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消息,股债利差正式破1...

思哲与创富 2022-09-23 09:04:26

全指股债利差:1.0%,定投倍数1.3倍,仓位8成

今天一个数据,中证全指的股债利差,正式突破1%了…

(ps:股债利差=中证全指盈利收益率-2×十年国债收益率)

喏,这是股债利差走势和中证全指走势的关系图。

过去十年,利差1%以上对应股指的位置,都是中证全指的大底。

比如13年,还有后来的18年。

所以不该稍微兴奋一下么,来瓶啤酒如何。

另外恒指今天也是跌到了18000点,直接创下近11年新低。

细思极恐,2000年的时候恒生指数就一度涨到过18000点,如果高位买入,躺平22年,我丢。

当然,港股在2000年严重高估是一方面。

但后来随着新公司陆续登录,不幸又让指数高位接盘,才是造成恒指表现不佳的核心原因。

比如恒生指数早期持有的很多香港外资行,因为香港本土经济下行,估值持续杀跌,所以多年不涨,拖累指数。

其次就是国内四大行,也是纷纷跑到港股来做扛把子,结果也是一样,估值被杀的六亲不认,没有支愣起来。

还有就是20年这一波接盘中概股,也是直接造成了宽基指数的巨幅下跌。

只能说宽基指数吧,也是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

很明显,恒指是倒了大霉的那个。

这件事给我的感受是,买宽基从长期的角度去看,想要确定性高,不仅得选宽基,还得尽量选范围大点儿的指数。

为啥恒指没起来,本质上还是里边早期好公司太少,没有足够多的优秀公司成长为巨无霸,把指数给撑起来。

比如纳指的收益,其实一半以上都是由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这些公司贡献的。

而沪深300虽然要差点,但起码还有茅台、五粮液、招行、美的这种中流砥柱。

恒生指数早期除了腾讯,一直没有可以撑起大局的公司涌现。

虽然这几年开始迅速扩容了,多了很多优质公司,但时机没选好,刚好选在大熊市…

所以啊,都说日本失去了多少多少年,现在去看,港股也是半斤八两...

当然了,那既然范围广就好,为什么标普500表现不如纳指100呢。

确实,标普500的成分股基本是90%包围纳指100,而且范围也广。

但因为纳指刚好选的都是近二十年最好的新兴科技方向。

方向高度集中,但个股覆盖面又很广。

于是就成了yyds。

运气和实力都不可或缺啊...

0 阅读:80
思哲与创富

思哲与创富

明天聊聊投资理财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