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第一步: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去说

義聊综合 2024-12-12 14:46:42

1976年,毛主席逝世,十月,春雷炸响,中国人民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祝酒歌》歌词:十月里,响春雷

前文已述,1958-1978你那这段时间,经济数据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难看,甚至很令人振奋,数字很高。只不过,由于在前三十年,我们实行的是高积累低消费战略,生产的众多物资,都用于国家建设,所以老百姓的生活资料并不充裕。这就导致了老百姓生活很苦,苦到什么程度呢?

一、农民自发的体制革命

1987年的电影《笨人王老大》披露了这样的情节:10年浩劫中,他(王老大)苦干了一年,反而欠队里几十元,还落个“蚕食集体经济”的罪名。他靠力气砍柴,又被说成“砍下的是社会主义”。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民公社是集体所有制,个人是公社的一员(既社员),向国家交税的主体是公社(而不是社员),生产的组织者是公社(不是社员),产品的分配者是公社的大队或者小队(同样不是社员)。

王老大作为社员,干得再多,自己是没有收益权的(如果一个社员干得多就能多收益,那公社就没法聚拢人心了,就得解题);而如果要自己偷偷地干,那就是“蚕食集体经济”(因为个人没有物资),用赵本山小品上说,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薅社会主义羊毛”。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们偷偷地实行了包产到户。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因为政策上不允许,属于单干风。但是不包产,农民的积极性就没法子充分地调动起来。

源自网络

从小岗村的粮食产量看,是能够看出问题的:此前的十年,人均口粮每人每年200斤(这是原文数据),而包产到户后,人均口粮翻倍了(编者按:并没有原始数据,但是小岗村的人口推测是方圆15公里,3000多人,按13万斤产量,约合400斤),至于人均收入,则从22元达到了400元(原文)。

当然,农民偷偷地干,是可以的,要大规模执行,需要中央来肯定。

二、高层的赞赏

改革,并不容易。早在商鞅变法的时代,就曾有言:“利不百不变法”。而在包产到户这件事上,更是有充分理由反对“包产单干凤”。

普遍的担心,是包产到户会导致“资本主义”卷土重来:贫富差距扩大怎么办?五保户军烈属的地没人种怎么办?

1979年2月,甘肃省档案局干部张浩回到家乡河南伊川。他意外地发现,村里正进行着分田到组的活动。然而,由于家里缺乏劳动力,他的家庭少分了几头牲口。他认为,目前实行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应该保持稳定,不能随意变动。他还认为,“搞分组是脱离群众,不得人心”!

1979年3月5日,张浩的信件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与此同时,报纸还刊发了“编者按”,支持张浩的观点。这一行动立刻引起了农村改革地区的震动,使改革陷入混乱。河南洛阳、卢氏等地迅速做出决定,一律停止搞责任制。安徽军区的一位副司令还专程到肥西县委传话,表示军队绝不会答应这样的决定。

这股反对分田单干的风潮很快散播,人民在分田的喜悦与禁止的严令中陷入迷惘。

好在,坚持者的坚持,有效益和民心做支撑,而效益和民心,也让坚持者有了继续坚持的理由。

1979年2月初,安徽省委又开会专门讨论包产到户问题,万里说:“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过去批判过的东西,未必是错误的,必须在实践中加以试验,我主张在山南区进行包产到户试验。”1980年1月,万里说:“包产到户原则上不同于分田单干,虽然形式上与分田单干相似,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变,土地所有权仍然是公有的,生产队有权根据情况加以调整。”

在万里的推动下,安徽大部分地区包产到户,“要吃米,找万里”。

万里同志参加劳动

陈云、胡耀邦也支持安徽的做法。1980年春天,陈云见到万里,合掌抱拳,高兴地说:“万里同志,我完全赞成你在农村政策方面的那些做法。”

1980年5月31日,针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无疑给亿万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1980年9月召开了省委第一书记会议。万里已于年初调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农业。他想在这次会上把“不要包产到户”改为“可以包产到户”、“支持包产到户”。但会上争论很激烈。公开旗帜鲜明地支持万里的只有三个人:贵州的池必卿,内蒙古的周惠,辽宁的任仲夷。多数人表示沉默,有的坚决反对。但还是前进了一步。

1982年年初发出的《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1982年1号文件)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三、意义

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步,其意义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没有农村的局部改革,就没有粮食的全面增产。农村改革委城市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

此后,大量农民得到解放,可以进城卖菜、务工,为城市改革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广大农民工推动了城市的建设,还未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

0 阅读:0

義聊综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