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有人说董存瑞的遗言不是“为了新中国,前进!”那到底是什么呢

洪浪的时尚生活 2023-08-08 17:07:37

提到董存瑞,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在战争过程中不幸牺牲。

当时他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桥型暗堡的刹那,说了一句话。

这一句话,从此成为了他的“遗言”。

时隔多年之后,人们对他的遗言却提出了质疑。

电影《董存瑞》的镜头中,描述的是董存瑞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

小学课本以及有关董存瑞的部分书籍当中也这样提到。

那么董存瑞究竟有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真实说过的又是怎样的话?

从军经历

1929年10月15日,董存瑞出生在察哈尔省怀来县南山堡村。

当时全家有六个孩子,董存瑞排行老四,所以又叫他“四蛋子”。

慢慢的,董存瑞渐渐的长成一个小大人,他当还当上儿童团长,配合小队做工作,有时还会跑跑腿,送鸡毛信。

但久而久之,董存瑞便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可惜的是,董存瑞年纪尚小,根本不到入伍的年纪。

就这样,被拒之门外好几次。

几经周折后王福堂实在争执不过他,最后答应让他参加民兵基干队。

从此,董存瑞成为了一名民兵。

当民兵后,他在队伍里经常打伏击,抓汉奸,经常取得优异的成绩。

可是,董存瑞的志向是当一位战士。

于是,他天天缠着村武委会主任要求当兵。

主任说他年龄还小,他还气呼呼的对主任嚷嚷。

终于在1945年7月的一天,主任通知董存瑞终于可以到区上报名参军。

董存瑞高兴极了。

于是,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当兵之路。

1945年9月29日,国民党分发两个队伍向怀来,延庆进攻。

当时我军担任正面防御部队,一直在抵御国民党的进攻。

当时,董存瑞所在的队伍主要负责延庆城东。

当时,国民党空军驾驶着飞机一直在空中盘旋,突然转到他们这个方向。

看到敌军转变方向,董存瑞立即意识到危险,于是便赶紧招呼队友隐蔽,躲藏。

随后,董存瑞带着战友一起进了防空洞。

有些人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董存瑞便告诉他们该如何做,怎么做。

也正是在董存瑞的安抚和帮助下,他们才渐渐适应了这样的战斗。

在董存瑞的安抚下,周围战士们不再紧张,继续投入到战争当中。

1945年10月11日,敌人突击张家口,而当时我国的主力军都纷纷奔赴太行山。

董存瑞则作为为数不多的士兵留在了当地纵队,继续坚持战斗。

在这一天,董存瑞和战友们护送党政机关干部和群众撤离,不料却被敌人发现。

两军迅速进入交战状态。

当时,天寒地冻,董存瑞和几个战士在山口严守。

面对这样的危急时刻,董存瑞并未慌张,而是挑起大梁,带着战友一起抗击敌军。

他们将手中仅有的手榴弹扔向了敌人,制造迷雾弹,成功脱险。

回忆牺牲经过

1948年5月24日,董存瑞所在六连召开解放融化誓师大会。

在大会上,他表明自己的决心:“在这次战斗中我负伤不下火线,牺牲了当个掩体,死也要把文化拿下来。”

5月25日凌晨,战斗打响。

士兵奉命前往前线运送三脚架。

由于物资的紧张,到后面支架数量不够,大家就用身体作为掩护,抱着炸药包向前冲。

时隔不久,六连接到命令,从打开的突破口中前往战斗。

之后便进入到董存瑞冲锋的时候。

1998年5月25日晚,在董存瑞英勇献身50周年纪念日上。

董存瑞的妹妹董存梅与董存瑞的战友聚集在一起。

董存瑞生前战友刘均,董存瑞班长于长春是这样回忆到董存瑞牺牲经过的。

他用异常平静沉着的声调对我说道:“万一我有意外,请你转告党支部,建议追认李正德为中共党员。”

此时,桥形暗堡的火力更加疯狂,子弹像雨点似的飞过来。

我抓起身边拧开的手榴弹,转头看着董存瑞,随后用尽全力甩了出去。

这一下,把敌人碉堡前的铁丝网炸烂。

就在这时,董存瑞抓住机会冲进那片开阔地。

他沉着的,慢慢的爬着。

当敌人机枪打紧,他就俯下不动。

突然,他左腿负伤,但即便这样,他也拖着受伤的腿,顽强前进。

董存瑞环顾四周,或许是想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发炸药包。

就在这时,冲锋的号角突然打响。

士兵们就像打了鸡血似的,一批接一批的冲向前方作战。

奇怪的是,这时候的董存瑞却不动了。

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突然,他将自己的身子左移,用左手高高举起炸药包,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看到这一幕时,周围人都惊呆了。

要知道,导火索只能燃烧7秒钟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他很难跑到安全区。

在巨大的爆炸冲击下,隐隐只听到董存瑞说道:“快卧倒。”

随后一声巨响。

响声过后,战友被冲刷声惊醒,而眼前的桥型暗堡早已化为灰烬。

战友的心像刀扎一样难受。

董存瑞壮烈牺牲了。

王占军说,为了革命取得成功,董存瑞随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他曾在自己的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把这辈子都交给党,怎样都要跟着毛主席干一辈子的革命。”

即便是舍身炸碉堡前,董存瑞还坚定地告诉自己的连长:誓死完成任务!

如此壮烈之举,值得我们铭记。

遗言不是那样

由此,我们得知,在董存瑞壮烈牺牲时,他最后说到的,是“卧倒”这两个字。

但他人所说的,却是“为了新中国!前进。”

当时,第一个报道有关董存瑞壮烈牺牲的消息的是齐肃。

1948年7月11日,赞扬董存瑞为国牺牲的文章被刊登在《群众日报》上。

在这篇文章中,是这样记录的:董存瑞为了完成任务,丝毫不顾及个人安慰,毫不犹豫的一手举着炸药包,一手迅速的拉导火线,强烈的声音过后,董同志牺牲了。

但在同日发表在《群众日报》上的程子华司令员文章《董存瑞永垂不朽》,却并没有记载这两句话。

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董存瑞》。

在拍摄前,他们召开会议时,是这样记录的。

1975年10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叫《董存瑞的故事》的书籍,在这本书的第19节《为了新中国!冲啊!》中是这样写到的。

他大声对郅顺义喊:“卧倒,快趴下。“

紧接着喊出:“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存瑞陵园管理处原主任曾经访问过《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的作者,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

访谈中得知,赵寰说道:“1948年,还处在解放战争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当时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其实是依托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1980年8月19日,丁洪在《解放军报》上也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这篇文章指出,战斗故事片《董存瑞》是根据原型,在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生平事迹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所创造出来的。

作为文艺作品,其中多少都有虚构的成分,这些虚构成分构成电影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要表现的主人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从这个方面来讲,作为艺术作品有虚构的成分并不奇怪。

毕竟,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但是,历史讲究真实性!

实事求是对待历史

如若是不了解历史或者深耕历史的人,多年来或许只知道董存瑞喊出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

这样一句话,经过艺术加工后,虽然给英雄的形象一个升华,但仔细认真想想,“卧倒”这句话,是不是更加真实?其中的英雄气概也不亚于“为了新中国”。

为什么我们要不惜笔墨的辩证董存瑞最后一声呼喊?

过去的某种历史条件下,我们对英雄进行“必要”的“升华”,甚至走向不近人情的“拔高”。

不但在影视戏剧中,即便是在日常宣传中,“高大上”成为“标准”,“三突出”增成“规则”。

英雄往往被人们夸大为不食人间烟火,甚至是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超人”。

他们做的事几乎不合常理,说的话句句都是豪言壮语。

虽然这样的话在当下的环境下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与促进作用。

但如若放到多元形态下呢?

那会让人们认为不够真实而引起众人的质疑,甚至是诋毁造谣。

如果说过度的拔高宣传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话,那么对于英雄人物的过度“解构”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近年来,有许多造谣分子将铁道游击队说成“恐怖分子”,将侦查英雄杨子荣胡诌成与土匪共用一个情人的“更土匪”,把刘胡兰的的引颈牺牲说成是被“颤抖的乡亲们铡死的”。

还原历史的情况下,人们对英雄人物过于的“解构”。

所以,在面对真实历史时,在实事求是的情况下,拒绝过度夸张,也拒绝过度“解构”。

不近人情的将英雄人物“无限拔高”,其中的信息有真有假,不可全信。

对于历史事件,我们应当“还原”。

例如,董存瑞最后的遗言。

但在还原的过程中,我们要切记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还原的过程中捏造事实,否则将会出现以上人们造谣的情况。

这样一来,只会变成更不真实,更不可信的“颠覆”。

不过,始终不变的是董存瑞为了国家的安危英勇地奉献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

董存瑞依然会在历史上仍然留下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结:

如今的我们对以往古人的了解,仅能从历史资料中获取。

历史资料也是唯一能够证实他们身份的东西。

尤其是在特殊的革命年代,历史资料更是不能作假。

从董存瑞的事例当中我们得知对于有卓越功勋的人,我们应该辩证适当的进行评价与看待。

首先,就是对史料的把握。

其次,在确定真伪之后,不应该过度的夸大其功绩,同样,也不应该出现贬低的行为。

对于积极的,我们需要保留,而对于胡乱编造的,需严格剔除。

即便是文学创作,也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拒绝夸大陈词。

应该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符合社会潮流的文化。

0 阅读:149

洪浪的时尚生活

简介:洪浪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