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历来现实呢 2025-01-16 16:44:4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深夜,远处的铜锣声忽然响起,敲破黑暗,打更人手持木棒和竹梆,脚步沉稳、声音洪亮。

夜半巡更,这在古代是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古人深夜为何执意敲打铜锣,而不选择安静睡眠?

打更制度的起源

古代的黑夜,总是带着神秘与不安。

深夜,天地一片漆黑,没有电灯,也没有街灯,一切都靠月光照明。

古人对黑暗充满戒备,鬼神、盗贼甚至是野兽,都可能在黑暗中出没。

尤其在秦汉时期,人口增长、城镇逐步扩大,社会不安因素增多,黑夜里更需要一种能“维持秩序”的制度。

秦汉时期起,打更制度开始萌芽。

这一时期更夫的职责相对单一,主要任务是报时,更夫的夜晚工作遵循“更次”划分。

中国古代夜晚一般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亥时(晚上七点)开始算起,一夜就是五更。

在没有钟表的时代,人们需要借助更夫报时安排作息。

到了唐朝,打更制度进一步完善。

为了方便更夫准确报时,城市中设立了鼓楼或更楼。

在唐代的长安城,鼓楼是最早的时间标识点。白天鼓楼的鼓声响起,表示晨时。

到了夜晚,鼓楼中的更夫也会敲击铜锣,提醒居民时间变更。

长安鼓楼下,更夫轮流值守,不论天气多恶劣、气候多寒冷,敲鼓声都会准时响起。

夜深人静时,铜鼓的声音传遍整个长安城,使黑暗中人心多了些安定。

唐朝的打更制度中,报时逐渐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尤其在城镇中,巡夜和报时成了更夫的重要职责,城市越来越大,住宅越来越密,火灾风险高。

更夫除了报时外,往往还会顺带检查防火安全。

特别是木结构房屋中,稍不留神就可能酿成大灾。因此,更夫们每次巡夜都会高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提醒百姓谨防火灾。

这样不仅能安抚居民,还能让深夜盗贼、流浪汉有所忌惮,减少夜间犯罪。

宋朝时期,打更制度进一步丰富。

这一时期打更不仅仅是报时和防火,更承载了对治安的管理。

打更人不仅在鼓楼敲击铜锣、竹梆,还会手持灯笼,在街巷来回巡逻。

城市治安体系初具规模,到宋朝中后期,为确保更夫准时报更,宋代官府甚至设立了更夫考核制度,不许他们误时。

宋朝的城市愈加繁荣,人流量增加,打更人的夜间职责不止是报时和防火,更成了夜晚城市的守护者。

宋代的城镇特别推崇夜间打更,夜间保安制度逐渐形成。

更夫的职责与生活

夜幕降临,百姓渐渐熄灯入睡,整个城市陷入安静。

这个时候,更夫开始了他的工作。打更人是夜晚的“守卫”,他们负责报时、防火,甚至要震慑盗贼。

这样的工作辛苦却重要,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夜,更夫常常双手冻僵,仍得一丝不苟地巡逻。

明清时期,更夫开始在街巷中行走巡逻,打更不再依赖鼓楼的铜锣声,更夫要自己拿着铜锣和木棒,甚至亲自带上油灯,来回巡视,确保每隔两个小时便能巡街一次。

更夫们通常自傍晚七点开始报第一更,等到第二更、第三更,报完五更天色已亮。

每一更之间,两小时一响,整个夜晚被分成几个清晰的时间节点。

许多更夫是贫苦人家出身,背着简陋的工具,夜幕一降临便踏上巡夜的道路。

夜巡不只是报时,每一声敲响,都在传达平安信号。

尤其是遇到阴冷的冬夜,黑暗将城市包裹。没有人知道盗贼或其他危险是否潜藏在巷角,更夫需要每隔片刻喊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用声音打破夜的死寂。

除了保卫一方平安,更夫在关键时刻也是社区的信息传递者。

打更制度的社会意义

一座城里,铜锣的声音成了夜间最响亮的“报警器”。

一旦有人想要盗窃,铜锣声便是提醒和震慑,古人夜晚常把门窗关紧,盗贼胆大妄为,夜间活动频繁。

更夫的职责不仅是敲锣,而是守护百姓的夜晚。

他们手持灯笼、敲响铜锣、拍打木棒,来回穿行于大街小巷。

在这些夜晚的巡逻中,更夫们的声音提醒人们有安全保障,而街头巷尾的灯光,则成为夜晚街市的明灯。

防火更是更夫们的重中之重,在古代城市,房屋结构多为木质,一旦起火,极易迅速蔓延。

古代没有消防队,火灾防范靠的是百姓的自觉,尤其在干燥的冬季,防火更显重要。

每夜巡逻时,更夫都要喊出“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提醒居民保持警惕。

这样的提醒声穿透夜空,在寂静的黑夜里格外醒目。

居民听到这些声音,也会迅速反应,关门灭灯,防止火灾发生。

更夫在夜巡中,并不只是简单的敲锣和报时,遇到特殊情况时,他们必须果断行动。

倘若发现火灾,更夫会第一时间大声呼喊,敲响铜锣,引来居民帮忙扑救。

更夫们有着固定的巡查路线,和职责分工,确保每一处街巷的安全,都被照顾到。

可以说,更夫肩负着整个城市的夜间安全,百姓对更夫的声音充满信任。

许多百姓习惯在更夫报时中起夜、歇息,城市的节奏,在更夫的打更声中安然流淌,更夫的铜锣声,成为古代城市夜晚生活的标志。

每一声敲打不仅仅是时间的记录,更是治安的“警示灯”。

打更人们用敲打声,带来了整夜的安心。

街头的居民知道打更人在路上,睡梦中也能感到一份安全,更夫们的铜锣声,在夜晚响彻整个城市,成为古代人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声音。

打更制度的延续与消逝

时代变迁之下,打更制度的功能,逐渐被现代技术替代。

清朝末期,西方钟表开始进入中国,城市里渐渐有了钟楼,铜锣和竹梆的声音,逐渐被钟声取代。

随着钟表普及,打更制度不再是报时的唯一方式。

钟表的精准度远超打更人,铜锣的声音不再被人们视为必要。

进入民国后,许多城市开始安装街灯,夜间有了照明设施,更夫们的夜巡逐渐减少。

古老的打更制度逐步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打更制度逐渐消逝,但在一些古老城镇,打更传统仍被保留下来。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便是例子。

当地保留了打更巡夜的习俗,每逢节庆或特殊活动,还会请来打更人敲锣巡街,重现古代夜晚的生活场景。

这些保存下来的打更活动,成了文化的象征,也成了现代人对古代夜晚的一种怀念。

偶尔也会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更夫的身影。

那些沉稳的脚步、响亮的敲打声,代表着古代夜晚生活的“守护者”。

现代的夜晚,虽然已不再需要更夫,但那个黑夜中守护的形象,却依然在人们心中回响。

打更制度成为文化象征,记录了古代人对时间的管理,对安全的渴望,更成为中国历史夜晚的符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