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苏醒的文明密码:一块明代残碑如何唤醒灌阳千年文脉

灌阳文化一探 2025-03-24 04:35:27

3月17日清晨,灌阳县民族小学(三小)的邓黎军副校长在文庙废墟中俯身拾起一块布满青苔的残石时,他不会想到这块长宽不过半米的断碑,竟藏着一段被历史尘埃掩埋了四百年的文明密码。当他拂去石面上的泥土,龙纹与刻痕在朝阳下若隐若现,仿佛沉睡的巨龙睁开了眼睛。

一、青苔下的文明微光

"这些废料堆在这里快二十年了,谁能想到里面藏着宝贝?"邓黎军摩挲着残碑边缘的龙纹,眼神中仍带着发现时的震撼。这位在灌阳土生土长的教育工作者,对文庙的一砖一瓦都有着特殊感情。他回忆起童年时在外婆家玩耍的场景:"那时候文庙的石板路还完整,石牌坊上的瑞兽雕得活灵活现,我常和小伙伴们在大成殿前捉迷藏。"

岁月流转,文庙逐渐破败。2003年学校扩建时,大量石料被堆砌在大成门后,渐渐被荒草淹没。直到今年春天,邓黎军在清理场地时,一块露出一角的残石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时阳光斜斜地照在石面上,有几个字特别清晰,像是'笾豆簠簋',我突然想起《礼记》里的句子。"

残碑长43厘米,宽24厘米,边缘阴刻的龙纹虽已斑驳,仍可想见当年的威严。碑文现存28字,每个字约4厘米见方,笔力苍劲。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残碑背面,竟隐约可见未完成的刻痕,仿佛匠人在雕琢时突然被某种力量打断。

二、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为破解碑文之谜,有人连夜查阅民国三年《灌阳县志》,在泛黄的纸页间,一段尘封的往事逐渐清晰: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全州清吏司郎中蒋士忠撰写《重修庙学记》,记载了灌阳文庙的修缮历程。巧合的是,蒋士忠正是明代内阁首辅蒋冕的曾孙,这为碑文增添了特殊的历史重量。

"断句过程堪比考古拼图。"笔者昨晚用deepseek断句翻译,碑文现存文字如"迄於今垂九十...笾豆簠簋无布...",需要结合县志记载和上下文逻辑进行推测。当"蜀被文翁化,蕞爾蠺叢,褎然章甫"等句子浮出水面时,笔者仿佛听到了四百年前的朗朗书声。

经过深度考据,全文748字的碑文完整重现:它不仅记录了万历至天启年间灌阳文庙的修缮过程,更通过蒋士忠之口,阐述了"士习率先文矣。行之不砺,焉用文之?"的教育理念。文中将时任知县梁镂比作汉代"文翁",称赞其"不请库镪,不动里役",号召士民共襄义举的壮举。

三、碑文背后的文明基因

在灌阳许多传统村落里,陈列着多块明清时期的甲石。这些斑驳的甲石上,"进士及第""文魁"等字样依然清晰。民国版灌阳县志记载:灌阳出过文进士24名(明朝8人,清朝15人,另有1人未明确朝代);武进士2名(清代补录);总计26名进士。文风之盛在桂北首屈一指。

碑文的发现为这份荣耀增添了新注脚。文中提到的"棂星门外竖以石槛",与现存的棂星门遗址形成时空呼应;"梁公讳镂,粤东高要人"的记载,更填补了地方志中关于明代知县的空白。最令人动容的是,在"士民亦捐资应义举"的背后,是灌阳百姓"倾囊相授"的集体记忆。

"我们在族谱里发现了祖先捐资的记录。"灌阳文氏后人文继忠展示着泛黄的族谱,"先祖文廷玉捐银五两,按当时购买力,足够建造三间瓦房。"这种崇文重教的精神,至今仍流淌在灌阳人的血液中。

四、文明传承的现代启示

在民族小学的文化长廊角,孩子们正用拓片技术复制残碑。六年级学生王雨桐(化名)说:"每次触摸这些刻痕,我都感觉在和古人对话。"这种对话,正是灌阳人守护文脉的生动实践。

碑文的发现引发了人们的拷问:"在追求升学率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像古人那样,把'行之不砺,焉用文之'作为教育的根本?"这种叩问,恰与碑文中"直探所谓贯一思诚实际"的期许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结语:文明的叩问永不停歇

当暮色降临文庙的旧址,邓黎军站在残碑旁,手指轻轻抚过"思诚务实"四字。四百年前,蒋士忠在此写下"盍亦反而奋袂,戄然以思";四百年后,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

或许,这正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镜鉴。当我们在数字时代疾步前行时,是否还记得"素王遑矣,道德文章彪炳简册"的教诲?当我们追求"焜耀钟鼎"的功业时,是否还能坚守"不惟行是先"的初心?

这块残碑,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矗立在时光深处,等待着我们的回答。

笔者手记:

在今日灌阳公众号上浏览这块石碑时,最打动我的不是碑文本身的历史价值,而是灌阳人对文脉的守护。从邓黎军副校长在废墟中的发现,到文氏后人珍藏的族谱,再到孩子们专注的拓片课堂,这种精神如同一条暗流,穿越四百年风雨,依然澎湃如初。

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融入血脉的基因。当我们在碑文中读到"慨然以斯文自任"时,是否也该问问自己: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道德文章"?(信息来源:今日灌阳)​

0 阅读:3
灌阳文化一探

灌阳文化一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