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国产威士忌潮泼点冷水,红酒的今天也许就是你们的明天。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威士忌,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烈酒,与中国白酒一样,系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2019年进入国产化元年后,便吸引了国际烈酒巨头、中国白酒巨头、做啤酒|鸡尾酒|保健酒|饮料等“各路人马”的入局,近两年更是密集开启国产威士忌的“军备竞赛”。
2019年8月,世界烈酒巨头之一的保乐力加在四川峨眉山下的麦芽威士忌工厂正式破土,并于2023年12月18日推出首款“乐山造”的纯麦芽威士忌。
2024年11月15日,另一世界烈酒巨头帝亚吉欧在华首个威士忌生产基地——云拓单一麦芽威士忌酒厂正式落成。
2024年11月19日,百润股份(002568.SZ),一口气发布了崃州单一麦芽创世版、百利得单一调创世版两款威士忌。
2025年1月5日,仁怀酱酒集团在深圳发布首款酱香威士忌,并发布中国首个《酱香威士忌团体标准》。
此外郎酒、洋河股份、泸州老窖、国台、古井贡酒、天佑德酒、江小白等多家酒企,甚至做精酿啤酒的、做红酒的也竞相加入威士忌“酒局”。

图
据《中国威士忌产业发展报告》中统计,截至2024年9月,中国威士忌目前有45家企业,位于12个省市,投产26家,试运营1家,实际蒸馏产能4.5万千升,65%为麦芽威士忌。
这原本是一片小众的赛道,随着近50路玩家的涌入,开始变得密集起来,但入局者的心态却是“各有盘算”,有的是想巩固并扩大已有市场并节省成本,比如两家外资烈酒巨头;有的是原主业遇到瓶颈,希望抓住威士忌这根“救命稻草”,比如鸡尾酒主业不振的百润股份;有的则是玩票性质,试试水;有的则认为这是一条康庄大道,踏上去就能分一杯羹;有的纯属跟风,也有少部分是想把威士忌做好的长期主义者。
但威士忌在中国市场其实并不大,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统计,2023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约55亿元,同比增长10%。从2013年的12.88亿元到2023年的55亿元,10年间我国威士忌市场规模增长4.2倍。由此推断整个2024年国产威士忌市场应该不会超过70亿,而中国白酒,一家腰部酒企一年的营收就能超过70亿,更不用说茅、五、泸、洋、汾等头部。
拥挤的小众赛道肯定承载不了这么多希望和寄托,因此财金龙门阵认为已入局的和即将入局的玩家中,有的注定成为炮灰,有的注定饮恨威士忌,有的注定成为背景板,当然也许会有极少数的玩家脱颖而出,但一定是属于那种不计短期回报的长期主义者。
之所以给当下的国产威士忌热潮泼盆冷水,是希望不要再重蹈国产红酒的覆辙,十几年前红酒国产潮与今天的威士忌国产化一样,被舆论炮制成一片所谓的蓝海,吸引了各路资本下场,当时最流行的就“白染红(白酒加红酒)”,还诞生了诸多红酒庄,昔日多热闹,如今就有多惨淡。
国产葡萄酒已经全线崩溃,甚至“全军覆没”了。 2023年国内葡萄酒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减少15家至104家,相比于2017年高峰时的244家减少了57%。
据中国酒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总销售收入只有90.9亿元,相比2016年464.54亿元的高点下降了80%。更惨的是利润,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为2.2亿元,创下历史最低,相较2015年52亿元的高点已经跌没了95%。
头部红酒上市公司亦无法幸免,2023年威龙股份净利亏损1.55亿元、ST通葡净亏损约7284万元、*ST莫高净亏损4143.86万元、中信尼雅扣非后净利亏损1869万元。即使龙头张裕也不得不卖地求生,2025年刚过就公告拟以评估值约2.21亿元作为对价,出售莱州朱桥葡萄基地。
国产红酒已经证明简单的“舶来的外酒”披上一层国产的外衣,根本行不通,无它,中国并非红酒原产国,缺乏红酒文化和红酒氛围。
从企业层面,本土红酒企业就是“徒弟”,技艺、产区、品牌营销均落后于那些原产红酒的国家,长久以来就是进口葡萄酒吃肉,国产葡萄酒则跟在后面喝汤。
从消费者层面,什么样的人群喝红酒呢,早期主要海外留学、外企在华人士、海外贸易从业者,后期虽然有所扩大,但主要还是围绕在上类人周围,消费人群远不似白酒或者啤酒那么广、酒饮习惯也难以改善。
红酒的问题,同样适用“舶来酒”威士忌,而且相对红酒,威士忌的消费人群数量或许更少。
在中国都是极其小众的品类。威士忌消费人群大多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和认同度,好比中国人出国喝白酒一样,是喝熟悉的茅、五、泸、洋、汾等国内知名品牌,还是选产地是加利福尼亚(举例,如果有的话)的白酒?这套逻辑同样适用国产威士忌,消费者教育注定异常艰难。
再回到酿造工艺上,威士忌跟啤酒最为接近,可以说是表亲,那么为什么国内最具海派风格的青岛啤酒不去做威士忌,为什么华润啤酒不去做威士忌?要知道华润啤酒可是啤酒圈的跨界狂,为何宁可去收购跟啤酒差异更大的白酒,也不力推威士忌?
况且啤酒部分消费渠道和消费人群与威士忌部分重合的,即便如此都不力推很能说明问题。肯定有人会说,日本威士忌可以做起来,为什么中国不可以呢?这个背后的核心原因你们自行琢磨,不便多说。

图
最后就是时间成本,因为威士忌酿造好之后不会立即上市,需要桶储,这点跟酱酒倒是有点类似,因此需要大资本、长周期的投入,厂区、原材料、酿造、渠道、品牌每个环节都是需要耗费大量心力,如果只想进来投机搞一把肯定会失望而归的。
当然最后财金龙门阵并非完全否认这一赛道,只是目前还未看到能够和外资巨头掰手腕的苗子和苗头,五年后、十年后会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