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之死另有真相?交易作废遭灭口,情妇躺枪却坦然面对死亡

审时度势历史说 2024-10-24 19:44:49
我们今天来讲两个“老二”间的故事。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尤其是在二战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我们经常讨论诸如“最厉害”、“最强大”、“最杰出”这样的话题,却极少有人去在意“第二”。实际上,发生在“老二”身上的历史同样精彩。

作为轴心国集团的第二强国,账面实力勉强能看的意大利却在二战中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且不说意大利军队比老大哥德军的表现差距有多大,就拿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比一比:直至今日,当德国人回忆那段历史时,他们坦然地承认错误,却也认为希特勒当年带领德国走过的那段历史是无法避免的——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倘若德国不以强硬甚至极端的手段突围,那么整个民族将会面临瓦解。相比之下,墨索里尼简直就是个弄权的丑角:当他和情妇贝拉拉·贝塔西的尸体被倒挂在科莫省梅泽格拉的一处加油站顶上时,意大利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考虑到墨索里尼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他的死似乎是难以避免且理所应当的,然而这其中却藏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其中另一位主角便是盟军第二强国英国。揭示这段历史的正是好事的英国媒体。

《泰晤士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其中给出了这样一种说法:二战末期,英国方面曾短暂且主动地同墨索里尼接触,前者提出愿意帮助这位落魄的独裁者提供脱身的机会,按照墨索里尼本人在信件中的说法,那便是“希望得到公正的待遇并获得充分的自我辩解的机会”。

当然,英国人并非吝惜墨索里尼那条命,而是盯上了他身上剩余的价值。要知道,二战爆发前,世界各大强国还各怀鬼胎,美国甚至还制定了入侵英国的“红色方案”,苏联更是虎视眈眈地盯着一众西方“反苏维埃势力”。正是轴心国的出现让大家暂时拧成了一股绳,然而大伙儿共同的敌人正在消失,这势必会让脆弱的同盟关系走向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丘吉尔对罗斯福一味退让的态度,连不少自家媒体都调侃英国甘心跟在美国身后当小弟,颇有“狗与主人”的意味。骄傲的大英帝国哪能咽得下这口气?二战结束对英国人而言是世界利益旧一轮瓜分的结束和新一轮的开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高层笃信他们仍能通过墨索里尼从意大利身上搜刮到相当可观的好处;如果幸运,把墨索里尼重新扶持成英国的利益代言人,那赚得可比预期的要多得多。

此时的墨索里尼早已失势,二战局势也愈发明朗,他唯一的期盼恐怕就是捡条小命了。况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英国人愿意把他发展为利益代言人,那便意味着他仍有机会以一个权势人物的形象继续活跃下去。对他这种彻彻底底的失败者而言,这无疑是稳赚不赔的。如此看来,英国和墨索里尼的合作是一种“双赢”,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彼此间也是眉来眼去,往来频频。

那么如何能证明这种说法呢?《泰晤士报》列出了以下几件事做佐证。

首先,根据档案显示,墨索里尼于1945年4月24日写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封信。这封信显然是写给英国人的,他在其中提到“希望丘吉尔能够亲自出面”,保证他能够“得到公正的待遇”。其次,有目击者证实:在狼狈躲藏的最后日子里,墨索里尼仍寸步不离地把一只文件箱带在身边。其中除了一部分文件外,剩下的多是他与英国高层的信件。有一部由意大利人拍摄的有关这位独裁者的纪录片专门提到了这一点,而专家指出,墨索尼里把这些信件当成了“护身符”,他本以为留有“证据”,英国人就无法耍赖。

我们再来看看英国这边。

跟对方打过招呼,丘吉尔觉得这事儿差不多就定下来了,然而他心里却没底。早在1943年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于北非卡萨布兰卡会晤时,老大哥千叮咛万嘱咐,说所有轴心国国家必须要无条件投降。听话听音,罗斯福的意思很明白:就算有利益大家也要全都摆到桌面上平分,别想着暗中搞什么骚操作。虽说对英国人而言,自家利益只有拿到自己手里才算真实惠,但美国那边的态度十分鲜明。看一眼当下,美国强得没边儿,而英国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日不落帝国”了,颓势难以阻挡,说不定今天这个强大的盟友明天就变成可怕的敌人了呢?

越是近邻战争尾声,英国高层就越纠结。一方面,英国大可坚持铤而走险,尝试着重新打造以其为中心的欧洲霸权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墨索里尼无疑是一颗优质棋子;另一方面,英国这一做法势必同美国形成直接的利益冲突,万一日后打起来,英国轻则劳民伤财,重则丧权辱国,到那会儿,大英帝国就当真晚节不保了。更要命的是,西方阵营的老一和老二搞内斗,无疑会给正在崛起的红色苏联提供可乘之机,这一点也是丘吉尔都无法容忍的。诸多考虑之下,英国高层最终放弃了如此明目张胆地“搞事情”的想法。

事情走到这一步,墨索里尼的处境就很尴尬了:英国人若要遵照承诺保住他,其中的猫腻无法向老大哥美国交代;若要抛弃他,万一墨索里尼狗急跳墙,拿着诸如信件之类的“证据”把私下说好的事情捅出去咋办?情急之下,英国人玩起了暗杀。

二战结束相当一段时间后,有一个自称当年负责看押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游击队战士透露了一件事。此君名叫洛纳蒂,他说在二战末期,英国情报部门曾派了一个特殊小队潜入意大利。这伙人当中有个小头目绰号“约翰上尉”,他和他的搭档带着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道命令——除掉墨索里尼。

据洛纳蒂说,英国情报人员似乎并没有隐瞒身份,当被囚禁的墨索里尼见到他们时,还专门向对方展示了自己手边的文件箱,并说“里面的东西对意大利的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时,墨索里尼正在屋里焦躁地踱步,而他的情妇坐在床上。当“约翰上尉”向上级确认了杀死墨索里尼的命令后,后者似乎意识到了情况不太对劲儿,他表现出了惊讶与绝望。相比之下,因“知道秘密太多”而躺枪的贝拉拉却表现得相当平静,坦然地接受了自己注定悲惨的人生结局。

其实在《泰晤士报》提出这一说法之前,坊间就早已有相似的传闻出现。按照情报部门做事的习惯,当行动完成后,特工总会拍照来确认击杀。因此,有人曾于1981年专门跑到米兰,找英国领事馆讨要这些照片。想都不用想,后者自然是坚决否认。直至今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死于游击队之手”的说法已成为史家主流,而“灭口论”听起来也颇有颠覆性和说服力,真相究竟如何,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自然会得出不同答案,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段两个“老二”间的历史恰恰揭示了一个真理:霸权、利益和大国政治间的斗争,往往比历史呈现出来的要阴险残酷许多。

0 阅读:7

审时度势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