房屋内无处可藏,明德英示意战士躺在被子里。

没过多久,日军果然寻到了这里。明德英连忙指着自己的嘴巴摇手示意,表明自己是个哑巴。

日军用手势询问八路军的去向,明德英迅速指向林子的另一方向。敌人信以为真,转身追了过去。

待敌人走远,明德英回到屋内查看战士的情况。战士已经昏迷,口中不停地呼唤着水。

家中没有热水,外面还有敌人在搜寻。明德英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她解开上衣,将自己的乳汁喂给了这位陌生的战士。

为了确保战士的安全,明德英和丈夫李开田商量后,选了一个空坟让战士暂住。白天日军来巡逻时,无人会想到检查坟墓。

夜晚时分,战士才能出来活动。一家人只有一床棉被,便大家一起合盖。明德英将家中最好的食物留给战士,自己一家人只吃糠菜充饥。

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天,战士的伤势逐渐痊愈。为了不给明德英一家带来更多麻烦,他坚持要离开寻找部队。

李开田将战士送到附近与部队有联系的同志那里。时过境迁,这位姓徐的战士的名字虽然记不清了,但他们用生命保护革命战士的壮举,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这个看似柔弱的聋哑妇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用一个母亲最朴素的方式,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情谊。她虽然无法说话,但她的善良与勇气,却以最响亮的方式回荡在沂蒙山区的上空。

善心救助小八路 一诺情深父子缘

1943年的初春,李开田在泰安城外遇到了一个瘦弱的少年。这个只有十三岁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上海市公安局干部的庄新民。

少年庄新民原是山东纵队的一名伤员看护员。在八路军主力部队转入外线时,他所在的卫生所未能及时转移。

穿着老百姓衣服的庄新民被迫与当地群众一起,在山沟里躲避敌人的搜捕。连日的奔波让这个正在发育的少年身体不堪重负。

他跟不上人群的脚步,只能独自躺在山丘上。就在这危急时刻,李开田路过此地。

看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孩子,李开田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仅剩的口粮分给了他。庄新民狼吞虎咽地吃着,李开田轻轻地为他拍背。

得知庄新民是一名走散的八路军战士后,李开田当即表示要收留这个无依无靠的孩子。从那一刻起,李开田便将庄新民视如己出。

不久后,躲藏的群众还是被敌人发现了。日军将所有人聚集起来,逼问八路军的下落。

当敌人审问到庄新民时,李开田挺身而出,声称庄新民是自己的儿子。庄新民也机智地喊出了"爹",这才躲过一劫。

日军将他们押送到沂水县城,关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每当敌人扔进食物时,瘦小的庄新民总是抢不到。

李开田总是将自己好不容易抢到的食物留给庄新民。有一次为了给庄新民抢一口水喝,李开田的头都被挤破了。

几天后,日军将他们和一群被抢来的牛一起转移到泰安城。在那里,日军意外地释放了他们。

李开田立即邀请庄新民跟随自己回家。从泰安到沂南三百多里的路程,两人只能靠步行。

当庄新民走不动时,李开田就背着他赶路。就这样,他们整整走了五天才回到家。

明德英看到丈夫带回一个陌生少年,立刻明白了丈夫的用意。她将家中最好的食物摆在庄新民面前。

因为长途跋涉,李开田和庄新民都虚脱了。他们在床上躺了好几天,都是明德英一人照料。

十几天后,庄新民要去寻找部队。临行前夜,明德英为他补好了破旧的衣服和鞋子。

她还特意从邻居家借了两个地瓜,塞进庄新民的包袱里。这些朴实的举动,却包含着最深沉的母爱。

李开田拉着庄新民的手,像所有不舍孩子远行的父亲一样,反复叮嘱他路上要小心,要走小路避开敌人。

就这样,一个聋哑母亲,一个普通农民,用最朴实的方式温暖了一个革命战士幼小的心灵。这段父子情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亲情赞歌。

四十载寻亲忆恩 一生情共此时圆

1949年,庄新民随陈毅大军进入上海,在上海市军管会工作。随后他又调任上海市公安局,开始了新的工作岗位。

新中国成立后,庄新民从未忘记李开田夫妇的救命之恩。他多次写信给山东省沂蒙政府,请求帮忙寻找养父母的下落。

经过不懈努力,在1955年,沂蒙地区政府终于帮他找到了李开田。收到李开田的来信时,庄新民立即向陈毅请假。

陈毅得知庄新民要去看望当年救命恩人,欣然同意。他还表示,要找机会和庄新民一起去山东看望这对恩人。

因为特殊原因,庄新民未能回山东探亲,但他把李开田接到了上海。他对李开田说,要把明德英和其他亲人都接来团聚。

李开田婉拒了庄新民的好意,说家里还有农活要照料。住了几天后,李开田便回到了山东。

从此以后,庄新民每月都会给李开田夫妇寄钱。新衣服、礼品源源不断地从上海寄往山东。

1985年,退休后的庄新民终于有机会带着全家回到山东。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年已是两鬓斑白。

在横河村的老屋前,庄新民见到了年迈的明德英。他立刻跪在地上,对着这位聋哑养母磕头。

明德英想要扶起庄新民,但他坚持要尽一个做儿子的孝道。他的妻儿也都跪下来给老人磕头。

1990年,庄新民又一次带着家人回到山东。他要让子孙后代都记住这份养育之恩。

五年后的1995年,明德英老人离世的消息传到上海。庄新民遥望山东方向,思念着这位一生都不能说话的母亲。

这位聋哑老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母爱。她用乳汁救活了一个重伤的战士,用爱心抚育了一个流落的少年。

四十多年后,当年的少年带着全家跪在她面前时,她依然无法说出一句话。但她的善良和大爱,却穿越战火,跨越时空,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从1941年的战火纷飞,到1985年的久别重逢,再到1995年的永远离别。这个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只有普通人的善良和真情。

但正是这份善良和真情,让一个聋哑老人、一个厅局干部,还有千千万万个和他们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共同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革命情谊之歌。

这就是沂蒙精神,这就是人间大爱。它超越了语言的障碍,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0 阅读:0

书雁说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