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有了新家,日子更有奔头了
1967年,那时候的中国,日子过得相当紧巴。国家刚刚从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缓过劲儿来,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掰着指头都能数清楚,拢共也就3亿美元左右,可以说是家底相当薄。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家做出了一个让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决定:调集了一支超过1.6万人的庞大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往遥远的非洲大陆。

这支队伍里,有工程师,有技术员,有经验丰富的铁路工人,他们的目标明确——要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之间,那连绵起伏、地形极为复杂的崇山峻岭之中,硬生生地开辟出一条现代化的铁路。
这支队伍一干就是六年,六年时间里,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汗水甚至生命,将钢铁轨道一寸寸铺设在非洲的土地上。最终,这条钢铁巨龙成功连接了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港和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彻底打通了赞比亚这个内陆国家的出海通道。这条铁路后来被人们满怀敬意地称为“自由之路”。

时光荏苒,镜头切换到几十年后的西非国家几内亚比绍。在首都比绍附近的板丁渔港,这里的变化简直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对于像卡洛斯·门德斯这样土生土长的老渔民来说,感触尤其深刻。这位58岁的汉子,一辈子都在跟大海打交道,他对2023年5月发生的那件事,记忆特别清晰。就在那天,由中国援助修建的现代化渔业码头正式交付使用了。
在此之前,卡洛斯和他的伙计们每天出海、卸货,都得小心翼翼地走在那个用了不知多少年的木头栈桥上。那栈桥,经年累月被海风和潮水侵蚀,早就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嘎吱作响,让人心里直打鼓,既不安全,效率也低。现在不同了,崭新的混凝土码头宽阔、坚固,渔船可以稳稳当当地靠泊,卸货也方便多了。

更具长远意义的是,中国的国有大型渔业企业——中国水产有限公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中水集团),还与几内亚比绍当地政府合作,共同建立了一个渔业技术培训中心。这个中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当地培养自己的渔业技术人才。到现在,已经有超过300名当地青年通过这个中心系统学习了捕捞、养殖、加工、设备维护等各方面的技能,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金灿灿的稻田,饿肚子成为过去式
几内亚比绍的巴法塔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田和农民都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耕作方式。土地是慷慨的,但也常常因为难以预测的气候、有限的灌溉条件以及相对传统的种子和耕作技术,使得粮食产量难以稳定提升。

过去的年月里,即便是风调雨顺,阿科斯多和乡亲们辛勤耕种的水稻,每亩地的收成往往也就在150公斤上下徘徊,改变的契机,源于中国农业专家的到来。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援助物资,更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中国的杂交水稻。起初,当地农民对于这些外来的种子和技术或许还抱有观望的态度,但中国专家们并没有急于求成。
他们首先在选定的试验田里进行适应性种植,根据巴法塔地区的光照、降雨、土壤特性进行品种筛选和改良,同时引入了与杂交水稻配套的科学种植管理方法。这包括更合理的种植密度、精准的水肥管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等等。阿科斯多亲眼看到了这些变化,他看到中国专家们不怕日晒雨淋,卷起裤腿就下到泥泞的田里,手把手地向当地农民示范如何育秧、插秧,如何观察水稻长势来判断施肥时机。

到了2023年7月,收获的季节来临,当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金色的稻浪在巴法塔的田野上翻滚时,测产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喜:采用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稻田,平均亩产达到了惊人的550公斤!这是过去产量的三倍还多。
为了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真正在当地普及并传承下去,中国还援助建立了一所农业技术学校。这所学校成为了当地年轻人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平台。阿科斯多的儿子塔瓦雷斯,就是这所学校的受益者之一。他在这里不仅学习了水稻种植的新技术,还接触到了更前沿的农业科技——农业无人机的使用。毕业后,他成为了巴法塔地区第一个能够熟练运用无人机进行农业生产的“新农人”。
跨越山海,中国医生带来“及时雨”
在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的首都弗里敦,医疗资源的分布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类似,相对集中于首都和主要城市,广大偏远地区的民众往往难以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尤其是遇到复杂疾病时,寻求专科医生的诊治更是困难重重。

2023年,在中塞友好医院(这本身也是中国援建项目之一)内,来自中国的第24批援塞医疗队的队长李明阳医生,正在和几位塞方同行一起,围绕着一套崭新的设备进行操作演示和讲解。这套设备,是由中国信息通信巨头华为公司与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研发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
对于塞方医生来说,这套系统无疑是雪中送炭。今后他们再遇到棘手的病例,或者需要特定专科知识时,不必再让患者长途跋涉、甚至可能因为延误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只需通过这套系统,就能迅速获得来自首都乃至中国高水平专家的“云端”支持。

中国医疗队的身影,对非洲人民来说,早已不陌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批批中国医生、护士、技术人员就远渡重洋,来到非洲各国,默默奉献。他们不仅在当地医院坐诊、手术,填补医疗力量的不足,还积极开展巡回医疗,将服务送到最偏远的村落。
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将培养当地医疗人才视为己任,通过临床带教、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授人以渔”。时间回溯到2014年,那一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在西非三国(包括塞拉利昂)肆虐,一时间人心惶惶,国际社会谈“埃”色变,一些国家的航空公司甚至中断了飞往疫区的航班。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中国没有退缩。超过1200名中国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包括后来因抗击新冠疫情而家喻户晓的钟南山院士团队成员,组成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支援非抗埃医疗力量,毅然逆行进入核心疫区。他们在极其艰苦和危险的条件下,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建立和运营治疗中心,培训当地医护人员,进行病毒检测和研究,一待就是整整180天。

这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情谊,在几年后的全球新冠大流行中再次得到印证。当“疫苗民族主义”抬头,一些发达国家大量囤积远超自身需求的疫苗时,中国率先承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并积极向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据统计,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的疫苗数量超过2.3亿剂,同时还援助了大量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抗疫物资,有力支持了非洲各国的疫情防控工作。
互利共赢,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
回望过去六十余载,中国与非洲的携手同行,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超过1万公里的铁路,近10万公里的公路,130多所医院和诊所拔地而起,为数以亿计的非洲民众带来了更可及、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学校、体育场馆、政府办公楼、水电站、通信网络。

将目光仅仅聚焦于援助的单向流动,显然无法全面理解中非合作的本质。对于中国而言,在助力非洲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发展所需的关键支撑。非洲的广阔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为中国庞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和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舞台和输出空间。
据估算,在非项目建设有效带动了中国国内约8%的钢铁产能以及大量水泥、玻璃等建材的生产和出口,更为国内超过200万的制造业工人创造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这笔经济账算得很清楚:通过参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中国不仅输出了优势产能,也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水平。

当一些国际舆论习惯性地给中非合作贴上“新殖民主义”的标签时,实际的投资流向提供了更有力的说明。数据显示,中国有高达70%的资金流向了更能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如加工制造业、农业综合开发、数字经济等。在埃塞俄比亚,中国的传音控股(旗下拥有Tecno, Infinix, Itel等手机品牌)设立的工厂,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管理经验,为当地创造了超过两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埃塞俄比亚打造“非洲制造”的名片。
更深层次来看,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各种矿产和能源,对于支撑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的持续运转至关重要。同时,拥有超过13亿人口且增长迅速的非洲大陆,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提供了广阔的出口空间。

随着中非贸易额的持续增长,双方在贸易结算中开始探索更多使用本币的可能性,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等,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也为推动国际贸易体系朝着更多元、更平衡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因此,援助非洲与中国自身的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资料:[1]邓越.中非合作在西非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J].中国经贸,2025(2):16-18

追梦人
中国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