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崇祯命苦,这个大明皇帝不当也罢,他太生不逢时了!内则全国各地旱蝗不断,大灾连年,尤其是黄河以北,十年倒有九年荒,加上已经严重失衡的土地兼并和腐败已极的官僚体系,引得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可以说北方农民非死则从“贼”,没有第三条出路了;外有方兴未艾的女真人不断痛打大明这条落水狗,入关烧杀掳掠无数,让大明朝生机丧尽!这一切真的让我这个几百年后的人看着都头大,深感回天乏术,遑论当事人崇祯!
明末灾荒程度已非常人所能想象
虽然一些网络小说作者兴致勃勃地构思什么穿越成崇祯挽救大明江山(我看到最夸张的一个是穿越到上吊前几天时间的崇祯身上,然后就奇迹般地带领大明崛起了……),但这些无一不是不切实际地空谈。可以说大明在崇祯时已经烂了根,不来一场根本的革命确实谁都无力回天了!
崇祯:我这十几年过得太苦了!
所以我也没打算拯救大明,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修不好大明这座朽烂将颓的大厦了。但是若只是拯救崇祯皇帝不死,保住大明江山,那么只要会用人还是有可能的!
这就是本文要说的事情了。虽说在后世史书记载中,崇祯时期的官军简直无能到了极点,除了扰民,就不会打仗,无论对内对外都是连吃败仗。但是,这一是因为崇祯的指挥无能又急于求成,以太监监军不顾实际地瞎指挥;二呢,是因为他识人用人不明,能打仗的将领不受重用,重用的将领却拥兵自重不卖力(左良玉即是典型!)其实大明有数十万军队,其中并不乏能征善战的将才和训练有素的军人,如果任用得人,未必就会对内对外败仗连连!
明末官军纪律败坏已成风气,杀良冒功者比比皆是
以咱这个后来者洞悉一切的上帝视角,如果让我穿越回崇祯十一年的皇帝身上(不能再晚了,否则不少能战的大将要凋谢完了,那就真来不及了),且不论各种政治经济改革,只谈军事。矮子里面拔将军,把尚堪一战的部队挑出来集中使用,还是有希望赢得战场上至少不败的态势的。
那么在明末普遍腐败无能的军队中,还有哪些部队可用呢?这的确颇费一番考量。考虑到明末官军中纪律涣散、胆怯避战蔚然成风的现实,选将的原则也就着重于两点,一是忠,即忠于朝廷听指挥;二是勇,即敢打敢战不怕死。
按照这个原则,并考虑各总兵官性格特点等,仔细斟酌后还是得出了这么一个用兵组合。按照各部队及其将领的特点习性,我会把他们编组成两支机动作战部队,一支对内镇压农民军,一支对外抗衡满清。各位看看如何!
先说对内军事部署。
督师:杨嗣昌
下辖总兵官: 猛如虎、陈永福、黄得功、周遇吉、秦良玉、孙应元、罗岱、尤世威、杨国柱
这支机动追剿力量总兵力约10万人。
先说督师人选。
杨嗣昌要是手下是上述这些总兵官,何至于疲于奔命,最后还落得一事无成!
杨嗣昌虽然在正史中评价不好,有党同伐异逼死卢象升并营私舞弊的事情。但大明衰微之际,用人用才。杨嗣昌其实在崇祯朝诸多平庸臣工中算是精明能干不错的了。史书也公平地评价他治事勤奋,任劳任怨,在襄阳期间也把襄阳治理得很好。其提出的对付农民军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方略本身并无不妥,确实是对付流动性极强的起义军的好办法,一度也将张献忠几乎逼到了绝境。最后只是由于左良玉、贺人龙等骄兵悍将不听调度,不肯用命,才功亏一篑致大势去矣,本人也含恨自尽——唉,杨爱卿放心,看这回寡人给你配置的人马,保证能够让你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再说督师手下各镇人马。我头一个想到的就是猛如虎。这位被杨嗣昌发现并破格提拔,冠以“剿贼总统”头衔的蒙古人总兵官,的确在明末诸多腐朽胆怯将领中算是一个清流了。自投顺大明以来,一直兢兢业业,逢战则争先,与左良玉、贺人龙等一味保存实力捡便宜的将领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也是在南阳苦战殉城,忠勇两条标准兼备,我当从左良玉的十万人马中拨出一万给他!
其次,是镇守开封的河南镇总兵陈永福。此人确是干才,以区区数千手下人马,死守开封抵抗李自成20多万大军三次进攻,都让李自成无功而返,最后李自成放水淹城,陈永福还做到了全师而退。总之是对阵李自成没有败绩。这份战功足以笑傲同侪了!后来在太原替李自成抵抗清军也算打得有声有色,颇有章法,可见其本事!
开封之战堪称明末最为惨烈的攻城战,也让陈永福一战成名
黄得功,本是京营禁军将领,从小胆略过人,自崇祯十一年开始镇压农民起义军以来,屡屡获胜,多次击败张献忠等部,以至于后来张献忠战场上都躲着黄得功所部走,因功成为后来的南明弘光朝廷的江北四镇之一,朝廷倚为柱石,最后死于王事,也是忠勇之人,值得信赖!
周遇吉,山西总兵。以极为惨烈的宁武关之战而载入史册。当李自成数十万大军铺天盖地而来,其它明军将领望风而降时,只有周遇吉宁死不降,其夫妇二人率领数千孤立无援之兵,于宁武关给李自成所部以重大杀伤后,全城殉国,无一人投降,堪称壮烈。以至于李自成部下将领都感叹,如果大明将领都像周遇吉一样,我们如何能够打下北京!这样的总兵必须给他足食足兵,委以重任!
宁武关
秦良玉,虽是四川一个土司女将,但手下的数千土司精锐白竿兵在当时也是赫赫有名,其战斗力在正规明军中也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秦良玉对大明极为忠心,君有命,不俟驾,从不计较自己的利害得失。这样的土司女将,谁不敬重?
还有孙应元,和黄得功一样也是出自京城禁军的将领。在明末官军将领中也是以敢战善战闻名,自与起义军作战以来,屡屡得手,胜多败少。可惜崇祯十五年春天在罗山境内作战不幸阵亡,否则他后面至少会有和黄得功一样的地位!
罗岱,尤世威等人,也都算是悍将,前者在河南多次击败张献忠罗汝才等,被张献忠视为大敌,勇冠中原,后者死守陕北榆林边城,跟李自成血战至死,忠心可鉴。选他们随从杨嗣昌出征,必然能够听指挥,勇向前,而这正是大明朝廷最需要的!
尤世威领导的榆林保卫战也打得极为壮烈
至于杨国柱这位原宣府总兵,才干其实平常,但胜在有一颗忠心,先是随卢象升血战,后来又随洪承畴出关援救锦州。虽然自己因为总督卢象升之死而被夺了总兵之位,但无论什么身份,报国之心不改,最后在辽西松山与清军血战而死。在明末投降成风的大批武将中,有此忠心就可以了!还要啥自行车?
总之,以杨嗣昌为督师,率领这九位忠勇能战听指挥的总兵,每个总兵给他们充实兵额到1万人,加上督师亲领的镇标亲军,总计十万人马(再多也不现实,因为崇祯的大明实在太穷,养不起太多军队了),我认为足以对抗纵横中原的李自成张献忠几十万人马。纵然不能一鼓全歼,也足以将起义军压迫至边角一隅之地围困,中原可无忧矣!
崇祯做梦都想有这样的太平盛世啊
再说对外(自然是指对付满清的关外战场)。
督师:卢象升
下辖总兵官:曹变蛟、王廷臣、左良玉、高杰、白广恩、吴三桂、刘肇基、刘国能、祖大寿
选择卢象升关外督师而不是正史中的洪承畴自然是因为卢象升没有洪承畴那么多心思,只有一颗决战报国的忠心。观卢象升一生经历,堪称干臣,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有卢象升的身影。对内对外作战,他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卢爱卿啊,放心出关去吧,朕这回绝不会逼你,保证你有绝对的权力和支持!
卢象升
至于随卢象升出关的部队里,曹变蛟、王廷臣、白广恩等人无需多说,正史中他们本就是关外明军主力大将,对付满清八旗兵经验丰富,斗志也旺盛。松锦之战中,曹变蛟、王廷臣都是在松山城血战到底壮烈殉国的,对他们三位的忠勇我绝对放心。
然后要说说这个左良玉。这个家伙在明末实在是让崇祯头疼不已的人物。兵多将广(崇祯后期左镇人马已不下十万),雄据湖广。左良玉本身用兵打仗还是有一套本领的,曾多次把张献忠打得全军溃散,也一直被李自成视为大敌。但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忠心,只想拥兵自重,哪个督师都调不动他。
左良玉这种人,能用但不可重用,只能做个普通总兵
这种家伙,杀之可惜,又不敢大用。所以,我若穿越为崇祯,当在崇祯十一年,左良玉还没有彻底放飞自我的时候,就趁早出手,削弱他的兵权,只给他留2万人马,让他以普通总兵的身份率领这2万军队随卢象升出关,回左良玉的辽东老家与清兵作战去!他另外几万人马完全可以给杨嗣昌手下那几位总兵官补充缺额。再说,卢象升久历行伍,资历威望在军中比杨嗣昌更高,崇祯十一年的左良玉怕是还不敢不听调遣吧!
然后要说说高杰、刘国能这两位从农民起义军中投降过来的“叛徒”。不得不说,皈依者反而是最忠诚的。这二人对大明朝的忠心无可置疑,能力也足够,否则高杰不会成为史可法最为倚重的将军,刘国能也不会有著名的玛瑙山大捷。但最大的问题是其麾下部署与李自成等人部下沾亲带故的,故用来对付农民起义军总是放不开手脚,以至于后来刘国能在叶县被李自成包围,虽想抵抗,但手下都不愿和旧日相识动手,以至于只能含恨赴死,而高杰也根本不敢面对李自成,仓皇而逃,宁可与清兵作战也不敢面对李自成。既然如此,就让这二位领着自己的部下去关外与清兵作战,他们总能够尽情发挥了吧?而且,高杰所部纪律不好,在江南多有骚扰百姓之举,所以,索性去关外霍霍大清吧。
至于吴三桂,虽然后来是著名的汉奸反派,但是客观地说,直到崇祯十七年以前,吴三桂并未有异心,还是一直忠于大明的,屡屡拒绝各路满清使者的招降,并且敢于和八旗兵正面硬杠。所部的2万多关宁精锐,战斗力也不可小瞧,八旗兵也视之为劲敌。故只要我崇祯好好滴,吴三桂就不会反,完全可以好好利用这2万精兵。
还有祖大寿,也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其人两次降清,忠诚度值得怀疑。但至少如果有选择,祖大寿还是愿意做大明臣子的。其能率领2万人,在清军死死围困下坚守锦州孤城2年,直到洪承畴援军覆灭,可见忠心与能力还是有的。既然他善于守城,那么我完全可以把守卫军粮的重任交给他,也许就不会重蹈洪承畴的十万大军因为笔架山囤粮重地被夺而全军崩溃的往事了。
最后说说这个刘肇基。就是中学课本《梅花岭记》里所说的在扬州随史可法战死的刘都督肇基。他也是辽东本地人,在崇祯时代,他也是领军南征北战,作为洪承畴麾下总兵,屡有功劳。也许论用兵才干,他还及不上左良玉,但是就凭扬州围急,史可法到处求援时,只有刘肇基一人在明知孤城难保的情况下主动带兵入城来援,并直到最后力尽战死的壮烈事迹,就可以在关外战场上放手用他,而不用担心他会遇敌就逃!
这样,卢象升麾下也集齐了九位精明强悍的总兵,其兵力应在十二三万人之数,虽还是无力反攻沈阳,但我相信这些人物足以守牢宁锦一带,不使清军随便入塞。这样,朝廷暂时无东顾之忧,不担心清兵会突然又杀到畿辅,就可以放心地指挥中原军事。等杨嗣昌平定中原后,再把其十万精锐投入关外,与卢象升所部合兵,有此20多万大军,再加上穿越过来的朕御驾亲征,且看大明究竟能不能和满清八旗一战!
大明最精锐的关宁骑兵战斗力确实是不错的
可惜崇祯不会用人啊,否则何至于吊死煤山之上?一叹!
得整顿吏治、打压东林党、改革宗室制度、制衡世家或者达成协议。不然东林党拖后腿,各级官员联合世家捅刀子,宗室心不齐,你来再多名将也没得用,人家大臣都不给你上去的机会,上去了你也没得钱钱粮,退一步也可以把宋朝种师中的旧事再来一遍。
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孙传庭、卢象昇与洪承畴如果都得到崇祯放权信任与重用,崇祯有朱棣八成的聪明与才智,明朝根本不可能灭亡。
说的那么轻巧,打仗哪有那么简单,后勤得跟得上,将帅要齐心,你以为就简单的拼凑人数?
不要太多,就卢象升和孙传廷二人即可,一个对外一个对内,放权,你只管提供一切后勤军需
好看好看,各个王朝都能来一遍嘛[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