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北京的东交民巷本来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土地。各行各业的中国人都在这里安居乐业,清政府的多个衙门和王府也建在这里,除此之外还有俄、英、法、德、美等国的使馆。
1901年,八国联军大举入侵北京,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允许列强在中国驻兵。从此北京的东郊民巷被划为“使馆界”,荷枪实弹的士兵将在此定居的中国人全部赶了出去。各国的驻兵心照不宣,在“使馆界”建立起高大的围墙,围墙上星罗密布着枪眼、瞭望孔、碉堡,这里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
东交民巷的驻华兵营就是一个耻辱柱,深深地扎在雄伟的北京城里,门口张贴着的告示更是对中国人的羞辱:“往来居民,切勿过境,如有不遵,枪毙尔命。”
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在那个积弱的年代,中国人只能将这仇恨深深地埋在心里,一直等待着,等待着中国人重新站立起来的那一天。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了,曾经那个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浴火重生的中国,就必须要将过去的耻辱埋葬在人民的熊熊怒火之中,对东交民巷主权的收回问题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1950年1月开始,外交部决定以北京市军管会的名义对所有的兵营实施收回行动。经过开会讨论,大家决定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来行动,先在原各国的领事馆门前张贴收回兵营的告示,如果对方在期限内没有交出兵营再进行强制措施。
1月6日,限期交出兵营的布告同时张贴在了原美、英、法、荷等国的领事馆门前,已经被废除了职权的各国前领事们看到布告之后非常的紧张。
1月7日,在美国前领事柯乐波的策动下,美、英、法、荷、比、意六国前领事在美国原领事馆碰头,共商对策。经过六人的密谋,他们决定采取一致行动,悍然拒绝交出兵营。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市军管会再度发来命令,要求各国按时交出兵营不得延误。
在军管会强势的命令下,各国前领事神情沮丧,一筹莫展,然而美国前领事柯乐波并不甘心,他一面联系美国国务院,一面起草了一封写给北京市军管会主任聂荣臻的信。
他罗列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旧条约,无耻地以“法理”为由向中国人民政府要求“遵守条约”。在写完信之后,柯乐波觉得自己应当在“外交层面”与中国人民政府交流,于是将信抬头由北京市军管会主任聂荣臻改为了周恩来外长。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处收到柯乐波这封强词夺理的信件之后,立刻将这封信退回,并附上警告:“中美没有外交关系,柯乐波作为普通外国侨民,没有资格代表美国政府!”
就在信件被退回的同时,美国国务院对柯乐波的指示也传到,美国方面要求柯乐波继续对抗军管会命令,拒绝交出兵营。
1月13日,柯乐波再次写信给周恩来外长,有了上一次的经验,他决定通过其他的途径将信交出去。
当时英国人正试图与中国建交,他们正在同人民政府商讨各方面的问题。美国方面向英国政府提出请求,让他们在与中国人民政府接洽时将这封信交给中国外交部。
英国人收到美国政府的请求立即采取了行动,在一次外交层面的拜会上,他们以影响中英建交为由,将柯乐波的信交给了外交部欧洲及非洲司司长宦乡,并向宦乡提出要求,希望他遵守旧条约的规定。
宦乡听到英国人的这番话后当即表示:“外国兵营在中国的存在不仅是中国的耻辱,而且也是派兵来侵略中国的国家的耻辱。必须把它们清除掉,才能有助于中外之间关系的改善。”
1月13日,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来电指示:“贯彻征用命令,征用外国兵营并准备着让美国将所有在华之旧领馆全部撤走。”
接到毛泽东的指示之后,北京市军管会当天便通知柯乐波,无论他同意与否,收回兵营行动都将如期进行。
1月14日上午9时40分,军管会代表李幻山、谭志超带着一名联络员和一位摄影师来到前美国领事馆开始收回行动。
美方对中国的行动早有准备,柯乐波本来准备好了人手对抗军管会的“大兵压境”,没想到一共就来了四个人,这反而令他有点不知所措。
在短暂的惊讶之后,柯乐波很快故作镇定地说:“此为美国政府财产,对此项征用我代表美国政府提出正式抗议。由征用所引发之后果,应由征用人负全部责任。”
可是,李幻山、谭志超根本没有理睬他,柯乐波还在那里滔滔不绝,他们已经直径走向了美国的兵营大院。
他们在美国兵营里巡视了一圈,发现根本来没有要撤离的迹象。李幻山严肃地对柯乐波警告道:“柯乐波先生似有意违抗军管会的命令。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应由柯乐博先生负完全的责任!”
柯乐波面对如此强硬的警告,立刻并没有了之前嚣张的气焰,他只好表示会在一天之内将东西全部搬走。
与此同时,对法、荷等国兵营的收回行动也按计划进行,并于当天下午4点全部结束。只有英国人的兵营稍稍推迟了一些,于4月11日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