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黄克诚搬到玉泉山居住,临走时提出两个条件,华国锋:同意

浅笑安然看世界 2025-02-11 20:15:55

黄克诚的故事,读完后你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人民公仆”。

他这一辈子,可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是坎坷不断,但他始终没丢掉自己的信念,那份对人民的真心,从没变过。

话说1986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北京医院的病房里静悄悄的,只有仪器的滴答声和窗外呼啸的北风声。

病床上躺着一位老人,呼吸微弱,他就是黄克诚。

护士李莉轻轻地给他掖了掖被角,心里五味杂陈。

她想起几个月前黄老还和她聊天,说起小时候在湖南老家爬树掏鸟窝的趣事,那爽朗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如今却……

李莉的眼眶湿润了。

她想起黄老刚来医院时,反复叮嘱医生不要给他用太贵的药,说自己已经不能为国家工作了,不能再浪费国家的资源了。

甚至好几次,她都发现黄老偷偷拔掉输液针,说是“浪费”。

她劝他,说全国人民都希望他长寿,可他总是摆摆手,说:“我这条老命,早就交给党和人民了。”

思绪回到1977年,黄克诚恢复工作后回到北京。

那会儿,他眼睛已经不太好了。

组织上先给他安排了干部楼,可他上下楼不方便,后来又给他找了个平房。

那房子可老旧了,一下雨就漏得跟筛子似的。

工作人员看着都心疼,想给他修缮一下,他死活不同意,说:“凑合住就行,别浪费钱。” 他还跟警卫员开玩笑说:“这房子冬暖夏凉,挺好!”可谁不知道,冬天那屋里冷得像冰窖,夏天又闷热得像蒸笼。

后来,屋顶漏得实在太厉害了,一块木板还差点砸到他。

组织上实在没办法,才勉强给他修补了一下。

可没过多久,冬天来了,屋里冷得不行。

工作人员想给他换个暖气,他又不肯,说:“我穿厚点就行,能省一点是一点。” 大家伙儿都急得不行,这老人家怎么就这么倔呢?

最后,还是陈云亲自出马,劝他搬到玉泉山去住。

起初,黄克诚也不愿意去,觉得太麻烦,太浪费。

陈云好说歹说,他才勉强答应,但提出了三个条件:只带一个秘书,家属周末不来探望,所有生活费用自己承担。

陈云哭笑不得,这哪是去疗养,分明是去“自我隔离”啊!

不过,这也正是黄克诚的风格,一辈子简朴,一辈子为公。

搬到玉泉山后,黄克诚的生活依然简单。

他每天坚持散步、听广播,了解国家大事。

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他心里始终装着人民。

有一次,他听说总参谋部一位领导公款吃喝,花了四百块钱,气得当场拍桌子:“四百块!老百姓得辛苦多久才能挣到啊!这简直是犯罪!”他立马让人去调查,要求把钱退回去,并严肃处理相关人员。

工作人员劝他:“老首长,您现在身体不好,就别管这些事了。”他却说:“正因为我身体不好,才更要管!我不能看着党风败坏,国家受损!”

想想看,在那个年代,四百块可不是小数目。

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

黄克诚的愤怒,源于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源于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像他一样,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李莉回过神来,看了看时间,已经是凌晨了。

她轻轻地走出病房,让黄老好好休息。

走廊里,她遇到了值班医生,两人低声聊了几句。

医生叹了口气,说:“黄老的身体越来越弱了,恐怕……” 李莉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夺眶而出。

黄克诚的一生,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也展现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

他的一生,清贫而伟大,质朴而高尚。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传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