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年的清明节,有一个综艺节目里面几个主持人在逗乐,其中有一个说“你们这样捉弄我,我祝你们清明节快乐”,现场的人都笑了起来。祝“清明节快乐”好笑吗?能祝别人“清明节快乐”吗?今年的清明节刚刚过,我们来说一说这个话题。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历史上“清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淮南子》这本书是公元前100多年编写的,大概是汉武帝那个年代。从这来看“清明”最初指的是一个节气,而不是一个节日。正因为这样,其他节日一般都有固定的日期,比如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中秋节在农历的八月十五,重阳节在农历的九月初九,只有清明节没有固定日期,比如今明年的清明节是在农历三月十二日,去年的清明节是在农历三月初一,只是大概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而已。
现在“清明”已经不只是一个节气,还变成一个节日了,那为什么“清明”会从节气变成节日 呢?这跟两个已经消失的古代节日有关,他们是“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据说是因为晋文公要纪念介子推,规定那一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食,所以被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在汉朝的时候已经很普遍了,唐代的诗人韩翃写过一首诗,诗名就叫《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最初的习俗是禁烟火、吃冷食,后来增加了扫墓祭祖、踏春郊游的风俗。
有人可能会说“咦?这不是清明节的习俗吗?”没有错,这其实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只不过寒食节跟这个清明节离得很近,只隔了一两天的时间,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就会把“寒食清明”连在一起来说,到后来更是直接简称清明节,没有“寒食”什么事情了。到晚唐时期,估计“寒食节”就已经完全变成了“清明节”了,所以我们能看到杜牧留下的那一首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上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最初是“祓除畔浴”的习俗,就是通过洗澡来“除凶去垢”,所以上巳节那一天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从记载来看,上巳节出现的时间应该比寒食节和清明节都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论语·先进》篇的第26章中,孔子的弟子曾皙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服装,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里描绘的应该就是上巳节去怡河边沐浴的场景。
那到了唐朝之后,上巳节已经成了很隆重的节日了,节日的主要内容就是去春游踏青,唐朝人是很会玩的。那后来为什么上巳节没了呢?我估计是因为上巳节和清明节的时间挨得比较近,而且去郊外扫墓祭祖的时候,你顺便就可以去春游踏青,所以本着“简化流程”的原则,到了宋朝的时候,上巳节就已经消失了,它的内容都被并到清明节里面去了。
在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清明节其实是有两个主题的:一个是来自于寒食节的“扫墓祭祖”,另外一个是来自于上巳节的“春游踏青”。所以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一个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它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祝别人“清明节快乐”完全没有问题,当然了,前提是对方要懂得清明节的来历,不然你跟他说“清明节快乐”,他会认为你是在诅咒他,会跟你翻脸的。
每个传统节日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清明时分春意盎然,我们带孩子去扫墓祭祖,既可以教孩子“慎终追远”,感念祖先的恩德,感念父母的劳苦,又可以带孩子们去空旷的郊外踏青,接触大自然,教孩子们认识自然界的花花草草,让孩子们在身心愉悦的同时增长知识。
这几年《中国诗词大会》热播,很多家长们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腹有诗书,能够出口成章。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比如在清明节,我们就可以给孩子们讲一讲清明节的来历,在绵绵春雨中带孩子读一读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背一背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样以后你的孩子每到清明节的时候,脑海里面就会浮现这样的诗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不会连一点感觉都没有。
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麻烦您随手点个赞,转发收藏一下,关注一下亮仔说教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