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天穆清真北寺、津门法鼓、大运河系列(北辰篇)

怀蕾说旅游 2023-06-22 10:07:02

引言—名字由来

北辰明为武清县地,清属天津县。1953年置津北郊区,属天津市。1955年改名北郊区,1959年撤区分属河北、红桥两区。1962年复置北郊区,1992年改今名。北辰,出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尔雅·释天》称:“北极谓之北辰。”冠以区名,意即天津北部的一颗耀眼名星。

北辰区今为天津市下辖区。

大运河水系图

大运河南北穿境而过,永定河自西向东流经北辰。

北运河(北辰段)

北运河古称“御河”,是天津重要的一级河道,海河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洪、引滦输水任务。天津市于2001年实施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总投资4.7亿元,修建滦水园、北洋园、御河园、娱乐园4座主题公园,新建橡胶坝1座、桥梁3座、码头18个,新增绿地90万平方米,河道水面和绿化总面积达210万平方米。经过综合治理后的北运河,河水清澈,堤岸翠绿,泄洪畅通,环境幽雅,旅游资源丰富,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北运河历史上是一条通向北京的重要漕运河道。北起北京市通县,流经天津市武清县、纳龙凤河,会永定河,至北辰区屈家店汇永定新河,至郭辛庄、千里堤进入红桥区,流经红桥区东北边缘,于新红桥东汇子牙河,至三岔河口与南运河会合入海河。全长186公里。

天穆清真北寺

天穆清真北寺位于天穆村北,传述为唐元帝六年建,但无考。有记载为建于明永乐二年,在津门历史最古。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又于1948年11月25日,被国民党溃散的军队焚烧,夷为废墟。

1949年重建,由村民集资修建前殿,1951年修后殿。“文革”期间又遭破坏,大殿被作为生产车间。八十年代初,市、区政府筹资、村民捐款修葺大殿,并在殿西北建望月楼。后村民集资重建南北讲堂及对厅,1986年建沐浴房。因大殿曾受地震损害,1992年重新修建,并将原藏经室平房改建成楼房(二层),1995年竣工。

修建后的清真寺有前后中殿及配殿、沐浴房、门楼、望月楼等,大殿为明清宫殿风格木结构建筑,可容千人聚礼。清真北寺如同无字碑,客观昭示了天穆回族聚落发展的过程,概述了回族艰难的创业史。这里曾留有极为宝贵的文墨和遗物,其中有解放初期穆家庄父老为重建清真寺向广大同胞聚资的募捐书,介绍了清真寺的建造和修缮情况,记载着令人难忘的沧桑历程。

非遗文化—津门法鼓(刘园祥音法鼓)

刘园祥音法鼓会是乐舞结合的民间花会,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会员多为当地居民。清代,天津法鼓因妈祖娘娘祭祀而盛行,每逢“皇会”,民间的法鼓会、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沿街表演各种技艺,呈现一番盛况。

鼓会原为庙中“娘娘”出巡时的随驾法鼓会,前面是仪仗队,由前彩和乐队两部分组成,由引锣指挥。前彩是娘娘出巡时警示人们回避和随身携带的起居用品的编队,包括两面大门旗、高照、软对、硬对、灯牌、圆笼、八角盒、衣箱、茶桶、茶炊、风灯等,后面是鼓、钹、铙、镲、铛铛、大蠹旗、九莲灯等。有40人拿着手旗维持程序,还有30个少年扛着凳子,供表演者击打长曲时使用。

后序

北辰,古为皇家粮仓,近代名人辈出,革命先驱安幸生,登高英雄杨连弟,文化名人张伯苓、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涓涓不息的北运河,养育了北辰一方水土,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脉络和人文传承。

大美天津、大美北辰欢迎您!

0 阅读:1
怀蕾说旅游

怀蕾说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