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站在星湖边,吹着和风,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你能想象一千年前,脚下这片宁静的湖水曾是西江奔腾的河道吗?
读完这篇文章,你不仅会了解到七星岩的沧海桑田,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脆弱,以及我们祖先在与自然抗争中的智慧和勇气。
话说,这星湖的形成,还真得感谢一个人——包拯,包大人。
可不是戏文里那个铡美案的包青天,而是他早年在端州做知州的时候。
那会儿,西江水患严重,年年闹洪灾,老百姓苦不堪言。
当地有个传说,说西江里住着一条蛟龙,脾气古怪,动不动就兴风作浪。
老百姓为了祈求平安,年年都要祭祀这条蛟龙。
包大人不信邪,他觉得这水患是天灾,更是人祸。
他走访民间,查阅资料,发现端州的地势特殊,“两水夹洲”,西江水系复杂,加上历年疏于治理,这才导致了洪水频发。
于是,老包决定要挑战这个“千年难题”。
他可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儿,立马开始实地考察,制定方案。
他发现,西江虽然凶猛,但在枯水期水流相对平缓,如果能趁这个时候,将西江故道截断,或许就能造福一方百姓。
这个想法很大胆,也很冒险,立刻就遭到了当地一些人的反对。
他们觉得老包这是在瞎折腾,万一激怒了西江里的蛟龙,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人说,这工程浩大,耗资巨大,根本不现实。
面对质疑,包大人没有退缩。
他耐心地解释,用事实说话,最终说服了大多数人。
在康定元年(1040年)的枯水期,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水工程开始了。
老百姓们肩挑背扛,用石头、泥土、木材,一点一点地填塞西江的西峡河道。
试想一下,在那个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这项工程是多么的艰巨!
烈日炎炎,汗水浸透了衣衫;寒风刺骨,冻僵了双手。
但没有人抱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为自己的家园,为子孙后代的幸福而奋斗!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西江故道终于被成功截断,一片汪洋变成了一个大湖,这就是今天的星湖。
老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洪水肆虐了。
而包大人,也因为这次治水,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了端州百姓心中永远的英雄。
星湖的形成,只是西江洪水故事的开篇。
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西江依然会时不时地发脾气,但因为有了星湖的调节,洪水的危害大大减轻了。
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铭记。
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那场洪水,至今还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
那年,西江水位暴涨,冲毁了堤坝,淹没了房屋,许多人流离失所。
水月宫前的石阶上,至今还留着当时洪水的高度痕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场灾难。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水再次来袭。
这一次,连七星岩的北海碑亭都被淹没了。
当时的知府杨霈,在碑亭顶上刻下了“道光甲辰,水痕至此”,以此警示后人。
民国四年(1915年),一场更大的洪水——“乙卯年大水灾”爆发,西江、北江、东江三江齐发,加上天文大潮,洪水肆虐,淹没了大片土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莲花洞内的榄核石上,“银浦流云”四个字的下方,至今还留着当时洪水的高度痕迹,令人触目惊心。
从古至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既依赖又抗争。
星湖的形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水痕,不仅仅是水位的记录,更是历史的印记,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警示。
它们提醒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碧水蓝天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