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大阿哥,被圈禁后无聊到了什么程度?看生孩子的数量就懂了》
世人皆知康熙皇帝儿女众多,却鲜有人知他的大阿哥胤禔在被圈禁的二十六年里,竟然创下了一个惊人的纪录。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皇长子,从呼风唤雨的郡王到被困府中的囚徒,人生可谓大起大落。然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位被圈禁的大阿哥不但没有郁郁而终,反而在深院重门之中过起了"别样"的逍遥日子。要说这位爷有多逍遥,光看他在圈禁期间生的孩子数量就知道了——比当时任何一位皇子都多!这究竟是怎样一段传奇经历?这位大阿哥又是如何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创造如此"惊人战绩"的呢?
一、显赫时期的胤禔(1680-1708)
康熙十九年,北京城内传出喜讯,惠妃乌拉那拉氏为皇上诞下一位皇子。这位新生的皇子便是日后的大阿哥胤禔。要说这胤禔的出生,可着实让康熙欢喜不已。

原来在此之前,康熙的前四个儿子都未能安然长大。其中就包括惠妃所出的承庆,这个可怜的孩子仅活到两岁就夭折了。如今胤禔的降生,可不就是给了康熙一个盼头?
胤禔自小聪慧过人,这可不是说着玩的。康熙二十五年,年仅六岁的胤禔就能在御前背诵《论语》全文。这一手可把康熙乐坏了,当即赏了他一串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宫里的老人都说,自乾清宫建成以来,还从未见过皇上这般高兴。
十岁那年,胤禔就开始跟随大臣们学习骑射。这孩子天生神力,只用了半年就能独自驾马射箭。康熙见状,特意为他打造了一把小弓,还亲自教他射术要诀。

到了康熙二十九年,年仅十岁的胤禔就跟随康熙远征噶尔丹。这一仗打得可不轻松,沙漠行军,风餐露宿。小小年纪的胤禔愣是一声不吭,和大军同进同退。这般坚韧的表现,让康熙龙颜大悦,当场赐下一件黄马褂。
六年后的康熙三十五年,胤禔又随军出征。这一次,他已经能独当一面,带领一支偏师。那年冬天,草原上寒风刺骨,胤禔带着将士们追击敌军,连续作战三天三夜。这份军功,为他日后封王埋下了伏笔。
康熙三十七年,二十七岁的胤禔被封为多罗直郡王。这可是实打实的勋贵,不是那些空有虚名的郡王可比。当时朝中大臣都说,这位大阿哥不愧是皇长子,文武全才,将来必成大器。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宠爱的皇长子,后来会因为一场夺储之争,被圈禁了整整二十六年?当年胤禔被封王时,满朝文武来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谁又能预料到,这份荣耀竟是他一生的巅峰?
那些年,胤禔在宫中可谓是风光无限。每逢大朝会,他总是站在康熙身边,一身蟒袍的威仪,让群臣无不敬畏。逢年过节,他府上的灯火总是最亮的,门前的轿马最多。康熙更是时常带着他一同议政,为的就是让这个长子早日明白治国之道。
二、争储失败的转折(1708-1712)

康熙四十七年的这场风波,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胤禔的命运。这一年的春天,京城里突然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太子胤礽被软禁了。这位自幼被立为储君的二阿哥,在位二十多年,竟然一夜之间失去了自由。
事情要从几个月前说起。当时,胤禔联合其他几位皇子,向康熙递上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里详细罗列了胤礽的种种"劣迹":不孝敬生母德妃,虐待府中下人,私自修建园林,甚至还有私设机构、结党营私等十余条罪状。
这些指控可不是空穴来风。太子府的一个老太监就曾经作证,说太子经常夜半三更召集心腹,在后院秘密议事。更有御膳房的厨子透露,太子每日的膳食规格竟然超过了皇上规定的标准。这些细节,都被写进了奏折里。

康熙看完奏折后,立即派人彻查此事。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发现情况比奏折所述还要严重。特别是在太子府的账房里,查出了大量超支的账目。这些银两的去向,太子始终无法给出合理解释。
胤禔在这场调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仅提供了大量证据,还亲自带人搜查太子府邸。当时,他将搜查到的账本直接呈给康熙过目,其中不少支出项目都指向了太子府中的秘密活动。
但是,胤禔的表现很快就引起了康熙的不满。在太子被软禁后,胤禔多次上奏,要求严惩胤礽。他甚至提出要将太子打入天牢,以正朝纲。这样的建议显然超出了一个兄长应有的分寸。

同时,八阿哥胤禩也没闲着。他暗中派人收集太子府的旧部,试图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这让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微妙。胤禔与胤禩之间的明争暗斗,很快就摆在了康熙的案头。
事态的转折出现在三阿哥胤祉的一份奏折上。他向康熙揭发,说发现胤禔府中藏有大量符咒,还有一些写有太子名字的纸人。这些东西都指向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胤禔在暗中施行厌胜之术,诅咒太子。
康熙派人搜查胤禔府邸,果然在一间密室里发现了这些物件。更让康熙震怒的是,在这些物件中还发现了一些写有"新君"字样的黄纸。这无疑坐实了胤禔觊觎皇位的野心。

就在众人以为胤禔必将受到严惩时,康熙却出人意料地重新启用了胤礽。这一决定,等于宣告了胤禔夺储计划的彻底失败。但康熙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很快就下令削去胤禔的爵位,并将其永远圈禁。
这道圈禁的旨意,不仅断送了胤禔的政治前途,也预示着这场夺储之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此,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大阿哥,就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六年的囚居生活。
三、圈禁生活的起始(1712-1722)

康熙五十一年,胤禔正式开始了他的圈禁生活。这座位于北京城西的府邸,从此成了他的囚牢。府邸四周设有重重关卡,每道门都有专人把守。府中的侍卫轮班昼夜值守,就连院中的一草一木都在监视之下。
起初的圈禁异常严格。胤禔的一举一动都要经过报备,就连用膳时间都有严格规定。每天清晨卯时,才能开始准备早膳;午时必须用完午膳;申时前必须用完晚膳。膳食的规格也被降到最低,每顿不过四个菜,一碗汤,两碗米饭。
府中的下人数量也被大幅裁减。原本熙熙攘攘的府邸,只留下了必要的仆役。这其中包括四名专管饮食起居的太监,六名负责打扫卫生的宫女,以及十二名轮值的侍卫。这些人都经过严格挑选,每月要向御前提交详细的值守记录。

不过,胤禔在府中还是保留了一些特权。比如,他可以在固定时间内在院中散步,每次不超过两个时辰。院中种植的花草,他也可以随意观赏,但不得移栽或采摘。府中的书房里保留了一些书籍,主要是诗词典籍,但涉及政事的书籍都被收走了。
康熙五十二年,一件小事打破了府中的平静。原来是胤禔的一位侧妃生了个男孩。这本是件喜事,但康熙却下令严查。经查实后,才允许这个孩子留在府中。从此,胤禔似乎找到了打发时间的新方法。
随后的几年里,胤禔的府邸中频频传出喜讯。光是康熙五十三年,就有三位侧妃先后生子。这些新生儿的到来,为沉寂的府邸带来了些许生机。康熙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求严格登记造册,定期上报。
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府中的管制稍有松动。胤禔被允许在院中搭建一个棚子,可以在那里饮茶看书。每逢节气,府中也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祭祀活动。不过,这些活动都要提前报备,且人数不得超过规定。
府中的日常开销也有了固定标准。每月发放的银两刚好够维持基本开支,但胤禔府上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熙特许他可以让府中的下人做些手工活计,比如绣花、制作首饰等,所得收入可用于府中开销。
康熙六十年前后,胤禔的府邸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活秩序。每天辰时开门,戌时闭门,期间的活动都按部就班。府中的人口也稳定在了一百余人,其中包括他的诸多子女和侍妾。虽然仍在圈禁之中,但府中的气氛已经不似初期那般紧张。
到了康熙六十一年,年迈的康熙似乎对这个长子有了一丝怜悯。他下令允许胤禔的几个儿子可以定期出府读书,但必须有专人陪同,且不得在外过夜。这个决定,让胤禔的后代得以接受正常教育,也为日后的发展留下了一线生机。
四、雍正朝的转变(1722-1735)
康熙驾崩后,胤禔的处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雍正即位之初,就下令重新审视胤禔的圈禁条件。这位新皇帝虽然与胤禔有过争储之隙,但在处理这位兄长的问题上,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康熙时期的态度。
雍正元年,胤禔府中的管制明显放宽。首先是生活待遇得到提升,每月的银两增加了三成。膳食标准也有所改善,从原来的四菜一汤增加到六菜两汤。府中可以适当添置家具,甚至允许修缮已经破旧的房屋。
雍正二年春,一场意外的火灾给胤禔府带来了新的转机。当时,府中的厨房起火,所幸被及时发现扑灭。这件事引起了雍正的注意,他随即下令对府邸进行全面检修。在修缮期间,胤禔获准暂时迁居到附近的一处宅院。这是他十年来首次踏出原本的府邸。
修缮工程持续了近三个月。新修的府邸不仅房屋焕然一新,还增添了一些设施。比如,在院中开辟了一片菜地,允许种植一些时鲜蔬果。府中的围墙虽然依旧高耸,但内部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活便利性大大提升。
到了雍正三年,胤禔府中又增添了新的气象。雍正特许他可以在府中建造一个小型戏台,允许府中人自娱自乐。每逢节庆,还可以请一些戏班入府演出。这些娱乐活动虽然规模有限,却为枯燥的囚居生活增添了几分色彩。
雍正五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胤禔的长子考中了进士。雍正破例允许这位新科进士回府探望父亲,并在府中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祝宴会。这次相聚,是胤禔十几年来第一次与外出求学的儿子团聚。
府中的子女教育也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变化。雍正准许请入府中的教书先生增加到三人,除了基本的经史子集,还可以教授诗词书画。胤禔的子女们因此得到了更好的教育机会,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有出色的表现。
雍正七年至十年间,胤禔府中的人口达到了鼎盛时期。据记载,光是他的子女就有三十多人,加上侍妾、下人,府中常住人口接近二百人。这个庞大的家族虽然生活在高墙之内,却维持着一种独特的秩序。
雍正十三年,年近花甲的胤禔获准在府中开设一间小型作坊。这个作坊主要制作一些精美的首饰和摆件,既可以供府中使用,多余的还可以外售。这项特许不仅为府中带来了额外收入,也给了府中人一些事做。
在雍正朝的十三年里,胤禔的圈禁生活虽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自由,但在很多细节上都有了改善。这种改变既体现在物质条件上,也反映在精神生活方面。府中的日常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态,既有严格的管制,又保持着一定的活力。
五、最后岁月与终局(1735-1738)
乾隆即位之初,胤禔的处境又起了新的变化。这位新帝对这个叔祖辈的囚徒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政策。首先是增加了府中的月例银两,从原来的三百两增至五百两。同时,还特许府中可以添置一些奢侈品,如青花瓷器、檀木家具等。
乾隆元年春,胤禔府中发生了一件值得记载的事。当时,他的一位孙子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乾隆不仅准许这位新科进士回府探望祖父,还赐下了一套完整的进士服饰,允许在府中举行隆重的拜见仪式。这是自圈禁以来,府中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家庭聚会。
同年秋天,乾隆特许胤禔府中可以开辟一座小型花园。这座花园虽然面积不大,但布局精巧。园中种植了牡丹、芍药等名贵花卉,还有几株珍稀的果树。每到花开时节,府中人可以在园中赏花饮茶,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待遇。
乾隆二年,已经年过古稀的胤禔开始显露出衰老之态。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乾隆特意派御医定期入府诊治。同时,还准许他的子孙可以更频繁地探望。每月可以安排两次家庭聚会,让子孙们轮流入府陪伴。
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乾隆得知胤禔府中的取暖设备陈旧,立即下令更换了所有的炉具,还特意赐下了上等的木炭和御用的狐皮大氅。府中的生活条件因此又有了明显改善。
乾隆三年初,胤禔的一位老仆人病逝。这位随侍多年的老人临终前写了一封奏折,详细记载了这些年来府中的点点滴滴。乾隆看过奏折后,破例允许胤禔为这位老仆举办了一场体面的葬礼。
同年夏天,胤禔的身体状况明显转差。乾隆不仅增派了医官,还准许他的几位心腹子女可以在府中轮流住宿照料。府中的膳食也做了调整,每日的汤药都要经过太医院特别配制。
到了深秋,胤禔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乾隆多次派心腹大臣入府探视,还特许他的几位故交可以前来话别。这些老朋友都是当年朝中的重臣,有些已经致仕在家,此时能够重逢,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乾隆三年十一月,胤禔在府中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四岁。乾隆对这位叔祖的身后事做了妥善安排。不仅赐予丰厚的葬礼费用,还准许按照亲王规格安葬。他的灵柩得以移出府邸,停放在城外的义园,供子孙祭拜。
在胤禔去世后,乾隆对其子孙仍然保持着宽容的态度。他们中的有才干者被陆续启用,在朝中担任要职。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虽然经历了起落沉浮,但终究没有断绝香火。他们的后人在清朝后期的政坛上,依然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
如果爱会重来
什么叔祖???作者不会论辈分儿的话可以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