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办军校,想让陈毅兼政委,周总理大笑:你是为了要钱方便吧

青春不散宴 2025-02-14 17:03:47

刘伯承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既是杰出军事指挥家,亦是知名军事教育家,对我军院校建设贡献巨大,堪称主要奠基人。

1892年,刘伯承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5岁启蒙于私塾,12岁转受新式教育,15岁因父亡辍学,19岁投身军旅,次年考入重庆将校学堂,研习近代军事及古代兵书,毕业后加入川军。

北伐时期,在川籍共产主义者杨闇公与吴玉章的指引下,刘伯承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伯承为川中名将,丰都一战右眼肌肉腐烂。为保脑神经,手术时他拒用麻药,德国主刀医生高度赞扬其为“军神”。

1926年12月,刘伯承担任总指挥,领导泸顺起义,成功阻止了四川军阀部队东进,有效保障了武汉的安全。

次年一月,刘伯承于起义军中创立“泸纳军团联合军政学校”,自任校长,召集各部队中下军官及有志青年,旨在提升部队军政素质,开展相关训练。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刘伯承积极参与。因其卓越表现,获周恩来等人高度认可,被任命为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开创我党建军史上参谋长先河。

南昌起义后,刘伯承前往苏联深造军事,就读于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直至1930年夏完成学业并返回国内。

翌年11月,刘伯承奉命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彼时,中央苏区红军已在瑞金成立首所综合性军校,即中央红军学校。

毛泽东与朱德委以重任,命他担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负责办好学校,为红军部队和根据地培育并输送优秀干部。

1933年下半年,刘伯承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依托中央红军学校,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并继续出任校长及政治委员之职。

刘伯承依据红军实情及中外军校经验,于红军大学设上级指挥、政治、参谋三系,面向营团级培训,并设训育部,专职教育改造被俘敌军人员。

刘伯承领导的中央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及同步组建的第一、第二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为红军培育了大批军事人才,他们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不少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或高级将领。

因此,刘伯承积累了丰富治军办校经验,作为我军缔造者之一,他成为我军院校建设的主要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环境与使命发生重大变化,新形势要求军队迅速从低级建设阶段迈向高级,实现由单一兵种向多兵种合成的转型。

1950年,周恩来总理与毛主席、朱老总等人共同决定,将军队中高级干部培训的陆军大学创办任务纳入计划,正式提上日程。

刘伯承,全国解放后任二野、西南军区司令员及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闻讯后致信党中央和毛主席,请辞西南所有职务以专注军校建设,并提出相关见解。

刘伯承的举动获毛主席高度赞赏与欣慰。自始,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便意属军内大学问家、“军神”刘伯承为主办陆军大学人选。

1950年10月27日,刘伯承接毛主席电令急赴北京。到京当日,即获周恩来总理接见,并随即着手参与陆军大学的筹备事宜。

筹备工作繁重,刘伯承向周恩来总理请求增援,获准。而后,他进一步提议:“总理,是否考虑请陈老总兼任陆军大学政委?”

此次,周恩来总理未直接答应,笑称:“陈老总是华东军区司令,兼政委后找他要资源更方便。此事我需与毛主席商议。”

尽管刘伯承提议未被中央采纳,陈毅也未兼任陆军大学政委,但华东全力支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助力军事学院成功创建并持续发展。

陆军大学选址确定为南京,因其拥有原国民党陆大校址及伪军校址多处,设备完善,能容纳3000人,优于长春、天津、北京等地。

华东军政大学与陆军大学均位于南京,依托华东军区,便于整合华北与华东军政大学的精英。刘伯承将此联合比作“两块银子完美镶嵌”。

1950年11月30日,刘伯承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次月15日,军事学院首期四个科共750余名学员自全国汇集南京。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作为首个正规的高级军事学府,正式宣告成立。

在此之前,军事学院已悄然开课两周,课程正有序进行。

我军750余名中高级指挥员离战场入军校,接受现代化正规化军事教育,实现从“泥腿子”干部到精通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知识型将领的转变。

南京军事学院因地处南京而得名。其创建获毛主席高度赞誉,称为“中国人民建军史上的伟大转变之一”,此转变的实现,刘伯承贡献卓越。

0 阅读:17
青春不散宴

青春不散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