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个军事强国,都纷纷研发出各种无人机。从最初只用于侦查,到后来的查打一体,无人机性能也越来越好,其中的佼佼者如:美国的全球鹰、中国的彩虹系列、以色列的竞技者等型号。这些无人机也参加了一些实战,但都是小规模使用,真正让无人攻击机大显身手的还是纳卡冲突。
爆发于2020年9月27日的纳卡冲突,阿塞拜疆用土耳其TB-2、以色列Orbiter1K无人攻击机对亚美尼亚军队造成极大的杀伤,亚美尼亚几十辆装甲车辆、十几套防空系统、弹药库等目标被摧毁,最终亚美尼亚输掉了战争。从这场冲突中,世界各国中看到了无人攻击机的作用,势必会更加重视无人机的发展。许多人不知道,其实早在若干年前,无人机就应用于战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经试图将鱼雷装在一架以陀螺稳定器为核心的飞机上,拟作“空投鱼雷”使用,受限于当时航空技术,最后因技术不成熟而未能成功。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经用当时使用的B-17和B-29有人轰炸机改装成无人轰炸机,这样即使飞机被击落,宝贵的飞行员也没用损失。
改装时拆除掉机上一些多余的设备,如自卫武器、氧气系统等,再安装一些必要的自动控制设备。在远距离飞行时,先是由驾驶员操纵一段时间,当即将进入目标区时,驾驶员跳伞离开飞机,然后有远处伴航的有人飞机发出无线电遥控指令,操纵无人机,轰炸敌目标。不过这种方法只能用于摧毁敌方高价值高危目标,毕竟飞机有去无回。
到了二战后期,纳粹德国为了挽回败局,研制成V-1式巡航导弹,即无人驾驶攻击飞机。V-1的外形很像一架普通飞机,有中单翼、平尾和立尾。在立尾上方装一台推力3800牛的喷气发动机。在V-1上装备导航系统、程序装置和自动驾驶仪等组成的飞行控制系统。战斗部装1000公斤炸药。
V-1的飞行速度为640公里/小时;由于当时的战斗机时速已达到700公里以上,可见V-1速度并不快,战斗机都可追上它并击落。V-1的飞行高度在通常900米,采用定高器维持飞行高度。在这种不到1000米的高度上,风的影响很大;而V-1的导航功能低,不能很好修正风速和风向的影响,因此其命中率低。
从1944年6月开始德国多次发射V-1空袭英国伦敦,总共发射了8000余架,只有约2000多架击中伦敦及市郊,仅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多一点。对当时的战局来说,这点损伤已经起不了多大作用了。但是,V-1却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由控制系统完成全部飞行过程的无人机。
早期无人机因为受到当时技术限制,在战争中起到作用有限。从纳卡冲突以及一些小冲突来看,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机以后会在战争中发挥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朝着隐身化、智能化、高机动性等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