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之路
求贤之路:朱元璋与常遇春的风云际会 元朝末年,天下苍生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连年的灾荒无情地肆虐着大地,田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食不果腹,饿殍遍野。然而,祸不单行,繁重的赋役多如牛毛,压得民众喘不过气来。各级官吏横征暴敛,层层盘剥,使得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百姓们在苦难中挣扎,心中满是痛苦与愤懑,怨声载道,整个天下弥漫着绝望与不安的气息。在这民不聊生的乱世,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烽火连天,天下已然大乱,曾经强盛的元朝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
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却心怀壮志的豪杰,目睹着元朝的腐败与百姓的苦难,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立志要推翻元朝,夺取天下,救万民于水火。他深知,成就大业绝非易事,“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对于他的宏图霸业至关重要。每到夜深人静,他躺在床上,脑海中便不断浮现出未来的宏伟蓝图,可没有得力的将领辅佐,这一切都只是空中楼阁。于是,朱元璋带着足智多谋的军师刘伯温,以及勇猛无畏的武将胡大海,踏上了四处寻访大将的征程。他们风餐露宿,不辞辛劳,暗中寻觅着能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杰出人才,只等时机成熟,便挥师而起,逐鹿中原。
一日,他们三人辗转来到浙江嵊县境内。一路走来,山川景色虽美,却难以抚平他们心中对人才的渴望。不知不觉间,他们来到了苍岩旁边的小江桥畔。朱元璋目光敏锐,一眼瞥见桥墩里搁着一件黑乎乎的东西,不禁脱口而出:“呀!那是什么?” 胡大海生性豪爽,二话不说,挽起裤脚便下到水中,将那东西捞了起来,仔细一看,笑道:“呵,原来是一只鞋呢!” 刘伯温身为军师,心思缜密,赶忙快步上前,端详一番后,惊讶地说道:“是呀!这鞋如此之长,唷!还是鸡葛屯打的呢!看来,拥有这只鞋的人定非寻常之辈。” 朱元璋听后,心中猛地一动,暗忖:“若是能寻到这般异人,说不定就是我成就大业的关键助力。” 兴奋地说:“对呀!能穿这么大鞋的人,必定力大无穷,说不定还是个栋梁之材呢。快!我们赶快寻访此人。” 于是,三人怀着期待的心情,一头扎进周边的村落。他们一会儿走进东村,一会儿踏入西庄,逢人便打听,无论是山上劳作的农夫,还是江上捕鱼的渔民,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然而,数日过去,却一无所获,朱元璋心中的失落与焦急与日俱增,他时常在夜里辗转反侧,担心错失良才。
又有一天,他们翻山越岭,历经艰辛,翻过七条岭,绕过八个岗,终于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此时,天色渐晚,疲惫不堪的他们决定找户人家借宿。朱元璋让刘伯温去向村边的一户人家求宿。屋主人是一位朴实憨厚的中年汉子,他面露难色地说:“老弟,我家有间小屋,本来倒可将就住下,只是家里没有这许多蚊帐,屋后就是竹园,蚊虫特多,恐怕委屈你们……” 朱元璋爽朗地一笑,高声说道:“不要紧!我老朱在此住宿,叫蚊虫去叮竹好了。” 其实,他心里也清楚这只是一句宽慰之语,但在这艰难的寻访途中,乐观的心态必不可少。就这样,他们三人白天不辞辛劳地出去四处访问,夜里便住在这户人家。如此接连宿了八夜,他们以这个山村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查访。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从一个樵夫那里得到了重要线索:这里不远处确有一个高大魁梧、力大无穷的能人,那人一餐要吃一斗米饭呢。还有人讲得绘声绘色,说有次去砍柴,亲眼看到了那个人,正在用石捣臼戽水。询问之下,得知他是因为看到小水潭里有两条大鲫鱼,想捉回去给他母亲吃。当问起他是哪里人、叫啥名字时,那人回答说是 “秤柱坑” 人,叫 “常遇春”。
朱元璋一听,心中大喜,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心想:“终于有了可靠的线索,若能将常遇春招致麾下,大事何愁不成!” 他迫不及待地带着刘伯温和胡大海,攀山越岭,朝着常遇春所在的方向赶去。一路上,山越来越陡,道路崎岖难行,两旁的树木愈发茂密,遮天蔽日。不多时,他们终于看到前面半山岙里,有几间竹椽草屋,屋前有一个小道地,台门虚掩着。胡大海性子急躁,大步上前,伸手将门一推。突然,“呼” 的一声,两只斑斓大虎从门内窜出,张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獠牙,朝他步步逼来。胡大海吓得脸色惨白,张口瞪目,下意识地忙去拿门担,准备奋力一搏。朱元璋见状,急忙上前,大声喝道:“孽畜!我老朱在此,休得无礼!到山里去玩吧!” 说来也怪,那两只凶猛的老虎,竟好似听懂了朱元璋的话,被他一喝,顿时伏在地上,温顺得像绵羊一般,接着便缓缓离去。朱元璋表面镇定,实则内心也暗自惊叹,觉得这一切似乎都是上天的安排,让他与这神秘之地产生奇妙的联系。
三人这才松了口气,小心翼翼地进得屋来。屋内虽然简陋,但收拾得井井有条,可见主人的勤劳与细心。这时,只听屋里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春!谁和你一道来了?” 三人循声望去,只见里面坐着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太婆。朱元璋连忙上前,恭敬地说道:“老大娘!是我们来了。” 老太婆却大吃一惊,声音颤抖地问道:“啊!你们是谁?你们是怎么进来的啊?” 她心中暗自思忖,自己和儿子逃难到这里,一晃已有好几年。自从自己双目失明之后,为了看家护院,儿子特地到山里活捉了两只老虎,把它们养起来管门,从此就没有一个外人能进来。怎么今天这几个人却能轻易进来呢?朱元璋看出了老太婆的疑惑,恭敬地解释道:“老大娘!门口的那东西见了我们摇头甩尾巴地蛮客气呢!如今我叫它们出去玩一会。”
老太婆心中明白,这几个绝非寻常之人,忙客气地请他们坐下,问道:“你们三人到此山窝做啥?” 于是,朱元璋便向她详细地讲述了天下大势,言辞恳切地讲明这次出来就是来访贤求士,希望她能答应让常遇春一道出去打天下。常母听了这番言语,心中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有人出来消灭元朝,统一中国,儿子可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担心的是自己年迈失明,生活难以自理,何况儿子又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一定不肯抛下自己出去。想到这里,她急得坐立不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常母经过慎重思考之后,深明大义,觉得还是应该以大局为重,让儿子出去闯荡一番。她对朱元璋等三人说:“我春儿性情鲁莽,为了说服他,老身倒有个主意,不知使得使不得?” 刘伯温连忙问道:“什么好主意?”
常母缓缓说道:“我儿归来,你就说是我失散多年的弟弟好了……” 话还没说完,屋外边果然响起了沉雷般的声音:“妈!怎么啦?两只山猫呢?” 朱元璋抬眼望去,只见常遇春身高一丈,方面大耳,熊腰虎背,气宇轩昂,心中不禁暗暗称奇,大喜过望,忙上前去打了一躬。可常遇春一见屋内的三人,也大吃一惊,怒声喝道:“啊!我道山猫怎么不见?原是你们搞的鬼。呸!你们是哪里来的山神野鬼?敢到太岁头上动土;赔我山猫,不然,休想出门一步!” 说罢,便挽袖捋拳,一副要动手的架势。常母忙高声喝道:“春!不要无礼!你道他们是谁?喏!这是你的娘舅!唉!我们姐弟被元兵冲散已二十来年了。快来见礼。” 常遇春听了母亲的话,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还是忙过来向刘伯温陪礼。接着,刘伯温就从朝廷的腐败到百姓的疾苦,从天文地理到世间万象,山南海北地谈了起来。常遇春听后,虽赞同改朝换代,夺取天下,但他面露难色地说:“我妈已年过七旬,又是双目失明,尽管有处安身,小可眼前确是无法分身。且待我妈百年之后,我一定同来共举大事。”
这时,朱元璋心中一紧,担心常遇春就此拒绝,可又深知他的孝心难违。就在他焦急思索对策时,常母深知儿子的脾气,便说:“春,你另外别无亲人,日后你定要听娘舅的话。春!客人远道而来,家里没什么小菜,快去弄点山货回来再说。” 常遇春连声说是,向三人拱拱手,接着,往外一纵,身形矫健,转眼便不见了踪影,把胡大海惊得直瞪双眼。这时,常母庄重地理理双鬓,对朱元璋说:“好!我就把春儿交给你们了。不过,要他如今就去,还得想个办法才行。我看只要如此如此…… 不过,这要委屈你们一下。” 他们三人听了,都觉得是个好办法,便按照常母出的主意,故意装成被反绑在屋外的大树上。
等他们三人伪装好后,常母又一一仔细查过,确保万无一失,然后,摸进后面那间草屋。但不多久,猛听得 “啪” 的一声,接着就有浓烟喷出,霎时火光冲天。朱元璋想不到会有这变故,急得似乱箭攒心,心中懊悔不已,觉得自己竟连累了常母。但又动弹不得。这时候,只见常遇春左手挟着一头野牛,右手拎着两只野猪,攀山越涧而来,后面跟着两只简直象猎狗似的管门老虎。他一见火光,猛地惊呆了,手中的野物 “砰” 的一声掉落在地,狂奔而来。老远就连声高喊:“妈!天呀!我的妈呀!” 当他从火堆中寻出母亲尚未烧尽的尸体时,悲痛欲绝,忙跪在地下,抱尸号啕大哭。
这时,刘伯温流着眼泪对朱元璋说:“常母真是位识时的良母,为了解除儿子后顾之忧,竟自焚而去,真是个巾帼英烈啊!” 朱元璋连连点头,感慨地说:“是呀!日后我老朱如坐龙庭,一定要好好册封这位深明大义的良母呢!”
常遇春呢,开始也曾怀疑这是三个远方来客所为,但当他怒气冲冲地找到三人时,却发现他们都被反绑在树上,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刘伯温就按常母的交待讲了起来:“你出门不久,突然闯进一大批元兵,一见我们三人,就拉我们到道地里盘查去了。据说一个当官的逼你妈交出十只鸡,你妈求告说真的没有,可那些狗贼们蛮不讲理,伸手一巴掌,将你妈打倒在地。当我们三人赶过来和他们评理时,这班野兽仗着人多势众,反把我们团团围住,硬把我们反绑起来,说我们多管闲事,要活活饿死我们呢!后来这伙贼人就把你妈妈活活地烧死了,唉!这世道还是人过的吗?如今,你已被元兵害得家破人亡,又无后顾之忧,就安心跟我们打天下去吧!” 朱元璋接着说:“是呀!你妈不是讲过,叫你听娘舅的话嘛!如今国恨家仇,都逼着你造反,你就跟我们一道走吧!”
就这样,常遇春怀着满腔的悲愤与对未来的憧憬,一心一意地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转战全国。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敌,屡立战功,当上了大将,后来成为明朝一个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与朱元璋一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