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盲盒、玩具盲盒、宠物盲盒……
最近,网上各种各样的餐饮盲盒火了。
然而在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3·15”消费忠告,为广大消费者支招,提醒消费者“剩菜盲盒”消费要谨慎、正确认识和选购消毒产品等。
打开外卖APP,可以看见面包、蛋糕、奶茶、咖啡等等商家都在菜单列表里加入了盲盒选项.
赚足了眼球却不一定更实惠:有的4款装面包盲盒卖50元,单买总价却可能只有40元;有的一杯奶茶15元,一杯拿铁超过24元……
在“万物皆可盲盒”的消费风潮下,餐饮业有开发出了一种新盲盒:“剩菜盲盒”
一经问世,吸引不少消费者“拼个手气”。‘
不仅有商家只在即将谢市的晚间档限时推出,更有相关小程序专门做了“剩菜盲盒”的集合,面包盲盒价格只在单买累计的3~5折,受到省钱一族们的欢迎。
在这里,“剩菜”并非指打包客人吃剩的饭菜.
而是指商家将临过期的食物,或当天打烊前未售完的食物,随机组合搭配成“盲盒”的形式出售给顾客。
在重庆,年轻人使用“惜食魔法袋”购买连锁烘焙品牌沁园旗下的魔法袋产品时,往往仅需11.9元就能拿下正价28元~33元的商品。
用户打开小程序,便可以看到周围有剩菜盲盒的商家,只需要选择最近的商家,然后支付盲盒的费用就可以,费用也是统一的,都是11.9元,然后就按照上面写的取餐时间范围去取就可以,当你忘记取餐时,商家还会贴心地联系你。
为什么年轻人会钟爱于尝试购买盲盒产品
“食物盲盒”是否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实现增绿减碳的战略目标?
“食物盲盒”是否具有食物过期等质量保障风险?
对此,《消费日报》记者王牧云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万物皆可盲盒,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尤其是剩菜不适合盲盒。
年轻人喜欢盲盒,爱的是偶遇。
作为一种潮流体验,通过开盲盒、福袋的方式,偶遇目标消费领域中的不确定商品,可以带来一种意外获得感和满足感,也可以让年轻人在既有的消费尝试边界之外,勇于尝鲜,打破消费上的信息茧房。
但“食物盲盒”对于降低食品浪费,只能说有一定的营销效果。
但实际商业化上,不会理想,甚至于会因为“剩菜”问题、临期问题和为销售盲盒而有意超量生产,而带来新的浪费。
此外,消费者开盲盒后,发现并非自己喜欢口味儿丢弃,同样也会带来浪费。
尤其是剩菜盲盒,由于食物本身的保质期不一,而多种食物盲盒化后,由于保证公平和盲选,可能会带来商家和消费者的“双盲”,甚至出现到手即过期的食品安全问题。
与其如此,不如通过更好的方式让余量食物发挥“余热”。
“食物银行”是一种公益的方式,通过捐赠余量食物的方式,为社区低收入弱势家庭提供食物补充。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发达国家已经有了食物银行的实践。
在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一直在探索。
这样各取所需,或许才能真正避免浪费,更加公益。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